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八胜处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尔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亦尔 五青胜处 六黄胜处 七赤胜处 八白胜处次八背舍。而辩八胜处者。背舍虽能有背舍净洁五欲之用。既是初观。于缘中转变。未得自在随心。若欲得观心纯熟。转变自在..
十一切处
一青一切处 二黄一切处 三赤一切处 四白一切处 五地一切处 六水一切处 七火一切处 八风一切处 九空一切处 十识一切处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十四变化
初禅二变化 二禅三变化 三禅四变化 四禅五变化合十四变化次十一切处而辩十四变化者。上所明观禅。正体虽备犹未辩其功用。今欲学六通之用。必须先修变化心也。通言变化者。能使无而欻有有而欻无。故名为变化也一初禅二变化 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二禅三变化 一二禅..
六神通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通者。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 修天眼者..
九次第定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
三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法。而无定名。九定名数虽多。不取中间。三昧名数虽少。而通中间合取九定。一往从诸禅..
师子奋迅三昧
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一奋迅入 二奋迅出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
超越三昧
一超入 二超出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
四谛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
十六行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缘 四生灭谛下四行 一尽 二灭 三妙 四离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迹 四乘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
生法二空
一众生空 二法空次四谛十六行而辩生法二空者。正明声闻之人。虽云通于三藏教门入道。而三藏教门。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谛十六行者。亦应有别。是以。毗昙见有得道。成实证空成圣。此皆约二空教门。有斯之异也。今为分别。修四谛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辩生法二空也。通言空者。空以无有为义。无此生法..
三十七品
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
三解脱
一空解脱门 二无相解脱门 三无作解脱门次三十七品。而辩三解脱门者。大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涅槃城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既已说道故。次应说到处门也。此三通名解脱门者。解脱即是涅槃门。谓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脱门也。亦云三三昧。三昧义如前说。但..
三无漏根
一未知欲知根 二知根 三知已根次三解脱门而辩三无漏根者。解脱既是涅槃之门。若善修三解脱。必定发真无漏。证有余涅槃。得有余涅槃。自有三道不同。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也。证三道时。必发三根故。次三解脱而辩之。通名根者。根以住立能生为义。得此三法。住立不退。生真智照。故名根也一未知欲知根 无..
十一智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灭智 八道智 九尽智 十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尽智无生智。及如实智。是以次三根。而辩十一智也。通名智者决定了知。故名..
十二因缘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
六波罗蜜
一檀波罗蜜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次四弘誓愿。而辩六波罗蜜者。菩萨之道。愿行相扶。既发大愿。必须修行。今六波罗蜜。即是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者。说应六波罗蜜。故次弘誓而辩之也。檀尸乃至般若。并是外国语。至下别释中当各翻名。..
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凭若正。则具正行。能至菩提。依凭若邪。则堕邪道。故次六度。而明四依也。此四通名依者。依凭也。依凭此四法。能成诸波罗蜜万行之因。满足菩提..
九种大禅
一自性禅 二一切禅 三难禅 四一切门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烦恼禅 八此世他世禅 九清净净禅次四依而辩九种禅者。菩萨既得正依凭处。则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也。至论深广之内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论云。禅最大如王。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起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
十八空
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
十喻
一如幻 二如炎 三如水中月 四如虚空 五如响 六如犍闼婆城 七如梦 八如影 九如镜中像 十如化次十八空而辩十喻者。此十喻既为易解空故说。若修十八空观者。不善用十喻。晓其迷执滞有之情。体法真空。正解发则无由。故次十八空而辩十喻。为成观空之易悟。亦以异于二乘坏法而修空也。此十通名喻者。借事四..
百八三昧
百八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后次十喻而辩百八三昧者。菩萨若善以十喻。开晓其心。则所修十八空观。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著。则能出生诸菩萨百八三昧。诸佛三昧不动等。百则有二十。如是乃至无量三昧。于诸三昧。游戏自在。是诸三昧。不可思议。不与二乘之。所共也。今此百八。乃..
五百陀罗尼
五百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次诸三昧而辩陀罗尼门者。若依论解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故异于三昧。若法华所明。普现色身三昧。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以三昧陀罗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辩之。此五百通名陀罗尼者。陀罗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
四摄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次诸陀罗尼而辩四摄者。菩萨若内具诸三昧陀罗尼。自行既充。必须外引含识。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广济。莫若四无量心。与四摄法。但四无量心。名目既已先辩。岂繁重出。四摄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四通言摄者。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
六和敬
一同戒 二同见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
八种变化
一能作小 二能作大 三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 六能远到 七能动地 八随意所作次六和敬而辩八种变化者。菩萨善住和敬之法。则与一切。犹如水乳。众生心既亲爱。故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须现大神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并已前列。今不重出。但八种变化。自在之用。利物功深。二..
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次八变化而辩四无碍智者。菩萨若能现种种神通变化。则一切见者。无不信伏。众生既起敬信。若欲阐扬大道。必须无碍辩才。故次八种变化。以明四无碍智。此四通名无碍智者。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一义无碍智 知诸法义..
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
四无所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次十力而辩四无所畏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故次十力辩之。意在易见。此四通名无所畏者。于八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
十八不共法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
大慈大悲
一大慈 二大悲次十八不共法而辩大慈大悲者。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三业。于十方世界普现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辩之。释慈悲之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殊别。非可为类。故至极果。方得受于大名也一大慈 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大慈大悲而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音。三念处等四科者。至论法身虚寂。岂有形声心识之可见闻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随有应见清净三业之机。而得乐免苦者。即便为现端严相好。及妙音声平等三念。与乐拔苦之缘。故次慈悲而辩相好八音三念处也。今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
八十种好
八十种好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三十二相而辩八十种好者。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辩好也。通云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故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即是以慈修身故。有此清净相好之身业也一无..
八音
一极好 二柔软 三和适 四尊慧 五不女 六不误 七深远 八不竭次相好而辩八音者。若佛以相好端严。发见者之善心。音声理当清妙。起闻者之信敬。故次相好而明八音也。此八通云音者。诠理之声。谓之为音。佛所出声。凡有诠辩。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
名色
一名 二色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者。至论诸法本原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分别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
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二受阴 ..
十二入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次五阴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受..
十八界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
十六知见
一我 二众生 三寿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养育 七众数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见者次名色阴入界。而辨十六知见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悉于名色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略辨。即有十六知见之别。广对诸缘。则妄计..
见爱二烦恼
一见烦恼 二爱烦恼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恼使之然也。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数。此诸科目虽数有多少。而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
三毒
一贪毒 二嗔毒 三痴毒次见爱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离之异。事须分别。若合但取痴一分为见。余一分及贪恚。并合为爱也。若离则见爱之中各有三毒。如此历三界五行。则离出九十八使。一切烦恼通名毒者。毒以沉毒为义。恼坏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也一贪毒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
五盖
一贪欲盖 二嗔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次三毒而辨五盖者。若论三毒之体。岂异五盖。但科目不同。名字增减有异。故次分别。所以然者。若没痴毒之名而离痴法。为睡眠掉悔疑三盖。足贪嗔为五盖也。若开五盖则烦恼无量。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而此五盖既..
十使
五钝使 一贪使 二嗔使 三无明使 四慢使 五疑使五利使 一身见使 二边见使 三邪见使 四戒取使 五见取使次五盖而辨十使者。岂有十使异于五盖。若教门但为修定者说。略立三毒五盖之数。若为修慧者说。欲使明识所断之惑无谬。故须分别为十使也。所以然者。贪嗔二盖。即是贪嗔二使。睡盖之本。即是痴使。离痴..
九十八使
见谛门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无色界二十八使思惟门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无色界有三使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别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
十恶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
十善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次十恶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可以来世永致清升之乐果。是以次十恶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
三归戒
一归佛 二归法 三归僧次十善而辨三归者。如来未兴于世。尔时已有十善之化。是为世间旧善。岂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方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之根本。三乘行者。归宗进行。此为初首也。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
五戒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次三归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禁忌。今所以次三归而明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归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
四禅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粗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五法在下别出科目)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是以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