面对生死该有的心态
人对于生死毋须害怕,只要以平常心来面对,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既未尝生,死亦未尝死,生死一如,何忧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把握每一个当下,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间乐意奉献智能力量,把生命的过程当作一所大学,各人选修适合自己根性的科系,许多技艺、专长、学识、善根,可以持续到来生。因此,许多天才都是因为前生专精所学,累积善因善种,于今世现行所致。发菩萨心者,为普利群伦,每一行业,每一专长,均应修应学,因而有诸大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感应事迹。
人死后,受生投胎的业力有三种:一、随重业受生;二、随习惯受生;三、随意念受生。因此,除了业报之外,习惯与意念都十分重要。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宣化上人:用这十种心态来念咒力量就大了
念大悲咒的十种心,也适用于一切佛菩萨咒语:1、大慈悲心,就是大悲心陀罗尼。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你若存着大慈悲心,这就是《大悲咒》。听见了吗?大悲心就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大悲心。你有大悲心,就是念《大悲咒》。你没有大悲心,就是没有念《大悲咒》。你天天念《大悲咒》:“南无喝囉怛..
大安法师:佛教徒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大安法师:佛教徒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问:请开示:作为佛教徒、学佛者,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金融、经济危机的时代,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对佛教徒、学佛者的启示,和对社会的启示?大安法师:对钱财,我们作为学佛人要有正确的心态。钱财本身,人是不可缺少它的..
宣化上人:生死是苦,涅槃是乐
什么是修行?所谓“平常心是道”,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和平,不要生烦恼。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
大安法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脱焦躁心态
大安法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脱焦躁心态问: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事,常常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恒心和毅力,最后常常一事无成。请问如何摆脱这种焦躁的心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与世无求?大安法师答: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是没错,而且未来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厉..
正如法师:生死轮回好比是“被屠夫栓住的麋鹿”
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中来回投生,入猪胎,进狗肚,做牛马,为蛇蚯,登刀山,吞烊铜等等,经历无量无数次生死死生,受尽种种难以言表的苦难遭遇。今生,承蒙宿世善缘成熟,幸得人身,又闻佛法,非常难得。但是,如果今世不勤修持,人身一期生命报尽,便将再次轮转六趣,注定又要长劫沉沦。何时再有机..
安得生死?
知府葛郯(tan)居士,灵隐慧远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谦问,号信斋。葛郯居士少时即中进士,并倾心于宗门之事,玩意禅悦。葛郯居士曾经参访过无庵法全禅师(育王端裕禅师之法嗣),并请求他开示入道指南。法全禅师于是令他参究即心即佛之话头。葛郯居士遂依奉行,但是久参而无所契入。于是,葛郯居士又入室请益,问..
生死轮的组成及意义
生死轮的组成及意义生死轮图总的是要表示四谛:生死轮的主体表达的是苦谛与集谛的含义;左上方的月亮,表示灭谛;佛陀以手指向月亮和两首偈的偈文,则表示道谛。生死轮的主体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生死轮最内圈画有猪、蛇、鸡,比喻愚痴、嗔恚、贪欲三毒。三毒烦恼是让我们不断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放生心态
放生心态个人理解,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对众生的强烈的慈悯心,悲心和菩提心,我们真是极为有福之人,是人天争相传诵、赞叹和供养的对境。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虽然受往昔善业力的推动,会出于“爱好”而行持善法,但心的力量却非常微弱。这是一种普遍的情况。欲提高心力,还需再再修行大悲菩提心。通..
雷电一闪老钓友生死相隔
事发后的当天晚上10时多,记者赶到港东村,在公路边搭棚里,2名死者家属正在办丧事。知情人邱先生透露,2名死者中,一人腹部侧面被雷电击穿,另一人全身发黑。49岁的老邱是幸存者之一。他回忆,当天下午3时多,他们同村6人开车到晋江金井镇围头,然后分乘两张竹筏,他和其中4人乘一张,爬上海上的一块..
适当放下,爱情失利,同样需要佛系心态!
适当放下,爱情失利,同样需要佛系心态!在淘宝上火了一批佛系卖家,他们寡淡清新的售卖风格,让网友们非常的追捧。各行各业都需要拥有一个佛系的心态,只有一个平常心去面对任何事情,才能够不为所困。即便遭遇再大的困境,都能够轻松的脱身而出。其实面对感情也是这样,我们有时候要适当的放下,才能..
阴间生死簿,善恶全记录
古代有一位秀才,每过几天就必须到阴间去代理七殿阎罗王的职务,因为刚好那一殿的阎罗王位缺,他暂时去代理。他到那里去,文判、武判就会拿生死簿给他看,他一看生死簿就很自然的能依内容去下判断。有一次,他看见生死簿里面登记着自己的太太偷了隔壁的鸡,连毛总共一斤十二两重。他觉得很奇怪,就把这..
咦,从来生死不相干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天童长翁如净禅师,雪窦智鉴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明州(今浙江宁波)苇江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出生。如净禅师少时出家,一度勤习经论。十九岁开始游方,后投雪窦山足庵智鉴禅师座下参学。雪窦智鉴禅师是青原系长芦清了禅师之法孙。如净禅师初礼智鉴,智鉴禅师便问:汝名什么?如净禅师..
达真堪布:心态决定结果,种因时心态上的差别,决定了承受果报时的天壤之别
有的人通过奋斗,一旦有了名气之后,这种福报就变成了障碍,甚至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有些大德高僧也拥有名望,但是却没有给他们带来灾难,没有变成他们的障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当初他们种善因时,有清净的和不清净的区别,所以感受果报时就不一样。财富也是如此。有些人得到了一些财富..
生死大事的根本
香严本是百丈门下的弟子,他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沩山:"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这话问..
鬼手与佛心,解构电影《秦明·生死语者》三大改编
鬼手与佛心,解构电影《秦明·生死语者》三大改编生命是什么?是温度37,糖脂、蛋白质、水和无机物的细胞聚合体,温度消失,心脏停止跳动,生命消亡。法医,生命体的解剖与围观者,审视并记录死亡的真相。“法医秦明”系列剧集,让法医扛起了“罪案现场”的大旗,所依赖的,除了血腥的重口味与大尺度,..
净土法门法师: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生死无间
出自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讲义》 【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如果在地狱里面受刑罚就死掉,那真正是恭喜他了,大喜事。地狱里死掉了,他不管生哪一道都超生,受的苦难都减轻,大喜事。死不掉,这个地方..
生死到来时如何?
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曰: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曰:谁受供养?师曰:合取钵盂。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法真禅师的态度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这时最明智的做法。万不可把它理解为麻木和逃避。须知他这吃茶吃饭,有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在,而不象我们凡夫那般千番计较、百般思索,被境所转。谁受供养这..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这首诗意,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时,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
生死的根本
明州瑞云清凉实庵松隐茂禅师,金陵古林清茂禅师之法嗣,俗姓郑,奉化人。松隐禅师自幼就喜欢坐禅,经常一坐就是通宵达旦,十六岁(亦说十八)依传法寺希颜禅师出家。出家后,松隐禅师奉命管理寺院日常柴米油盐等细事。时间久了,松隐禅师发自己的修行还没有入门,便非常焦急。他感叹道:离家为求道,苟羁绊于此,何..
生死根本
松隐禅师礼谒南涧松禅师。在其座下,松隐禅师奋志用功,昼夜系念,未曾有须臾间断。一天晚上,月光透过松林照在房间的地上。松隐禅师睡不着,于是爬起来,沿着檐间经行。在月光下,他无意间听到附近泉水的声音,恍然有省。第二天,松隐禅师一起床,便直趋丈室,将夜间所悟告诉了南涧禅师。南涧禅师笑道:此间寻常施..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