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词典列表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简称《至元录》,十卷,元代释庆吉祥等撰。至元年间,元世祖见西僧经教与汉僧经教音韵不同,疑其有异,命两土名德对..
《阅藏知津》,四十八卷,明释智旭于崇祯八年至永历八年(公元1635~1654)编撰。宋、明以来有关藏经提要的著述以此书为比较完备。它编撰的目..
二执,即我执和法执,又称人法二执,或生法二执。这是两种错误的执见。执有常一自我的实体,叫做我执。执诸法皆有实体,叫做法执。我执在小..
经律论三藏是佛典的总称,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弟子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故称三藏。精通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
三科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佛教中对于宇宙万有的广略不同的三种分类,其中最略的是蕴,最广的是界,酌中的是处。佛说一切法本来有有为..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第一见思惑,是..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故称初法轮,如《法华经譬喻品》:..
五明(具称五明处),是印度古代的五类学术,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其内容如《西域记》卷二说: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师总结当时各家对于佛教所有教判之说的总称。中土判教的起源,凡有两方面:其一,佛教传来,到南北朝时代的二、三百年..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与所知诸法的不同分位,立不同的名称。在众生数上称佛性、如来藏,在非众生数上称法性..
佛土在经论中有时也叫做佛刹、佛界、佛国、净刹、净界、净国、净土等。随着大乘教义的开展,佛不仅在本世界有,而且在十方世界都有;佛的体..
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一个根本出发点。这个概念在初期大乘经如《宝积迦叶会》、《无量寿经》等中已明显地提出,随着大乘空..
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的叫做教判。教判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到..
结使,也简单称为结,它是一类能够束缚众生的心、结集生死,而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从典籍上看,诸结说最初见于《四阿含经》。《..
格义是此土初期的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佛典的方法。据《出三藏记集》(卷五)所载慧叡撰的《喻疑》中说:汉末魏初寻味之贤始有讲次,而恢之以..
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谛)相对立名,它是三论宗学说特点之一。三论宗人承印度中观之学,用二谛作中心来组织一切..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论宗和慈恩宗都有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的四重二谛,是就真俗二谛所含有空、二不二、非二..
八不中道是三论宗理论与观行的中心。三论宗的根本圣典,是龙树论师所造的《中论》(也叫作《中观论》)。但是龙树论师自己所造只是《中论》的..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