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师尝修净土,勤以励人。室中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义怀 引自《角虎集》
译 文
(天衣义怀)禅师悟道之后,恒常修持净土法门,且每每以此策励学人。一次,在室内问诸参学弟子说:“如果说舍离污秽,欣取清净,厌离此界,欣求彼土,则是有了分别取舍的情见,属于众生的妄想;但如果说无净土可生,则又违佛语。如此,则修持净土法门者应该如何修呢?”大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禅师自己答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禅师又自答:“就好像大雁掠过长空,影子沉入寒潭,大雁绝无留下踪迹的作意,潭水也没有留住大雁影子的想法。”
【撰者】
义怀(993-1064),宋僧。汲水折担大悟。作偈呈重显禅师,得印可,提倡禅净双修,有《通明集》盛行于世。
【按】
生则决定生,乃从事相上说,由众生灭心而建立;去则实不去,乃从理体上说,真如妙性本无去来。理事圆融,真俗不二,方为净土正见。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大安法师:中国第一篇净宗文献
原文 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
大安法师:拜经、每天念多少、持名浅深、回向
问:请问当初是何因缘促使你对经文——《华严经》等——一字一拜的?拜完后有何感受,有何感悟?答:我原来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根机很钝,所以我对净土五经倒是一字一拜,大概拜过三遍。就算密宗讲的十万个大头加行吧,就想用这个拜经来加行。《华严经》,我是拜过一次,是一句一拜,不是一字一拜哪。..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等流果——领受等流果
等流果当中有两种:第一个领受等流;第二个造作等流。先看领受等流。二 、等流果——领受等流果——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嗔痴三,上品猛利。好,我们这领受等流果。领受等流果是说,你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然后你也付出了代价..
大安法师:净土因何独指西
【净土因何独指西,要令心念有归栖。一门入后门门入,初步迷时步步迷。直就下凡阶上圣,不离烦恼证菩提。莲华胜友应相待,何日归来手共携。】——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净土,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只是唯一地指向西方,只要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这里面有多种因缘。..
大安法师:无尽大悲,宣演净土
尔时世尊①,诸根②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③,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④,今日世雄⑤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⑥住..
大安法师:念佛要调整好心态
大安法师:念佛要调整好心态居士:弟子有一些疑惑,为何弟子越是拼命念佛,烦恼越重,脾气越大,究竟是为什么,是弟子不适合学净土法门吗?请慈悲为弟子指明一条修行的道路。法师:首先你念佛,心态要调整好,心平气和、绵绵密密。你为什么要拼命念佛呢?跟谁拼命呢?这个拼命念佛的心是一个燥妄的心,..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异熟果
好我们接下来看看这个果报。前面讲这个业,现在讲果报的种类。那么果报的种类有三种:第一个是异熟果;第二个是等流果;第三个增上果。我们先看异熟果:一、异熟果——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那落迦,中十一一能感饿鬼,下十一一能感生旁生。好,那么..
大安法师:感应道交 神妙莫测
原文 问:心无外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生诸净土?答: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说无来去,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之忽现。此乃是本愿功..
大安法师:没有厌离心是否是净土修行的障碍
居士:净土三资粮讲的是信、愿、行,莲池大师特别提到“厌”,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对净宗学人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你对此有何看法? 法师: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关照。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
大安法师:四十八愿乃净土宗核心眼目
四十八愿乃净土宗核心眼目,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一者,摄法身愿(弥陀自证功德)。 二者,摄净土愿(庄严依报)。 三者,摄众生愿(令成熟善根,往生净土,疾速成佛)。 四十八愿体现出法藏菩萨的大慈悲心,内蕴大乘佛教之奥藏秘髓,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之法藏纲宗,实乃十方三..
大安法师:念佛没定力如何才能专注
问:我念佛没有定力,心中不得清净,如何能专注念佛?大安法师答:好,你刚入佛门,就听到了念佛法门,这是你的稀有的善根,这个很难得,要珍惜。念佛没有定力,这是正常现象:我们都是妄想杂念纷飞的凡夫,心不清净是正常的;说你一学佛,心就很清净,反而就让人奇怪了。那么问题就是在这个不清净的心..
大安法师: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等流果——造作等流果
我们再看下一个造作等流果。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前面的领受是约着外在的果报。这个造作等流是约你内心的状态,就是等流习气。就是你过去生杀生,除了让你到三恶道,乃至于寿命短促以外,你来生你就莫名其妙的看到蚂蚁,你就有一种冲动想要把它杀死,那这为什么?他也不知道,等流习气。..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等流果——增上果
我们看第三个,增上果。前面的等流果是约着个人的个别的业力,这个地方是大众的共业,大家会生长在同样的环境,这个是约共业,我们先把它念一遍。三 、增上果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使中夭。不与取..
大安法师:是否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
居士: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其中一句“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请问法师,这是印祖的方便说,还是只要至..
大安法师:对《佛说阿弥陀经》之中的“善根福德”之开示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 有些人会自然的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就一定要培植深厚的善根,积累广大的..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业果轻重——约心
好,我们在讲一小段看这个业果的轻重。前面的轻重我们只单单约着着内心,现在把业果轻重,讲得比较全面一点。它是有三种因素,第一个约心。第二个约境。第三个约相续。约心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意乐故重,我们把它念一遍一、意乐故重谓猛利三毒所作。意乐,就是你的心态,心力的强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结示法要之贯通三世,强者先牵
我们看第三个的贯通三世,强者先牵。前面是讲到业力的生起,这以下讲到业力的慢慢的增长广大。为什么有的业力会增长,有的业力就不会增长,它对你不会产生影响,那么这个地方是有条件,我们看第一个,它会产生强大的业力有三个条件:第一个心力要猛烈,第二个它所对的境缘要是上品的境缘,比方说父母,师长三宝等..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业果轻重——约境
好我们来看讲义。我们讲到这个重罪,重业一定是第一个,心非常猛利;第二个,跟外境有关系。我们把它念一遍。四、由事故重谓若杀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长委信、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前面一段是约我们内心的活动的状态,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所面对的环境,所面..
大安法师: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如何生起
居士: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如何生起? 法师: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空性中升华的情怀,要做到真实无伪,非常不易。我们凡夫没有证到空性,只能发起相似的慈悲心。那怎么发起来呢?可从移情换位的思惟开始。我们的心与众生的心是同体不二的,正因为同体不二,所以一切众生都在我们..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