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词典列表
【十一善】唯识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十一善心所:一、信,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有信实有(于诸法实事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
【十一胜】十二因缘中,为发业支的无明,有十一种殊胜事,即为:一、所缘胜者,谓无明遍缘于染净。二、行相胜者,谓无明能隐真显妄。三、因..
【十一识】这是摄论宗所立,由阿赖耶识的变异而生起十一种识的差别。即:一、身识,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识,即染污识。三、受者识,又作能..
【十二有支】此又称为十二因缘有支,十二缘生,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生痛苦烦恼的起源..
【十二有支流转门】十二有支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即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如《缘起经》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
【十二有支还灭门】十二有支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有情生死还灭的因果、即解脱的因果。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
【十二处】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内六根加外六境,此又作十二入。处是‘托以生识’的意思,指六识是依托六根六尘而生的,亦即六根六尘是..
【十二类生】指众生依受生的差异,而有各种分类。例如九类生,即指胎、卵、湿、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五..
【十八不共佛法】此为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此十八不共佛法,为:一、诸佛身无失,二、..
【十八界】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的十八种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
【了】《成唯识论》卷二曰:‘了谓了别,即是行相。’何谓行相?以能缘之心,行履于所缘之境的作用,称为行相。此行相就是指心识四分中‘见..
【了别境能变】三能变识之一,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此六识具有明白了别粗显的对象——色、声..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的..
【人法二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的执著,以身为五蕴和合,实无常一主宰的我体,称为人空;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
【人法二执】人我执与法我执。即计著人之实有为人我执,计著法之实有为法我执,此与我法二执同一意义,全称人我执法我执,或生我执法我执。..
【入地三心】修唯识行,于修道位的十地位,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入地未久,称为入心;久住时分,称为住心;久住之后渐近后位,称为出心..
【力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九即是力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思择力..
【三分别】这是心识思考分别的三种方式。一者自性分别,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者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
【三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有三退屈,成唯识论卷九,有三不退屈说,意思是修胜行时,有三退屈,如果以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
【三不善根】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的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为‘三善根’的对称。贪者,染著顺境;嗔者,..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