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要求团体,无论大小都要修六和敬,这是佛心目当中理想的僧团,就是团体生活。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共修,就称为僧团,但是一定要修六和敬,不修六和敬不叫僧团,修六和敬才是真正的僧团。我们今天学习,别人跟我和不和,不要去过问,要回过头来问自己,我跟大家和不和、我对大家敬不敬?心里头真有诚敬,外面和睦自然就容易了。
心里面没有诚敬,外面再听信谣言,如果有人有心煽动间离、拨弄是非,他就成功了,你就上当了。在今天的社会,这个事情太普遍了,我们要如何应对?决定不听谣言,决定不听是非,他来给我讲,我念我的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对人、对事,心地清净没有染污,心地平等没有高下。我们要把《无量寿经》用在生活上,《无量寿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能掌握住这句话,你就决定得生净土。紧紧抓住这一句,其它万缘放下。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六三集)2012/8/11 檔名:02-037-0463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净土法门法师:《十善業道》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法
净土法门法师:《十善業道》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法善导大师讲得好,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到我们中国来示现,以祖师身份示现的。我们净宗十叁祖里面有两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还有些身份没有暴露,不知道,善导的身份暴露了,弥陀佛来的。还有永明延寿,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善导是我们净..
净土法门法师:一切随缘,不要攀缘,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
净土法门法师:一切随缘,不要攀缘,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1.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2.莲池大师教给我们,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攀缘,决定不贪恋名闻利养。学佛的人,五欲需要,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苦从哪里來的?乐从哪里來的?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苦从哪里來的?乐从哪里來的?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育教什麼?教人離苦得樂。這一句話就答覆了。離苦得樂,佛所教的,這個苦是究竟苦,這個樂是究竟樂,究竟苦是六道輪迴,究竟樂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得搞清楚。佛明白,真正大徹大悟。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來的。樂從哪裡來的?..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二
第二讲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丁二、别示。佛法的生命观叫诸法因缘生。因缘观,佛陀曾经讲出一个譬喻说,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面对因缘,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们活在一种束缚性的、被动式的人生。就是我们完全不用我们的思想来创造智慧,我们..
大安法师:往生净土没有条件,发愿必生,不需要功夫成片!
大安法师:往生净土没有条件,发愿必生,不需要功夫成片!问: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越灰心、沮丧,觉得西方门槛太高,自己烦恼粗重,念不到功夫成片。在这种心态下,听到法师您的开示,信心增长,这几天一直在听马来西亚法宣法师的开示,信心大增。但同时也出现负面问题,发现..
大安法师:“一门专修”与“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否矛盾
大安法师:“一门专修”与“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否矛盾问: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现在都讲“一门专修”,这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矛盾?大安法师答:“法门无量誓愿学”出自菩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乃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升华出的伟大的菩萨精神。作为大乘行人,一定要生发这个..
开愿法师:如何创造一个清净祥和的修行氛围
开愿法师开示:如何创造一个清净祥和的修行氛围为什么咱们念佛堂,大家来了以后最好都念阿弥陀佛?因为大家都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这磁场是一致的,这个磁场是非常祥和的。如果你念一个其他的,他念一个其他的,来十个人,十个人念的都不一样,那这个磁场发的波是乱的,会让人心乱的。所以入乡随俗,进入阿弥陀佛的..
大安法师:念佛求生净土,为人生大要
大安法师:念佛求生净土,为人生大要念佛还不仅仅适合于我们这个地球的人道众生,并且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人道乃及六道众生,最适合的解脱之道。念佛最简便易行,众生根机无论是一闻千悟,或而愚痴下劣,皆普及对应,无不蒙利。是诸多法门,最殊胜的解脱之道。念佛虽简易,然得之丰厚;虽修持短暂,然解脱..
大安法师:以净土法门作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
大安法师:以净土法门作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业缘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受业力所牵引,有种种的因缘,最重的因缘就是为生计所迫。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忙碌,必须要干事业。如果福报不够,睁开眼睛就要为吃喝住行去奔波,去动脑筋,就没有专门的时间精力来修行净土法门了。但也没有关系。如果你真的有信..
宣化上人:无论修什么法门,你要能有忍都会有成就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道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个忍,你无论修什么法门,你要能有忍都会有成就的;你要没有忍就不会有所成就。这个一切法门都是很困难的,都是不容易修的。你不要说旁的,就拿这个打饿七,这个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有的人忍耐力不够呢,他就做不到了,就半途而废了。那么要有忍耐的..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2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2皆愿作佛第十 本品唯见于汉吴两古译。品中有两要义:一者,阿阇王子等闻经欢喜,发愿成佛,如阿弥陀佛,释尊即为证明,是为启发我等,今日得闻此经,亦当如阿阇王子,发起大愿也。二者佛说是诸王子,已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过去生中即佛弟子,..
大安法师:不生净土,身后便是地狱
自力的禅他得不到利益,同时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带业往生——他也靠不上,两头都靠不上。两头靠不上,那就什么呢?他一辈子也在修行啊,他也在持戒啊,但是他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以他持戒修行这种程度——有浅有深的定慧之力,就自然地因果报应,感得来生得人天福报,下辈子做大..
念21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能往生净土吗?
问:我现在得到一部佛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书上说有中阴教授解救法,念21遍经题就能自度度他,往生净土,这是真的吗?大安法师答:我们学习佛法首先学七觉分,七觉支分告诉我们的第一条,叫择法觉支。选择法门非常重要,你第一步选择得不正确,你步步皆错啊!我们难得的..
大安法师:信有顿有渐净土学人起信之路
净宗起信,类分有二,即顿信与渐信。顿信者乃是宿世净土善根的发露。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宿世的信种外显为悲喜泪流,一念归投弥陀愿海,信愿持名若决江河,沛然莫御。此属顿信,一信永信,决定得蒙弥陀愿力加持,往生净土。 顿信乃由般若善根所致,稀有难得。然渐信乃是多数..
宣化上人:这个法门为什么不问自说呢?
净土法门对一切众生对根机,用力少而成就大,既契理又契机。◎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三十一 金山禅寺佛七佛成佛之后,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教众生修行成佛--先要发菩提心,然后要修种种的功德、行菩萨道,之后才能有希望成佛。可是在这中间,不知道要经过多长的时间才能成佛。所以在这八万四千法..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附录三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附录三 三、大经合赞欲修净业者必读此经,因其为净宗诸经纲要故;非读不能深入故,读之能得总持故。已修净业者,不可不读此经,因其于世出世间因果、苦乐,详赅无遗故;非熟读不能坚正信故;又于极乐依正修持法式,非读此不易明了故。习禅者须读此经..
仁清法师:念佛就是净土吗?
念佛就是净土吗?应该说念佛口称名号也算净土。能够信佛,能够拜佛,能够断恶,能够行善,也算净土。净土把它扩大了是什么呢?一切佛国即为净土 ,如果你造了很多的恶业,佛站到你跟前你也看不见的。佛来拉你,你也没有那种福报走的。因为恶业遮障嘛。佛光普照,佛的慈悲之光智慧之光,是刹那刹那遍照一..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法藏法师】(十一)
问:为什么佛法不能使人移风易俗?答:我首先要说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能够说这里有佛教,这里应该一切都好。那要看这里有没有人真正在弘扬佛法。佛法本身没有问题,不能以信仰佛教的人其思想行为如何,来判定佛法好不好。问题的重点在于信仰佛法的人他到底懂不懂得佛法?知不知道该怎样应用佛法,也不是看..
大安法师:净土无数,为何佛陀专弘西方净土
大安法师:净土无数,为何佛陀专弘西方净土有一位菩萨问佛:十方刹土都有净土,为什么劝导众生修行,专门指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那么佛谈到两个原因,第一阎浮提众生的心散乱,这一散乱,如果系缘的境广的话,他的心就更散乱。所以一定要指向阿弥陀佛摄受。第二阿弥陀佛跟我们阎浮提本土众生..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印光法师..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