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才能有效地去除妄念?
法师:注意不可把念佛仅仅作为工夫去用。将横超法作竖出用,祖师常呵斥这种做法。念佛法门首先要解决信愿,时时呼唤弥陀的救助,阿弥陀佛就在我内心,我在阿弥陀佛的内心,我是佛心中的众生,佛是我心中的佛,感应道交是当下的。念念作得生净土想,念念心生欢喜,这样念念都有效果!不能老是在想:怎么妄想杂念还有呀?我们不要管妄想杂念,只要在妄想杂念当中,有这句佛号,能够守得住,把得稳,这就是我的往生左券,由此获得安心安乐。有如是信愿心态后,至少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像小学生做作业一样,你必须完成它,念不完一万声佛号就不要睡觉。万一当天极忙无法完成,也要在其他日子补上。如果持之以恒,念佛功夫得力,妄念自然稀少,此长彼消,水到渠成。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
惟觉法师: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八十四年十二月老和尚于中台禅寺开示《中庸》第一章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对于世间法能真正地明白,就是佛法。《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四书所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与《中庸》。这四部书对于做人、做事、为学、修心,乃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都讲得很清楚。其中对于心性上的问..
大安法师:念佛人正确的目标定位
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每天系念佛号这很好,但有妄想、杂念、烦恼的干扰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 没有了妄想杂念,你就不是凡夫,是圣人了。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弥陀佛了。所以有烦恼是正常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发会脾气,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念佛过程当中,你可..
惟觉法师:禅就是保持当下这一念心
现代人总觉得生命很短暂,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成为吃喝玩乐的功利主义。相反的,如果有了禅定,生命就无有穷尽。禅就是保持当下这一念心,契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能够作主。保持一分钟,就是一分钟入了禅定;保持三分钟,就是三分钟入了禅定;..
大安法师:闻佛名号得大利益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①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
大安法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什么意思
问:《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开示其意义。大安法师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方法。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属于根大圆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根大就是见大,吾人的心性,本来是圆明通达常住,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
惟觉法师:中台禅寺开山动土奠基法语 83.9.4
83.9.4中台禅寺开山动土奠基法语奠基法语今有一四天下,南赡部洲,中华民国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一新里中台路一号,沙门释惟觉,率同四众弟子,恭请诸山长老,礼请政府首长,暨同来道场海会护法善信檀越等,于中华民国八十三年九月四日,共同发菩提心,修菩萨万行,弘扬佛法,普利有情,净化人心,安定社会,兴建中台禅..
惟觉法师: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观
用心思惟──知恩感恩佛法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是要我们知恩、感恩、报恩。知什么恩?知父母、师长、社会、国家及三宝的恩德,并且进一步感恩、报恩。先想一想哪些人对我们有恩?想即是思,依着佛法思惟,把事情想通了,就能心开意解,心中感到清净、宁静;如果道理想不通,生活便容易落入烦..
惟觉法师:梨花偶成
梨花偶成八十一年三月二十日于德基关房其一 悟无常理梨树开花满树白 满园梨花白如雪片片雪花飞满地 今日满园成青色其二 悟真空理梨树开花满树白 满园梨花白如雪片片雪花飞满地 今日满园成青色森罗万象终归坏 唯有真空纔不灭其三 悟但中理梨树开花满树白 满园梨花白如雪片片雪花飞满地 今日满园成青色青..
大安法师:是「万修一二去」还是「万修万人去」
问:有人说,往生净土是万修一二去,而东林法音说,往生是万修万人去。请问有何依据,能否详细开示一下?大安法师答:是“万修一二去”还是“万修万人去”,一定不要遗落其前提,即是具足信愿持名,乃万修万人去。不具足信愿,浮泛念佛,即万修一二去,甚或万修无人去。是故,净土经论,历代祖师弘教撰..
大安法师:科技与佛教的关系
居士:请法师开示科技与宗教的关系,确切地说,与佛教的关系。 法师:现在是一个科技时代,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科技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题目。 近四百年来,科技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一方面,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生活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它完..
大安法师:儒家文化是否是佛家文化的基础
居士:有人说,没有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就没有基础,弘扬佛法首先要弘扬儒家文化。请法师开示。 法师:确实儒家文化是让我们完善道德人格的一种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果儒家文化不具备,想学佛家的戒定慧,想学止观、般若、净土,就缺乏福德智慧去契入。做人都做不好,心很弯曲,就会..
大安法师:凡夫菩萨宜求净土
原文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
大安法师:现代人心里空虚迷茫的原因
问: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么解决?大安法师答:现代人大多内心很空虚,尤其是青年人的迷茫,其形成之因与解救之方,这两大问题非只语片言所能说清。这里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诸多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大问题其由来也渐,疗治..
惟觉法师:八十七年度传授如来三坛大戒戒会上堂法语 八十七年十一月八日
台湾基隆十方大觉禅寺八十七年度传授如来三坛大戒戒会上堂法语上堂主法:得戒大和尚 上惟下觉长老八十七年十一月八日大觉山头阵阵寒 戒堂庄严生温暖一心一德持净戒 超凡入圣证涅槃诸位新戒知识,戒为三乘所共学,在小乘有戒定慧三无漏学,在大乘有布施持戒等六度,各宗派亦不离戒定等行门。禅宗祖师云:「持..
大安法师:众生与阿弥陀佛是如何相应的?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摘自《彻悟禅师语录》) 净心,就是谈行持了。《华严》讲圆融和行布,圆融可以一超直入、顿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够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但是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也不无次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大安法师:念佛是明心之最要
(接上篇)“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摘自《彻悟禅师语录》) 我们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所展示的无尽的庄严,尤其是忆念这句名号和持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当下我们凡夫的生灭心就安住在清净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就..
菩提法师:读印顺导师之《方便之道》
读印顺导师之《方便之道》菩提法师一、绪论《方便之道》一书收于《华雨集》的第二册,是印顺导师“从一般的方便道,来说明印度佛法的流变,表示印度佛教史的一面”(1)的力作。一切佛法是出现于印度人间,因释尊在印度成佛说法而开始的,而一切教典的原本,都是使用印度人的语文,经传诵、记录而流传下来的。佛..
菩提法师:佛教未来之展望
前面的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对于未来,我们原本无需太多的奢求与不必的担忧,因为世界从来都不会接受谁的安排与主宰。时间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把人类历史的画卷全面地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明天。阅尽沧桑,堪破苦难的佛教,在未来,将为人间谱写怎样的篇章?一、僧伽教育的发展与前瞻1、住持佛教与僧伽责任:僧伽是..
菩提法师:禅与禅宗略说
绪 言一说到禅,人们马上会想到禅宗,好像禅就是禅宗,只有禅宗才可以说禅,其实这是误会了禅的本意,禅不仅是佛教所有,也是与外道所共有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印度,婆罗门教的夜柔吠陀中就说到修禅,不过最初不名为禅,而称之为瑜伽。释尊在初出家时,即曾随阿逻逻迦蓝与郁头蓝弗,学习无所有处定与非想非非想处..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