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僧大德们共修可否轻易获得证悟
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可当下证悟、或几年后证悟,都是不一定的,还要看自己当前的修行状况。
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由于他们具有不共的殊胜发心,使你获得修持上殊胜的缘起加持,故具有极殊胜的意义。
平时我们应尽量跟随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他们倡议放生,我们就尽量跟随参加;他们劝众共修念诵,我们也应尽量去念,随力所做一切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分享到: 18 Loading...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四大高僧谈福报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实际上,惜福并不只是某个高僧大德的个人主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
仁清法师:高僧大德修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可以随时往生?
善士问:一些高僧大德修到一定程度之后,是不是随时可以往生?不到寿限就能往生呢。仁清法师答:这是真的,就是修行到来去自如了。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的,因缘成熟时就走。比如能海上师,1967年元月1号的凌晨往生。他往生之前,在五台山接受劳动改造,一天晚上出来解手(小便),碰到另外一个师父,..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大明高僧传叙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识释迦世尊自周昭王甲寅降生西竺成道涅槃。垂千余载而至汉明帝。摩腾竺法兰始入中国。帝为首创白马寺以居之。自是佛法兴而僧徒渐盛。于是则有吴之康僧会晋之释道安宝志僧倜支遁无谶。神僧名释灵轨芳踪遍于天下。微言道韵高论良谟盈于简牍。作史者岂..
海东高僧传:高丽,觉训
海东高僧传-高丽-觉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0 册 No. 2065 海东高僧传No. 2065海东高僧传卷第一京北五冠山灵通寺住持教学赐紫沙门(臣)觉训奉 宣撰流通一之一论曰夫佛陀之为教也。性相常住。悲愿洪深。穷三际。遍十方。雨露以润之。雷霆以鼓之。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五目不能睹其容。四辩莫能谈其状。其体..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动,看后很惭愧
修行的人,环境愈是艰苦,道心愈是坚固。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
高僧转世,笑对旧友
高僧转世,笑对旧友 唐朝洛阳慧林寺有一位圆观法师,不知是哪里人,住于洛阳城中。圆观法师生性疏阔简朴,勤于学佛,却又喜好从事世间生产,获得无数田产园林利益,当时人称他为佛门富豪。除此之外,圆观法师举止行为也很特异,并且通达音律。代宗大历末年,圆观法师结识李源,两人成为忘形好友,交情..
高僧说故事:恶语一句六月寒
高僧说故事:恶语一句六月寒言语上的恶劣同样也是佛教教义所不允许的,在弘一法师的著作中提到的《华严经》中就将口出恶言当做佛教中的第六大恶行。其实,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好美言,恶恶语,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好美言是人之善。证严法师说:“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高僧转世“不语”参禅——髡残与禅学的不解之缘
高僧转世“不语”参禅——髡残与禅学的不解之缘中国古代有很多以禅入画的画家,自唐代王维首开禅画先河,之后的禅月、石恪、贯休、法常、梁楷、玉涧、因陀罗等相继而入,且多有禅画经典作品传世。内涵五彩契合禅理的画家也是层出不穷,李唐、夏圭、马远、赵孟、颜辉、高然晖、董其昌等,至明末清初的石..
高僧智言:不要随波逐流 记住人活一次的用意
高僧智言:不要随波逐流 记住人活一次的用意这个世界总是照着一定的规则在变化的。好到极点了,就变坏;恶到极点了,就转好。人穷到极点会突然致富;富人也常在一夜间荡尽家财。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婴儿,然后长大、老了、病了、死了。出生和死亡,在这个世界不停地交替循环,这也就是进步..
高僧故事:百岁高僧应邀来华 独立编译《大宝积经》
高僧故事:百岁高僧应邀来华 独立编译《大宝积经》编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仅以汉译佛典为例,就有一千多部、五千多卷(后世大藏经中收入经论卷数更多),这些汉译佛典,是古代无数高僧的心血结晶。参与佛典翻译的高僧中,有些来自印度,有些来自西域,他们或者独立翻译,或与中土高僧携手,在中国..
高僧故事:鉴真第5次东渡日本
高僧故事:鉴真第5次东渡日本传说天宝七年(748)春天,东渡日本的一行僧人又来到繁花似锦的扬州,和鉴真商量第五次东渡的大事。六月二十七日,东渡日本的队伍又出发了。由于逆风,船在海岸附近停留了近三个月,大家都急坏了,老天爷怎么对传法如此刁难折磨!直到十月十六日,鉴真对大家说:“昨天夜里,我..
高僧故事:弹风花落,浮生若梦
高僧故事:弹风花落,浮生若梦生命就像是大梦一场,梦醒之后,即使头脑中还残留着梦中的些许印象,但是双手已经握不住一物。古人语“一指弹风花落去,浮生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此,在不可掌控的时空变迁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觉后为“空”,而未觉之时,则是一种世事无常,被这莫测的人生捉弄的感觉。一切事..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六上 感通上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感通上 正传三十三 附见三魏洛京永宁寺天竺僧勒那漫提传一魏荣阳沙门释超达传二魏文成沙门释慧达传三魏常山衡唐精舍释道泰传四梁九江东林寺释僧融传五魏末鲁郡沙门释法力传六梁蜀土青城山寺释植相传七梁蜀土潼州沙门释僧林传八梁荆州沙门释慧简传九魏凉州沙..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六下
释僧云。不知何人也。辩聪词令备明大小。崇附斋讲恒以常住。齐邺盛昌三宝。云著名焉。住宝明寺襟带众理。以四月十五日临说戒时。众并集堂。云居上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劳烦众数数闻之。可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悟。云气格当时无敢抗者。咸从之。讫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旦。将升草坐。..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五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下释法琳。姓陈氏。颖川人。远祖随宦寓居襄阳。少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精会所归咸肆其抱。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气扬采飞方陈神略。隋季承乱..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五上 护法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上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护法下 正传五 附见五唐终南山智炬寺释明赡传一唐京师胜光寺释慧乘传二(道璋)唐京师大总持寺释智实传三(普应 法行)唐终南山龙田寺释法琳传四(慧序)唐新罗国大僧统释慈藏传五(圆胜)释明赡。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异操。所住龙贵村二千余家。同共高之传..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二 明律上
明律上 正传十五 附见十二。梁杨都天竺寺释法超传一。梁钟山云居寺释道禅传二。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传三(道云 道晖 冯居士)齐邺东大衍寺释昙隐传四(洪理 道乐)陈杨都光宅寺释昙瑗传五。陈杨都奉诚寺大律都释智文传六。隋大兴国寺释法愿传七(道龛 道行)隋京师大兴善寺释灵藏传八。隋西京延兴寺释通幽传九..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一上 习禅六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唐释道宣撰习禅六(本传十三人 附见一人)唐邓州宁国寺释惠祥传一京师大庄严寺释昙伦传二蒲州仁寿寺释普明传三蒲州柏梯寺释昙献传四秦州永宁寺释无碍传五江州东林寺释道暀传六荆州四层寺释法显传七荆州神山寺释玄爽传八(惠普)蒲州救苦寺释惠仙传九益州净惠寺释惠宽传十卫州霖落泉释僧..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一下 习禅六之余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唐释道宣撰习禅六之余(本传七人 附见二人)唐衡岳沙门释善伏传十四代州照果寺释解脱传十五(普明僧奣)润州牛头沙门释法融传十六卫州霖落泉释惠方传十七扬州海陵正见寺释法向传十八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十九江汉沙门释惠明传二十释善伏。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即白首。性知远离..
高僧传 卷第六(义解三)
高僧传卷第六(义解三)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释慧远一 释慧持二 释慧永三 释僧济四 释法安五 释昙邕六 释道祖七 释僧[(丰*力)/石]八 释道融九 释昙影十 释僧睿十一 释道恒十二 释僧肇十三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弱而好书圭璋秀发。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