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谛 内容: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次超越而辩四谛者。 但上来所说。 诸无漏禅中。 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 彼既明禅相。 则隐理显事。 从事以立名。 是以虽有四谛观法。 而不从谛得名。 如囊中有宝。 不探示人。 人无见者。 是以今更。 次诸禅后。 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 此四通言谛者。 谛以审实为义。 此四谛法门。 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 故必须藉教诠理。 今明教理不虚。 故云审实也。 若由因感果。 则应先因而后果。 今悉先果而后因者。 教门引物为便。 故皆先果而后因也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 一切有为心行。 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 故名为苦。 苦有三种。 一苦苦。 二坏苦。 三行苦。 今明三苦。 有别有通。 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 苦受从苦缘生。 情觉是苦。 即苦苦也。 乐受。 乐坏时生苦。 即是坏苦。 不苦不乐受。 常为无常迁动。 即是行苦也。 若通论三苦。 则三受通有三苦也。 所以然者。 三受之心。 即是苦。 通从苦缘生故。 通是苦。 苦三受之心。 通为坏相。 所坏故通是坏苦也。 三受之心。 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 故通是行苦也。 若三受心。 若别若通。 无非是苦者。 当知苦是审实而有。 故名谛也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 若心与结业相应。 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 故名为集。 集有三种业。 摄一切业。 一不善业。 即十不善也。 二善业。 即十善也。 三不动业。 即十二门禅也。 具如前辩。 烦恼者。 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 一属爱烦恼。 二属见烦恼。 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 五盖。 十使。 九十八烦恼等。 皆如前辩。 若此烦恼与前业合。 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 即是集谛也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 结业既尽。 则无生死之患累。 故名为灭。 若发见思无漏真明。 具三十四心断结者。 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 以烦恼结使灭故。 三界业亦灭。 若三界业烦恼灭者。 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 因灭故果灭。 舍此报身时。 后世苦果。 永不相续。 名入无余涅槃。 真灭度也。 灭理不虚。 故名为谛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 正道及助道。 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 故名为道。 正道者。 实观三十七品。 三解脱门。 缘理慧行。 名为正道。 次下当出科目。 助道者。 得解观中。 种种诸对治法。 及诸禅定。 皆是助道。 具如上出。 复次正道者。 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 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 真无漏慧。 名为正道。 其余方便对治。 诸禅三昧。 及三十七品。 三解脱等。 皆是助道。 此二道相扶。 能通涅槃。 审实不虚。 即名道谛也 发布时间:2025-05-21 16:41:1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