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四法经释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惣有其二。一外二内。彼外宗见虽有众多不出二种。谓断及常。广说如论。内宗见者。大师在世。同一师学无有差别。佛灭度后。大小乘宗分成多部。小乘宗见有二十二。如宗轮论一一广明。大乘宗见分为三别。一胜义皆空宗。二唯识中观。三法性圆融。此三宗见一一广说。如中广百三十论等。今此经者。厥有菩萨名为世亲。位皆加行。造论释故。是故当知唯识中观宗之摄也。二言明归乘者。如来大悲引接群迷随机设教。有说三五。言说三者。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菩萨乘。言有五者。更加天乘及人乘也。如是五乘所有行议。广如余处经论分别。今此经者。一一唯明菩萨行故。是大非小。是故当知。大乘宗收。三言明归分者。诸佛菩萨及以声闻所说言教。虽有众多。以类相从有十二分。谓契经等一一行相如余处明。今此经者。无请说故。自说分摄。不舍无上菩提心等。是其菩萨广大行故。方广分摄。有伽他故。应颂分摄。是了义故。论议分摄。具譬喻故。譬喻分摄。是故当知五分摄也。
四言辩归藏者。如上所说十二分教。惣而言之归其三藏。一素怛揽藏。此云契经。贯穿连缀。所诠定学。契理契机益他故。藏者摄也。二者毗奈耶藏。此云调伏。所摄戒学。调和三业。制伏恶行而摄益故。三阿毗达磨藏。此云对法。所诠惠学。对向涅槃。对观四谛。而摄益故。契经等分云何三藏而相摄耶。对法集云。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此是声闻素怛揽藏。缘起。譬喻。本事。本生。并伽眷属。名毗奈耶藏。方广。希法。此是菩萨素怛揽藏之所摄也。若唯了义亦阿毗达磨藏摄。如理应思。次当释经之正文。门分为二。一释经题。二释正经。初释题者。一切圣教夫立名者。皆约四种而立其名。谓人处法喻。今此经者。约法立也。言大者。有七大义。一所缘大般若等经所明。一切难行苦行。广大境界。是其菩萨所缘境故。二修行大。广修自行及他行故。三智大。能了人法二无我故。四精进大。三无数劫行难行故。五方便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业大。尽生死际。能作诸佛一切业故。七成就大。而能成就十力无畏不共法等大功德故。以此七大。而起二乘故言大也。言乘者。运载之义。生死为此岸。涅槃名彼岸。有情名中流。此经所说四种法船。运载有情。超生死海。令至涅槃故。名为乘。言四者。数也。何故列数。论中自明。言法者。轨持为义。下经所说四种行法。即是菩萨轨则故也。言经者。梵言素怛揽。乃四义。谓依綖廗经。今取綖义。如綖穿花风不散。能以教贯义。邪不能除。如经持律方织物成以教摄生。令得圣果故。以教法目乎。綖经若真实论说有五义。一曰潒泉。二称绳墨。三名结鬘。四谓出生。五号显示。若准此方经者。常也。法也。迳也。古今不易故。揩定正邪故。津通物理故。庄严经论云。示处及于相法义名为经。释题竟。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大智度论卷第二大智度论卷第三大智度论卷第四大智度论卷第五大智度论卷第六大智度论卷第七大智度论卷第八大智度论卷第九大智度论卷第十大智度论卷第十一大智度论卷第十二大智度论卷第十三大智度论卷第十四大智度论卷第十五大智度论卷第十六大智度论卷第十七大智度论卷第十八大智度论卷第..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隣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大智度论卷第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长安释僧睿述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总说如是我闻释论第三(卷第二)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今当总说。问曰:若诸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随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从他闻而说法,何以言「如是我闻」?答曰: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应从他闻法而说。佛法非但佛口说者..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卷第三)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住王舍城。【论】今当说。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答曰: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云何名「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
大智度论卷第四
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卷第四)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复有菩萨摩诃萨。【论】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答曰:菩萨虽应次..
大智度论卷第五
大智度初品中摩诃萨埵释论第九(卷第五)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摩诃萨埵。【论】问曰:云何名「摩诃萨埵」?答曰:「摩诃」者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复次,「摩诃萨埵」者,于多众生中最为上首故,名为「摩诃..
大智度论卷第六
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释论第十一(第六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论】是十喻,为解空法故。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甞、可触、可识者?若实无所有..
大智度论卷第七
大智度初品中佛土愿释论第十三(卷第七)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愿受无量诸佛世界。【论】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
大智度论卷第八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释论第十四之余(卷第八)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尔时,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论】问曰:上已举身微笑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复放常光而照十方?答曰:..
大智度论卷第九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释论之余(卷第九)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论】问曰:佛以何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其德特尊,光明、威德巍巍,乃如..
大智度论卷第十
大智度初品中十方菩萨来释论第十五之余(卷第十)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论】问曰: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今何以答普..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第十六(卷第十一)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佛告舍利弗。【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萨?答曰: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说:「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
大智度论卷第十二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卷第十二)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问曰:云何名檀波罗蜜满?答曰:「檀」义,如上说。「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问曰:云何名不到彼岸?答曰:譬如渡河未到而还,名为不到彼岸。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
大智度论卷第十三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一(卷第十三)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论】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
大智度论卷第十四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之余(卷第十四)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问曰:已知尸罗相,云何为尸罗波罗蜜?答曰:有人言:菩萨持戒,宁自失身,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第二十五(卷第十五)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云何名法忍?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瞋恼、淫欲法,是为法忍。复次,法忍者,于内六情不着,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
大智度论卷第十六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卷第十六)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问曰:云何名精进相?答曰: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嶮难处;是中有罗刹..
大智度论卷第十七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波罗蜜。」【论】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
大智度论卷第十八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论】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问曰:若尔者,不应名为波罗蜜。何以故?未到智慧边故。..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三十七品义第三十一(卷第十九)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论】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三三昧义第三十二(卷第二十)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论】问曰: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后,说八种法?答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一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卷二十一)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背是净洁五欲,离是着心,故名「背舍」。不坏内、外色:不内外灭色相以是不净心..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念义第三十六之余(卷二十二)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念法者,如佛演说,行者应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巧出」者,二谛不相违故,所谓世谛、第一义谛是;智者不能坏、愚者不起诤故。是法亦离二边,所谓若受五欲乐,若受苦行。..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
大智度论初品中十想释论第三十七(卷二十三)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十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论】问曰:是一切行法,何以故或时名为「智」?或时名为「念」?或时名为「想」?答曰:初习善法,为不失故,但..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四
大智度论初品十力释论第三十九(卷二十四)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曰:是十力、四无所畏等,是佛无上法,应当前说,何以故先说九相、八念等?答曰:六波罗蜜是菩萨所应用,..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五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无畏义第四十(卷二十五)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四无所畏者。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六
大智度论初品中十八不共法释论第四十一(卷第二十六)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十八不共法者: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
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卷二十七)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密。」【论】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罪;其..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
大智度论初品中欲住六神通释论第四十三(卷二十八)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菩萨摩诃萨欲住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如〈赞菩萨品〉中言:「诸菩萨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答曰:五通是菩萨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萨得六神通,可如来难!问曰..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九
大智度论初品中布施随喜心过上释论第四十四之余(卷二十九)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诸禅、定、解脱、三昧,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禅定者,四禅、九次第定。解脱、三昧者,八背舍,三解脱门,慧解脱、共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有为解脱..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善根供养义第四十六(卷第三十)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欲以诸善根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随意成就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菩萨既得不离诸佛,当应供养。若得值佛而无供具,甚为不悦!如须摩提菩萨,秦言妙意,见然灯佛,无供养具,周旋求索。见卖华女,..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卷三十一)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论】内空..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二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缘义第四十九(卷三十二)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蜜!」【论】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复次,一切..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三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到彼岸义第五十(卷三十三)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无为法中,从须陀洹至佛,悉皆了知。有为、..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第五十一之余(卷三十四)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所说法:已说、今说、当说,闻已,欲一切信持、自行、亦为人说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上已说十方诸佛所说,欲忆持不忘,当学般若;今..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五
大智度论释报应品第二(卷三十五)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作是功德,是时四天王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前天王奉先佛钵。』」【论】问曰:前品说已具,今何以重说?答曰:前虽叹般若波罗蜜,事未具足,闻者无厌,是故复..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六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六)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净佛道?」【论】问曰:舍利弗何因作是问?答曰: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七)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不与过去世合,何以故?过去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萨婆若不与未来世合,何以故?未来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未来世合!「萨婆若不与现在世合,何以故?现在..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八
大智度论释往生品第四之上(卷三十八)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佛告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或从他方佛国来生此间,或从兜率天上来生此间,或从..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九
大智度论释往生品第四之中(卷三十九)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游戏其中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四禅,从四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虚空处,从虚空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
大智度论释往生品第四之下(卷四十)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舍利弗白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法眼净?」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一
大智度论释三假品第七(卷第四十一)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摩诃萨,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即时诸菩萨摩诃萨及声闻大弟子、诸天等作是念:「慧命须菩提自以智慧力,当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耶?为是佛力?」慧..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
大智度论释集散品第九(卷第四十二)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三
大智度论释集散品第九下(卷第四十三)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念:若法无所有、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尔时,舍利弗问须菩提:「..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四
大智度论释幻人无作品第十一(卷第四十四)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经】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问言:『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幻人学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得萨婆若不?』我当云..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五
大智度论释摩诃萨品第十三(卷四十五)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为摩诃萨?」佛告须菩提:「是菩萨于毕定众中为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毕定众,是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佛告须菩提:「毕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六
大智度论释乘乘品第十六(卷第四十六)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尔时,慧命舍利弗问富楼那:「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富楼那答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乘檀波罗蜜,亦不得檀波罗蜜,亦不得菩萨,亦不得受者,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乘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般..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七
大智度论释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卷四十七)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名: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师子游戏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出诸法三昧,观顶三昧,毕法性三昧,毕幢相三昧,金刚三昧,入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进三昧..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八
大智度论释四念处品第十九(卷四十八)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内受、内心、内法,外受..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