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语录
地藏菩萨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一念恭敬,我皆救拔。
地藏菩萨
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佛说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录
地藏菩萨,具足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
地藏菩萨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地藏经》语录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经》孝道精神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菩萨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缘苦谛境,发大悲心;烦恼无尽誓愿断:缘集谛境,发出离心;法门无量誓愿学:缘道谛境,发求法心;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灭谛境,发菩提心。此四弘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时,一切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菩萨因地发此大愿,果地圆成无上菩提。修行之人,当时时提撕,刻刻不忘,方名真..
《维摩诘经》佛道品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
唯识宗五重唯识观
第一遣虚存实观:遣遍计所执之虚,存依他圆成之实;第二舍滥留纯观:舍境之滥,留心之纯;第三摄末归本观:摄相见末,归识体本;第四隐劣显胜观:隐心所劣,显心王胜;第五遣相证性观:遣依他相,证圆成性。此五重观门,从粗至细,从浅至深,渐次证人唯识实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语录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
雪峰禅法深义
雪峰义存禅师示众:尽大地是个解脱门,因甚把手拽不入?只缘心意识难忘,所以便有事生。我今问汝:若道无事,又是相埋没;若道有事,又违于本志。作么生道得相应去?时有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寐语作么?又问:如何是道?师曰:莫寐语。僧曰:学人不会。师曰:寐语即不会。其僧豁然有省。..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
佛教在AI时代的意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佛教的伦理智慧可为AI发展提供指导,确保技术发展以人为本,避免技术异化。
六度修行深义
布施度悭贪:财施、法施、无畏施,三轮体空;持戒度毁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心戒俱净;忍辱度嗔恚: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无生法忍;精进度懈怠: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不休息心;禅定度散乱:世间禅、出世禅、出世止上禅,寂而常照;智慧度愚痴: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
佛经语录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乃佛经之深义。
四无量心修习
慈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无量心: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舍无量心: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修习之时,先缘亲人,次缘中人,后缘怨家,渐次扩展,遍缘法界一切众生。此四无量心,是菩萨根本,成佛正因。若无此心,纵修万行,皆是魔..
佛教与经济伦理
佛教经济学以惜福、布施、知足为核心。反对贪婪浪费,提倡合理消费;反对恶性竞争,提倡合作共赢;反对唯利是图,提倡社会责任。这种经济伦理,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净土宗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为宝王三昧。总摄一切三昧,具含一切功德。念佛之法,贵在专精。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口念耳听,心念心听。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不缓不急,不散不乱。如鸡抱卵,如猫捕鼠。久久功深,能所双忘。蓦然一声,顿见自性弥陀。方知净土不离当下,极乐即在目前。..
《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唯!舍利弗!..
《华严经》十地品深义
菩萨始登初地时,以大愿力住佛境界,缘法界众生界,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发十大愿:一者大愿,供养一切诸佛;二者大愿,护持一切佛法;三者大愿,示现一切世界;四者大愿,教化一切众生;五者大愿,具足一切功德;六者大愿,修习一切菩萨行;七者大愿,成就一切菩萨道;八者大愿,普入一切法门;九者大愿..
佛教与生态伦理
佛教的缘起思想、众生平等观念、惜福传统,为生态伦理建设提供哲学基础和实践指南。
《圆觉经》普眼菩萨章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
佛教艺术审美
佛教艺术通过审美体验传递佛法真谛。佛像的庄严美,佛画的意境美,佛乐的和谐美,都能净化心灵。
佛教禅病对治
禅病有多种:一者昏沉,二者掉举,三者无记,四者执着,五者邪见。对治昏沉,当修观想,或经行,或冷水洗面;对治掉举,当修数息,或念佛,或观无常;对治无记,当提话头,或参公案,或思维法义;对治执着,当观空性,或修无我,或念无常;对治邪见,当依经教,或请明师,或深思维。总之,修行如调弦,..
佛教魔事辨识
魔事有四:一烦恼魔,二五阴魔,三死魔,四天魔。烦恼魔者,贪嗔痴等;五阴魔者,色受想行识;死魔者,生死轮回;天魔者,欲界第六天魔王。修行之人,当正知见,持净戒,修定慧,方能降魔。若见光见花,或闻声闻香,或得神通,或见佛菩萨,皆不可执着,但观空寂,魔自消退。切记: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
天台宗三观修持
修空观: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破见思惑;修假观:观诸法虽空,而缘起宛然,如幻如化,破尘沙惑;修中观:观诸法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双遮双照,破无明惑。三观在一心中修,不前不后,非一非异。如天台智者大师云: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
佛教与政治哲学
佛教的政治理想是转轮圣王治国,以十善法教化众生。强调领导者应具备慈悲、智慧、公正等品质,政治应以民生为本,以道德为基。这种政治哲学,对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
中观宗二谛实修
观世俗谛:一切法如幻如化,缘起宛然;观胜义谛:一切法空无自性,本来寂灭。二谛非一非异,真俗不二。若执世俗为实,堕常见;若执胜义为断,堕断见。离此二边,方显中道实相。如龙树菩萨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如来藏修行深义
如来藏性,本自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迷时全真成妄,悟时全妄即真。如金在矿,金性不减;如镜蒙尘,镜体不失。修行之法,但须息妄显真,不是新得。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如云开月现,尘尽光生。但能返观自性,不向外求,则如来藏性自然显现。..
曹洞正偏回互
正中偏者,君位臣用,体起用也;偏中正者,臣位君用,用归体也;正中来者,君视臣,体用双彰也;兼中至者,臣向君,用中体也;兼中到者,君臣合道,体用不二也。此五位功勋,显示理事回互、体用相即之妙。修行之人,须明此理,方知转身一路,得大自在。若滞于正位,则堕枯寂;若偏于偏位,则落常见。唯..
魔事辨识防范详说
烦恼魔:贪嗔痴等烦恼;阴魔:色受想行识五阴;死魔:生死轮回;天魔:欲界第六天魔王。对治之法:持戒如城墙,定力如武器,智慧如统帅,慈悲如良药。若见光见花,或闻声闻香,或得神通,或见佛菩萨,皆不可执着。..
如来藏观修
观如来藏性在缠不染,本自清净。但以客尘所覆,如云遮月。云散月现,尘尽光生。
如来藏系修行
如来藏性,本自清净。在缠不染,出缠不净。但以客尘烦恼所覆,不能显现。如云遮月,月体不失。修行之法,但须息妄显真,不是新得。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佛教超度功德
诵经念佛,功德无量。若为亡者修福追荐,能令其离苦得乐。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佛教共修利益
独修百日,不如共修一日。大众熏修,互相策励,易得成就。如众灯明,各不相碍,光光相照,明明不绝。
佛教心理调适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教心理学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为现代人调适心理、化解烦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佛教科学对话
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微观世界与宏观宇宙,正与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相契合。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相对论的时空观,宇宙大爆炸理论,都在不同层面印证了佛法的真理性。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之舌根圆通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
佛经语录《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佛教文学价值
佛教文学以艺术形式传播智慧。禅诗的意境,公案的机锋,语录的直指,传记的感化,都具有永恒价值。
洞山良价五位功勋
洞山禅师立五位功勋:一、向,谓趣向此事;二、奉,乃承奉之义;三、功,即用也;四、共功,即用也;五、功功,即用也。僧问:如何是向?师曰:吃饭时作么生?曰:如何是奉?师曰:背时作么生?曰:如何是功?师曰:放下钁头时作么生?曰:如何是共功?师曰:不得色。曰:如何是功功?师曰:不共。此五..
佛经语录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佛教证量勘验
真修实证,必有证量可验。然不可执着境界,以凡情测圣智。真见性者,必得根本智,后得智自然发起。其人心地开朗,烦恼轻微,智慧增明,慈悲广大,于一切境得大自在。若但得些光影,或有些感应,或有些神通,而烦恼依旧,我执仍深,则非真悟。古人云: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见地若真,行履自至。..
佛教与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重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佛教教育重在智慧慈悲的培养。二者可相辅相成:以世间学问立身处世,以出世智慧安顿心灵。佛教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知行合一等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启示。将佛教的慈悲智慧融入现代教育,可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和谐的人才。..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
《华严经》十回向品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者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者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者法界无量回向。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
佛经语录《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深义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经语录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临济义玄四料简
师示众: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
佛经语录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建筑空间
佛教建筑空间设计蕴含深意。寺院的轴线象征修行次第,殿堂的层次体现法界缘起,园林的布局展示净土理想。
曹山本寂五位君臣
曹山禅师示众: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华严宗六相圆融
总相:一含多德,如舍含椽瓦;别相:多德非一,如椽瓦各别;同相:多义不相违,如椽瓦和合;异相:多义相望异,如椽瓦形别;成相:由此诸缘起成,如椽瓦成舍;坏相:诸义各住自法,如椽瓦各住。此六相圆融,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玄旨。修此观者,能入华严境界。..
佛经语录《楞严经》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楞严经》
《金刚经》非说所说分深义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
《圆觉经》普觉菩萨章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
佛经语录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