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破有论
龙树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一切佛诸有智者。应当如实了知诸法。此中云何。谓一切性从无性生。亦非无性生。一切性若有生者。彼性是常。是性无实。犹如空华。当知诸法与虚空等。彼诸法生亦与空等。一切缘法皆如虚空。彼无实故。当云何有。诸法无因而复无果。亦无诸业自性可得。此中一切而无有实。无世间故无出世间。一切无生亦无有性。云何诸法而有所生。世间亲爱父子眷属。虽有所生而无其实。不从先世之所生故。亦非现世有其相故。此于世间无义可转。犹如月中见诸影像。世间无实从分别起。此分别故分别心生。由此心为因即有身生。是故有身行于世间。蕴所成故名之为身。诸蕴皆空无有自性。蕴无自性而亦无心。以无心故是故无身。当知自性离诸分别。若无其心亦无有法。若无其身亦无有界。此中所说是无二道。此所说者是真实说。此中一切离诸所缘。此中所说离诸所缘。此中所作离诸所缘。此中所得离诸所缘。所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法如是常行。不久时中即能证得无上菩提。以慧方便安住实际。起悲愍行广度众生。虽复如是有所得相。一切智性而不可说得。彼一切法但有名字。一切但于有想中住。现前无实差别所生。差别生法而无所有。彼一切法本无有名。但以假名而表了故。当知诸法而无实体。一切皆从分别所生。此中若无分别者。即同虚空离诸分别。如说眼者能见于色。作此说者是真实语。世间有诸邪执心者。执此所说如实而转。彼一切法聚类所现。当知此说是佛所说。是故应知。此中义者眼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若如是知是为智者。即能通达第一义谛。如是乃名最上真实。我今依经。如是略说。
大乘破有论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大乘掌珍论
大乘掌珍论卷上清辩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普为饶益一切有情。正发无上菩提大愿。等观世间。常为种种不正寻伺。纷扰暴风乱心相续。邪见羂网之所羂网。生死樊笼之所樊笼。无量忧苦毒箭所射。诸有所行皆离明慧。故我依止如净虚空。绝诸戏论寂静安乐。胜义谛理悲愿缠心。不忍见彼众苦所集。为欲解..
大丈夫论
大丈夫论卷上提婆罗菩萨造北凉沙门道泰译施胜品第一敬礼等正觉大悲哀世尊因彼起正法三界中真济众中第一尊无量功德藏菩萨本所行我当说少分我今哀愍彼开演妙施门一切诸贤士应当欢喜听菩萨行施时大地皆震动巨海涌众宝慧云雨妙花无心犹如是况有情识者菩萨施广大犹如虚空界假使五通仙充满十方刹听闻犹尚难况..
大乘二十颂论
大乘二十颂论龙树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不可思议性诸佛无着真实智诸法非言非无言佛悲愍故善宣说第一义无生随转而无性佛众生一相如虚空平等此彼岸无生自性缘所生彼诸行皆空一切智智行无染真如性无二等寂静诸法性自性如影像无异凡夫分别心无实我计我故起诸烦..
六十颂如理论
六十颂如理论龙树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三世寂默主宣说缘生正法语若了诸法离缘生所作法行如是离离有无二边智者无所依甚深无所缘缘生义成立若谓法无性即生诸过失智者应如理伺察法有性若有性实得如愚者分别无性即无因解脱义何立不可说有性不可说无性了知性无..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十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教诫弟子品第八复次正论已立邪道伏膺。于密义中尚余微滞。以净理教。重显真宗。遣彼余疑。故说颂曰。由少因缘故疑空谓不空依前诸品中理教应重遣论曰。虽一切法本性皆空。而初学徒未能见故。追爱妄有怖达深空。或为余缘未能决了。以正理教..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九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有为相品第七复次已别分别根境无我。今当总辨有为相空。谓色心等诸有为法。具生住灭三有为相生为首故。先当破生。生相既亡。住灭随遣。有说果体本无而生。为破彼言。故说颂曰。若本无而生先无何不起论曰。种等诸因至变坏位。能引芽等诸..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八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边执品第六如是已辨根境皆虚。复为涤除非真句义边执垢秽。故说颂曰。诸法若实有应不依他成既必依他成定知非实有论曰。若一切法性相实有。应不依他而得成立。既色等法必依他成。如此彼岸定非实有。鸺鶹所执实等句义。有等为因而得显了。..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七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根境品第五复次如上所言。后当广破根境等者。我今当说。根是了别境界所依。将欲破根先除其境。境既除已根亦随亡。迦比罗云。瓶衣等物唯色等成。诸根所行体是实有。为破此计。故说颂曰。于瓶诸分中可见唯是色言瓶全可见如何能悟真论曰。..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六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见品第四复次若如所言诸法性相世俗事有胜义理空。如来于中智见无碍。言音辩了巧悟他心。如何世间犹为种种妄见所魅诤论纷纭。由能闻者有过失故。何者名为闻者过失。谓贪己见。不求胜解。于善恶说不能了知。若无如是三种过失。是则名为闻..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五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时品第三之余复次有诸异部。于无常法说有刹那暂时住体。即依住体立有实时。为破彼言。故说颂曰。无常何有住住无有何体论曰。自相经停。故名为住。有为诸法。无常所迁。不能暂停。如何有住。既无住体。依何立时。所以者何。言无常者。或..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四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时品第三之一复次有作是言。如说已灭未生无体。其理不然。诸有为法前后两际作用虽无而体恒有。分位别故三世不同。无必不生有定无灭。为破此义。故次颂曰。瓶等在未来即非有过现论曰。色等诸法在未来世。过去现在二世皆空。后遇因缘二相..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三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我品第二之余复次有作是言。若无我者。心等生已无间即灭。宿生念智忆昔某名。即是今我此不应有。所以者何。今昔异故。世间不见忆昔他身。谓为今我。是故定有常住句义。缘之生念。言彼即我。此亦不然。我先已说。因果虽殊相续假一。缘此..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二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常品第一之余复次有执涅槃实有常乐。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有涅槃界。无生无灭无相无为究竟安乐。此亦依前理教应破。又说颂曰。离缚所缚因更无真解脱生成用阙故设有亦名无论曰。前已具说诸有句义越现量境于诤论时。必以生果比量安立非涅..
大乘中观释论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八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先分位品第九前品中说。如作者作业。彼能取所取二法。亦互不相离施设有性。非胜义谛故。有异宗说此颂言。眼耳等诸根受等心所法彼所取若成有取者先住释曰有一宗人作如是说。彼说有因。故下颂言。若无彼先住何有..
大乘中观释论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七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有为品第七之三复次自部答异宗言。此分位定住先分位显明释曰。如乳位中。乳亦不即。于此位灭。如前所说。有无二法。互相违故。复次颂言。异分位定住先分位已灭释曰。如是决定住异位中若有所转如酪分位无别异灭..
大乘中观释论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五安慧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观染法染者品第六复次有异宗言。于胜义谛中诸界处等性与无性有所知解。由彼杂染成其有性。如佛所言。染者着染法故。行自损害行他损害行俱损害。如是乃至痴者着于痴法。其义亦然。论者言。此中非无杂染道理。..
大乘中观释论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三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去来品第二之余复次颂言。去者即不住释曰。于一同生法中。相违所作丛杂无性。不去者不住释曰。去法止息名之为住。今不去者。去法无性不应止息。若或本有住法可得者。然亦住法无二和合。若有二和合。今应如实观..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五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五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涅槃品第二十五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令解涅槃无自体义故说。鞞婆沙人言。彼先言。若一切非空。则无有起灭。此谓无自体义。无自体者。如石女儿。则无起灭。烦恼无自体故。非是起灭。而烦恼及名色因亦非起灭者..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四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四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颠倒品第二十三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令解颠倒无自性故说。自部人言。有分别故。起诸烦恼。如是烦恼从颠倒起。以颠倒故则有贪等。彼若无者。义不相应。故论偈言。分别起烦恼说有贪瞋等善不善颠倒从此缘而起释..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三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三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如来品第二十二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令决定解第一义谛如来身故说。修多罗人及鞞世师等言。有自体色等诸体是体故譬如如来。何等是如来。谓金刚三昧解脱道同起无间第十六刹那心。彼差别门初起刹那即名为智。此智..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二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二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因果和合品第二十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以鞞世师等于前品中立时不成故说。鞞婆沙人及僧佉人等言。第一义中有如是时。果有生灭故。如种子与水土和合。以时节有体故而芽得生。若无因者。果则不生。以是故如前所..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一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一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法品第十八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令解诸行我我所空故说。诸外道等虽说我见有无量种。亦以五受阴为所缘。是故今当次观诸阴。如佛所说。若有沙门婆罗门等言见我者。但见五阴。实无有我。有异僧佉人作是说言。身相..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
般若灯论释卷第十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业品第十七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令解业果无自体义故说。阿毗昙人言。彼于前品中说诸行流转。众生及人等亦皆流转者不然。而彼验中立义言。诸行若常若无常者。是断常过故。有流转者不然。而说诸行毕竟无有流转。..
般若灯论释卷第九
般若灯论释卷第九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有无品第十五复次空所对治若有若无。为令他解缘起诸法不断不常故。有此品起。外人言。汝说诸法无自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违汝自言。亦立义过故。云何违言。如有人说我母是石女。我父修梵行。他人难曰。若汝父母审如是者..
般若灯论释卷第八
般若灯论释卷第八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苦品第十二复次苦无自性。所对治空。遮定执故。有此品起。外人言。第一义中有是诸阴。何以故。由苦故。此若无者。则无彼苦。如第二头。阴是苦者。如经偈曰。苦集亦世间见处及彼有以是义故。第一义中有是诸阴。论者言。虚妄..
般若灯论释卷第七
般若灯论释卷第七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薪火品第十复次前品已遮取及取者。除其执见。今复令解不一不异缘起法故。有此品起。外人言。第一义中有取取者。何以故。由此二法互相观故。譬如火薪。云何知耶。如佛所说。第一义中有阴等取及以取者。此因成故。我义得立。..
般若灯论释卷第五
般若灯论释卷第五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染染者品第六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彼染染者。瞋瞋者等。本无自性。欲使了知无自性义。有此品起。有人言。第一义中有阴入界。何以故。婆伽婆说彼为染污过恶因故。若此非有。佛则不说彼为染因。譬如龟毛。云何验知。经中偈..
般若灯论释卷第六
般若灯论释卷第六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作者业品第八复次空所对治。欲令验知阴无体义。有此品起。有人言。第一义中有阴入界。婆伽婆说。以此为因。起作者作业故。此若无者。佛不应说与彼为因有作者及业。譬如马角。由有作者及作业故。修多罗中说是偈曰。应行善法..
般若灯论释卷第四
般若灯论释卷第四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六根品第三复次。成立此品。其相云何。为遮起故。令人识知内六入等无自性义。故说此品。又遮去执。欲令通达入等空义。此品次生。初分别者。外人言。有内入起。第一义中。如是应受。何以故。境界定故。此起若无。彼定境界。..
般若灯论释卷第三
般若灯论释卷第三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去来品第二复次初品已说一切法体无起对治。令人信解。今复次明不来不去缘起差别。使物识知。遮彼义故。第二品起。此义云何。世间法中。言说自在。于所作事。深起爱染。今欲拔彼执着箭故。遮一行相。此外施为。即易可破。彼..
般若灯论释卷第二
般若灯论释卷第二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缘品之二复次余僧佉言。若诸果功能缘中空故。缘不生果。如是义者。成我所成。何以故。汝谓果体不起。是则名常。汝先立义。则为自破。论者言。汝语非也。一切时起。悉皆遮故。不生之物。亦不说常。何以故。不生之物。于世谛..
中论
中论卷第四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若如来实有者。为五阴是如来。为离五阴有如来。为如来中有..
中论
中论卷第三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有无品第十五(十一偈)问曰。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众缘合时则出。答曰。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若诸法有性。不应从众缘出。何以故。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问曰。若诸法性从众缘作。有何咎。..
中论
中论卷第二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问曰。经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万物以生法生。以住法住。以灭法灭。是故有诸法。答曰不尔。何以故。三相无决定故。是三相为是有为能作有为相。为是无为能作有为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
大乘破有论
大乘破有论龙树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一切佛诸有智者。应当如实了知诸法。此中云何。谓一切性从无性生。亦非无性生。一切性若有生者。彼性是常。是性无实。犹如空华。当知诸法与虚空等。彼诸法生亦与空等。一切缘法皆如虚空。彼无实故。当云何有。诸法无因..
壹输卢迦论
壹输卢迦论一卷龙树菩萨造后魏瞿昙留支雒阳译体自体无常如是体无体自体性无体故说空无常问曰。以何义故造此一偈论。说何等义破何等人。答曰。为读诵者于广大部生懈倦心。又为聪睿先已广习无量诸论于如来法海义中思惟而生懈倦。于无常自体空不异义中。生异相疑。为断此疑故造斯论。说何义者。今当说。谓..
百字论
百字论一卷提婆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我今归依聪睿师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实法除诸邪见向实相说曰。何故造论。为破我见等。一切诸法。各有自相。僧佉曰。一切法一相。是我要誓说。以何因缘。立一切法一相。以尽同共有一故。喻如瓶衣等。物体各有一。以是义故。常知一切法名为一相。是故一..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一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常品第一之一稽首妙慧如日轮垂光破闇开净眼远布微言广百论百圣随行我当释论曰。为显邪执我我所事性相皆空。方便开示三解脱门故造斯论。执见事性为方便故起相分别。随取事相为依止故生邪愿乐。既显事空二即非有。其我所事略有二种。谓常..
广百论本
广百论本一卷圣天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常品第一一切为果生所以无常性故除佛无有如实号如来无有时方物有性非缘生故无时方物有性而常住非无因有性有因即非常故无因欲成真见说非有见所作无常谓非作常住既见无常有应言常性无愚夫妄分别谓空等为常智者依世间亦不见此义非唯一有分遍满一切分故知一一..
百论
百论序释僧肇作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佛泥曰后八百余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独悟俊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故能闢三藏之重关。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夷。为法城堑。于时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沉沦。故作..
十二门论
十二门论品目观因缘门第一(万法所因似各有性,推而会之实自无性,通达无滞故谓之门)观有果无果门第二(重推无性之法,为先有而生?为先无而生?有无无生,以之为门)观缘门第三(上推因,此推缘,四缘广略皆无有果,故以为门)观相门第四(上三门推因缘无生,此推三相,三相既无,以之为门)观有相无相门第五..
大乘中观释论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一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缘品第一归命一切智。所有世俗胜义二谛。本无所行。若无所行。摄化有情事。即当舍离。菩萨为开示故。造此中论。然此不同一切外道所说缘生。佛说缘生法。为令觉悟多慢心者。生极净信。于诸论中。此论宗重。谓缘..
般若灯论释
般若灯论释序释慧赜述般若灯论者。一名中论。本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作也。借灯为名者。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举中标目者。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然则灯本无心。智也亡照。法性平等。中义在斯。故寄论以明之也。若夫寻诠滞旨。执俗迷真。颠沛断常之间。造次有无之内。守名丧实。攀叶亡根者。岂欲..
顺中论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翻译之记诸国语言。中天音正。彼言那伽夷离淳那。此云龙胜。名味皆足。上世德人。言龙树者。片合一厢。未是全当。龙胜菩萨通法之师。依大般若。而造中论众典。于义包而不悉。大乘论师。名阿僧佉。解未解处。别为此部。魏尚书令仪同高公[这-言+正]国上宾瞿昙流支。在第..
中论
中论卷第一释僧睿序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以之而沦溺。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