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
唐三藏法师义净述
义净因译无着菩萨般若颂释讫。详夫大士判其九喻。可谓文致幽深。理义玄简。自非地隣极喜。谁能发此明慧。而西域相承云。无着菩萨昔于覩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印度。若金乌之焰赫扶桑。义阐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岭。然而能断金刚。西方乃有多释。考其始也此颂最先。即世亲大士躬为其释此。虽神州译讫。而义有阙如。故复亲覈谈筵。重详其妙。雅符释意。更译本经。世亲菩萨复为般若七门义释。而那烂陀寺盛传其论。但为义府幽冲寻者莫测。有师子月法师造此论释。复有东印度多闻俗士其名月官。遍检诸家亦为义释。斯等莫不意符三性。不同中观矣。更有别释。而但顺龙勐。不会瑜伽。瑜伽则真有俗无。以三性为本。中观乃真无俗有。寔二谛为先。般若大宗。含斯两意。致使东夏则道分南北。西方乃义隔有空。既识介纲。理无和杂。各准 圣旨诚难乖竞。然而末后一颂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瞖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者。而释文既隐。恐寻者尚昧。辄因二九事喻。聊题十八之作。冀使朝览遂闲。庶罔销神之滞。夜光亲授。长无按剑之惑。然而见等九事。即生死之区寰。大士了如星等。是故处而不着。智不住生津。嫓红莲之在潋。悲不居圆寂。若白玉之沉溺。因答无住涅槃。申其九喻云尔。
论见 观见如星长夜妄执。
见心长夜景妄执久冥舒
三心才已发两分尽皆除
喻星 以星喻见夜有明无。
榆星通夜景柳色彻明舒
千条光若发一旦尽皆除
论境 道境如瞖妄覩空花。
境色无非障妄有见尘瑕
但由真智力不复覩狂花
喻瞖 以瞖喻境元无妄执。
太虚本无障净境性亡瑕
但由瞖眼力遂使见空花
论识 言识如灯生生不绝。
见起起不已妄生生未极
留滞死宫中良由依识力
喻灯 以灯喻识焰焰无穷。
发焰焰不已舒光光未极
照灼炳宵中良为膏油力
论界 说界如幻藉业生而会尽。
业功庄处巧由惑生众相
所执定非真界体全虚妄
喻幻 以幻喻界假匠起而终无。
幻师方便巧假作众形相
鞠体固非真所见皆虚妄
论身 序身如露体不久停。
投躯生巘际寄命死河中
镇处飘颻夜还如橐籥风
喻露 以露喻身逢风必落。
圆珠停草际渧泪处华中
悽悽动林夜索索尽随风
论受用 陈用如泡待根境识。
寰中根色积託此复心行
寔由三触合遂令三受生
喻泡 以泡喻用假渧水风。
池中平水积渧坠有风行
但由三事合乘使万泡生
论过 述过如梦由思而起。
过去虽无境寻思意尚通
遂令方寸内还见九城容
喻梦 以梦喻过因忆乃生。
处昼多缘境良宵记念通
遂令于睡内重忆本时容
论现 谈现如电暂时而有。
万像如电野四相等流光
讵知唯一念妄计有三常
喻电 以电喻现跾忽便亡。
震雷鸣四野击电动千光
刹那存有念即体自无常
论未 论未如云本识能持其种。
藏识无初结波情浪后飞
良由有贪爱带种定何疑
喻云 以云喻未自体必含于润。
靉靆屯云结焕烂景风飞
光华如可爱含润理无疑
更以一句收事收喻撮其要义而为一述。
见心智灭如星殄惑境真亡若瞖除
想起由识如灯焰界有藉思同幻车
一身暂显同朝露三受忽现等泡虚
忆念过时空梦发计执现存奔电舒
既知雨润云中住未种常依识藏居
次下别据三性三身真俗般若。以明观行九喻解九事云。
熟观生界咸如此智者应可务真常
真常实不玄圆成在目前
觉二体空蛇索尽了一非无镜月悬
镜月悬时实无虑但作他缘生福处
唯识初心乍有依真如后念还无据
无据即般若胜俗亡真假
福津如筏捐不捐悲智随生舍不舍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古吴蕅益释 智旭 述△解分为二。初解题。二解文。解题为三。初正解论题。二出论主。三出译师。今初。因明入正理论因明二字。是能入。正理二字。是所入。因者。诸法所以然之故。乃三支比量中之一支。三支。谓宗因喻也。宗非因不显。喻非因不立。因最有力。故标因明。因既明。则能立能破..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陈那菩萨造论 三藏法师玄奘译护法菩萨造释 三藏法师义净译蕅益释智旭解若言能令毒智人。为令其慧极明了。及为消除于罪恶。稽首敬已观其义。此归敬而述其释论之意也。若言者。即指观所缘缘论之文字语言。文字即教。观即是行。所缘缘即理。此三法宝。本惟佛说。陈那造论以申明之。是菩萨..
观所缘缘论直解
观所缘缘论直解陈那菩萨 造三藏法师 玄奘 译蕅益道人 智旭 解观之一字。是能观之智。即第六识与正解等诸善心所。藉正教正理以为定量。令于所观不倒不错也。所缘缘三字。是所观之境。即心王心所之相分也。盖凡心王心所。皆藉四缘而生。一亲因缘。即是种子。二等无间缘。即前念现行。三所缘缘。即各识自..
唯识三十论直解
唯识三十论直解世亲菩萨 造三藏法师 玄奘 译蕅益沙门 智旭 解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按佛灭后九百年。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作三十颂。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又二百年。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奘师宗..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天 亲 菩 萨 造三藏法师 玄奘 译蕅益沙门 智旭 解此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略录名数。而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者。盖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补特伽罗无我。犹妄计有心外实法。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若于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长水沙门子璿录观中论心沉没者。以真如无相。向即心绝分别不起。故云沉没。此如二乘取空为证也。由沉寂故遂成二失。如下列释。论或起下正显失。疏初观即法相观。于中复有苦无常无我不净之异。以见不净故不可爱。苦故不可忍。无我故不自在。无常故不可保。由是深厌世间而求出离。..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九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九长水沙门子璿录五止观者。此被十信初心之中品也。止中疏先由等者。此明未修行已前。今以下正明修止。谓以始觉觉知诸尘境界。唯识所现无外境相。尘境既寂分别不生。心境俱止也。即破尘相为止境。无分别为止心。心境两亡寂常心现。此同禅宗无念义。谓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言下自绝念..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八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八长水沙门子璿录问中二。一陈疑。可解。二设难。疏非直等者。意云。所知之境既甚多无量。纵有心在早自难知。岂况永断心想。却能了别而名一切种智耶。立理。疏意云等者。总叙答意。即反于所问。义在次下。论一切下立二正理。一元是真心故。论云。一切境等也。谓诸法唯心无外境界。..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七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七长水沙门子璿录一问论上说下。引前所说以为义宗。即前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等。又真如门及真如体相中具说。何故下对以成难。意云。众生真如即同佛体。但念真如。便可得道。何用别更修诸行耶。斯乃但可只用直心。不合更说后二。初..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六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六长水沙门子璿录对治邪执者。乖真曰邪。取着名执。相形曰对。攻击名治。则前正义是能治。今邪执是所治。正义既显邪执自亡。今则叙释其相也。论一切下正标。若离下反显。我是根本起复由之故。云依我而有离我而无。二徵列。疏总相等者。不能分别五蕴差别。但总相执取为主宰也。然其..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五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五长水沙门子璿录一悲行中论佛本在因者。为菩萨时所行诸行。以慈悲为本。无不先以利他为首。摄化众生也。诸波罗蜜下。谓以诸度摄令附己。化令从善也。以布施摄贫穷。持戒摄毁禁等。此通二利故。维摩经云。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四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四长水沙门子璿录问有三段。一指前按定。论悉有真如等者。凡是有情皆具本觉无二圆满。以皆具故。熏义合齐故。云等皆。论云何下。二述其所疑。现在等者。约横说也。现今且见有信者寡。无信者众。论无量等者。合云前后无量差别。译者回文不尽也。未来等者。此约竪说。约望未来发起信..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三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三长水沙门子璿录论生灭相者。以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于中生灭与因缘。已如上释。今则分别相之一字。故言复次。然是生灭家之相。故兼言也。略显疏相生灭者。分别染净念虑三世。人我见爱贪瞋炽然。览而可别。故云相也。无心法者。法之一字通于数境。谓心所使法心所缘法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长水沙门子璿录论结文二。初正结。疏无明根本等者。拣非枝末故。以依无明力而任持。託业识心而安住。故下文云。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等。故云。由此而成也。现识等者。等下六麁。皆是所现色心境..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长水沙门子璿录二枝末。疏二。初列。二释。释中二。初疏文十一重喻合义相昭然。寻文易解。然此翳喻亦未全似。若以首末比况。最切者不过梦喻。已见前文。皆由无明力者。如下文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无明为因等者。楞伽云。妄想为因境界为缘。和合而生。疏中用此以科论文。经..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释法藏撰自下第二重显所依因缘体相。于中有二。初略明缘起甚深。后所谓心性下。广显缘起差别之义。初中二。先标叹甚深。后何以下释深所以。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 初中言无明熏习所起识者。牒上所说依根本无明起彼静心成业等识也○下正叹甚深。于中初凡小非分。次..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长水沙门子璿录论初标立。疏虽得无念等者。谓得觉无念之始觉也。本无起者。即四相本无念故。待何等者。以因不觉有始觉。今不觉既无始觉亦绝也。二释。成论四相俱时有者以转彼静心。一念所成。一念本无念。四相无自性故。云皆无自立。疏三。初正释也。如依一水而有千波。波无别体皆..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二对治邪执二。初总标二见。二别释二见。今初。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若达前所显示一心二门实义。决不起于二种我见。以真如举体而成生灭。则真如决非实人实法。以生灭当体即是真如。..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九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九长水沙门子璿录二释本觉名。疏二。初随文别释。责意云二者。但反覆成难。而实无二故。本疏云。进退成难。以对等者。下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今此且约对于新生。立为本有。以始觉从修新生。本觉性自元有。由是对始以立于本。又以下约别义释。前约对始名本。今约生始名本。原其..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释法藏撰第二释本觉中有二。先明随染本觉。后四镜下明性净本觉。又亦可上来总明觉体。此文辨觉相。下四镜文双明体相也。初随染中文有三。初总标。二列名。三辨相。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初中言生二种者。此二既在随动门中。故云生也。生已..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三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二释不觉义二。初总明不觉依觉故无实。二别示不觉虚妄相。今初。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无实相。不离(真如)本觉 此心前际决不可得。故云从无始来。真如但有性德随缘之能。未有修德照性之智。故云不如实知。..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八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八长水沙门子璿录科释生灭心法者。以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今此一文正解生灭因缘相也。染净生灭者。以染法净法各有生灭。染以顺流为生。反流为灭。净以反流为生。顺流为灭。又染法生时是净法灭时。净法生时是染法灭时。又染法生是妄生。灭是尽灭。净法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长水沙门子璿录疏释上等者。立义文云。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等。今此正释也。科动静不一不异。如次是前二门。与不相离义。顿说实难故成前后。观智境者。以体非名相之法故。言念之所不及言念尚所不及。岂落见闻。唯久修观智。方得相应。所以说者。意令如此用心也。故下文..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之上)(论本第九十四至九十六)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九十四大文第三。解触为缘等。先颂列十门。一触缘。二见圆满。三实。四解。五不爱乐。六法住智。七精进。八生处等中有二复次也。长行释中。初解触缘大意。因触生受既现可得。何须妄计自作苦乐及他作等。二解见圆满。若有弃舍无因恶因于..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长水沙门子璿录二立义分。二寄问中疏文二。初释法。大乘法体者。大乘之体。即是于心。名心为法也。此中且说法为大乘体。次下一文方说心为法体。此乃展转释出其体也。今言出大乘法体者。恐多法字。有智详焉。谓自下以三义释名法之由。夫言法者。有其二义。一任持自体义。二轨生物解..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长水沙门子璿录述意中二。初显意。疏出两意。上正下兼尔。疏初句下。二释文中二。初总释此偈三。初释初句。所为机者。唯众生二字余皆能。为属菩萨也。众生通于三聚五性。于中为有兼正。如悬谈所辨故云如前。疏次二下释中二句也。文二。初释上句。明离过二。初正解此句。言离过者。..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长水沙门子璿录造论主疏三。初释马鸣。初生等者。一义。又善等者。二义。中印等者。三义。咸皆也。躬身也。余并如文。二释菩萨。具云等者。以此方时俗不贵秦音。故存梵语。厌繁好简。又削提埵二字。由是但云菩萨。亦者。例前义也。例前马鸣之三义故。所求是佛佛即是觉。所度是生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三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三长水沙门子璿录约法生起下二。初标科总示。依诠染者。以净法是摄末归本义。今明从本起末。故唯取染。略五重者。广即十四。今于十四之中类束为五。故云略也。对诸宗者。即前五教也。前以能诠为门。故云约教。此以所诠为门故。云约法也。二随文别释二。初正明五段。五中二三以略分真..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解释分中有二初结前生后。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二正明解释。释文中有三。一标数。二列名。三辨相。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 列名中。初显示正义者。正释所立大乘法义。二者对治邪执 次正理既明。情惑斯遣。故有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邪执既..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八十八大门第八解知事等。先颂列四句。即为四门。长行释中。初解知事门邪正二智同缘一境执无执异。正智起时。非坏于彼邪智之境。但于此境舍于邪执。第二解乐等行转变。第三解请无请说经。并如文可解也。第四解涅槃有二种。初辨圆满涅槃。..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长水沙门子璿录将解下别释义门二。初开章悬叙中六者。盖于纶绪。何者。夫圣人所作必不徒然。兹论发兴有何所以。故受之以教起因缘也。名教既兴已知由渐释氏之学三藏统收。约法约人如何摄属。故受之以明藏所摄也。论藏通乎大小菩萨。有其权实不以义求。罔知旨趣。此论诠法分齐至何。..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上)(论本第八十二至八十五)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八十二上来于七段中已释前四。今释第五安他令听。是则初说教体。二辨解释方轨。三明说法师之德既成。次明处五众中而说诸法。既处众说法。安其人令住恭敬无倒听闻。初增一至十。明其听因。或有利益非安乐等四句如菩萨地说者。利非安乐者..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论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释遁伦集撰论本七十八自下第六。观自在菩萨请问诸地之义。于中先标宗指经。次正引其文。前中言复次依乘假立分别解说如实大乘等者。依大乘中约修行位假立十地等。就正引经文中。先问答正辨诸地之义。后请立经名及时众得益。前中有二。一长行二重颂。长行..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大慈恩寺沙门基撰论。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述曰。下第三解相违有三。初标。次列。后释。此初二也。相违因义者。谓两宗相返。此之四过。不改他因。能令立者宗成相违。与相违法而为因故。名相违因。因得果名名相违也。非因违宗名为相违..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论本第七十四至七十五)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七十四解三性中有其三颂。前卷已释初颂七门讫。今此卷初解第二颂有九门。摄是第一。无性第二。知等是第三。密意等第四。所行第五。通达第六。随入第七。差别第八。依止第九义。次第释解。初门中初正辨摄。二问答辨正智是依他所以。景云。..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大慈恩寺沙门基撰论。喻有二种。述曰。自下第三示喻之相。文段有三。一标举。二列名。三随释。此初也。梵云达利瑟致桉多。达利瑟致云见。桉多云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名之为见。故无着云。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师子觉言。所见边..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本)沙门智周撰论。此所妄执至自性差别者。问法中自性差别可知。我二云何 答但总为我名为自性。遍常等差名为差别。即离蕴等皆悉准知。亦即因明我为自性差别等也。论。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者。问何以得知似能.所取皆名为执 答无性摄论第四云。依他起者。谓依业.烦恼.所取.能取.遍计..
瑜伽论记卷第十九
瑜伽论记卷第十九(之上)(论本第七十至七十二)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七十次第三明智光明胜利。初辨智光有五胜利。复辨智光有十五德。前中言与第一乐与第一趣者。玄云。菩提名第一乐。涅槃名第一趣也。今解。现得法乐后趣菩提涅槃也。下辨智德胜外。中言有闇相违者外光起时。仍有微闇相违法并。智光起时无有相..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六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六(疏第七余)沙门智周撰论。庄严论许心似二现等者。按隋所译论第五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 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染.净法故 详曰。准此疏云能..
瑜伽论记卷第十八
瑜伽论记卷第十八(之上)(论本第六十四至六十六)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六十四大段第七决择闻慧地。文有一卷。于中初结前生后。次正辨后结释不现。就正辨中文分有五。一解归依。二解沙门婆罗门别。三解三求。四解内明。五杂决择闻慧地义有十四句。初中有三。初明五处观察所归唯观佛宝。二问答辨。三以六相差别..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本)沙门知周撰论。恒依心起等者。有义难云。受等依心起受等名心所。心依受等生应名受等所。又受等四义具受等名心所。心亦四义具应名受等所。如疏以彼二三义简。然疏中说应名心所此即不然。既以心王望受等说。如何仍说名作心所 详曰。心所总名由依于他四义具立。疏以王.所总名相例..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十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十(本)沙门基撰论。次修习位其相云何。述曰。下明修道。前见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今此修道。除初入地心。出相见道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终金刚无间道来。并名修道。此为问已。至下当知。论。颂曰至便证得转依。述曰。此举颂答。即于初地住出心。后渐至究竟金刚道来。皆断俱生法..
瑜伽论记卷第十七
瑜伽论记卷第十七(之上)(论本第五十九至第六十二)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五十九上来解烦恼杂染有三之中初二门讫。自下第三释九门之义。于中先别解九门后以颂收。前中初解九门。后结余句门此处不现。前中初明发业门。景云。若依小乘修惑发业彼云。外门烦恼能发业等。若依瑜伽对法等。并以苦下不共无明发业。..
瑜伽论记卷第十六
瑜伽论记卷第十六(之上)(论本第五十七)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五十七上来广辨六种善巧中已说四讫。自下第五辨处非处善巧。文中有四。初结前生后。二开列四门。三依门辨释。四指余不现。列四门中。一体者。了所知境因果相违不相违智。是处非处善巧之体。二辨显现者。即是教起因缘。为欲显示于染净境正方便智无..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四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四(本)沙门智周撰疏。外道咲曰愚者亦解等者。问如来说法离于四非。外道闻经云何起谤 答大士行化多益。是徒虽有少轻得利者广。由是如来四非称离 又彼外道初虽暂谤。毕竟乘此以为出要。先损后益。正合化宜。是以动静无非佛事。疏。六十六云摄食由诸句者。按彼论云。问若有段物亦是食耶。..
辩中边论述记
辩中边论述记卷下翻经沙门基撰论曰。此诸菩萨至有何功德。述曰。既说三慧之因。近世得何功德。第二辩果。先为问起。论颂曰。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述曰。上一句闻令因缘增。第二句入义令所缘增。及事成者显得果满。此者此作意。此其因也。此因能令善界增。此因能入义等。论曰。闻所成慧至所闻实义。述..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本)沙门基撰论。若唯有识至说有三性。述曰。虽有七颂释外难中而分为二。初二颂答唯有识便违理难。后五颂答唯有识便违经难。后中有二。初三颂释无境三自性不成难。后二颂释有识三无性不成难 于此初中有四。初总问。二略答。三徵。四释。此即初也 今难意云。若离内识外法无者。但有一..
辩中边论述记
辩中边论述记卷中翻经沙门基撰辩真实品第三不妄名真。非虚称实。体即十种。若有若无称彼法而论故名真实。此品广释名辩真实品。虽辩相品已辩三性。前依境说。今说于境起行。而说以三性为依显余九真实故。论曰。已辩其障当说真实。述曰。此品有三。初结前起后以发论端。二颂曰下当宗正辩。三真实总义略有..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三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三(本)沙门知周撰疏。世亲即通等者。按彼论第二云。一切种子复有六义。刹那灭者。谓二种子皆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 释曰。二种子者谓内外种 言俱有者。谓非过.未亦非相离得为种子。何以故。若于此时种子有。即于尔时果生故 恒随转者。..
瑜伽论记卷第十五
瑜伽论记卷第十五(之上)(论本第五十五)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五十五上来约名色二义明蕴善巧中。初以十义分别色义已今竟。此即初解四蕴名。先结前生后。乃至随所应建立相。二解释。于中初以十门别解四蕴之名。后就三性四蕴皆作九门解释。前中。初解本地分第二卷中立一心相。此中别引二经非本地分文。如世尊言..
唯识二十论述记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翻经沙门基撰论。复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说有色等处。述曰。第一段中。自下第四。返破他宗外境非实有。证知唯有识。于中有三。初小乘等。因前起问。次举颂下。论主正破。后已辨极微非一实下。结归唯识。此即初也。先牒大乘前所说意。后方申难。论主前说。依生无我者。佛说色等十。今..
瑜伽论记卷第十四
瑜伽论记卷第十四(之上)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五十三于十门中。第七解业义。即是决择眼识所缘中表色耳识所缘声意识助伴中思。亦可通决择彼六识助伴相应思数以皆彼业性故。中有二。初明三性三业。后明不律仪等三业。前中。初辨业相。后明假实。复次云何表业谓略有三种。等者。景补阙云。此三表业中身语二业。..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本疏第二)沙门智周撰疏。今言离识简违宗过者。问设言异识何有违宗 答大乘宗中异识之色不是无故。疏。稍相近等者。相似名近。大小俱说心为能取心即是识 有云。体即识故谈彼心王。稍相近故说彼心所 详曰。此未必然。何意心所独名相近。若似名近何不兼心。近王名近境相更近。何乃先破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八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八(本)沙门基撰论。如是四缘至十五处立。述曰。就答缘中有二。上来已辨四种能生分别缘已。自下傍乘辨缘依处建立十因。此中有三。第一如是四缘依十五处等。显前四缘依十五处说为十因问起下文。第二正答。第三总结傍论已了应辨正论。此即初也。显四缘摄法尽义别更立。下答中有四。第一明..
瑜伽论记卷第十三
瑜伽论记卷第十三(之上)(论本第五十一)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五十一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者。此论一部总有五分。前五十卷已明十七地之体义。即初本地分也。下之四分。义重辨前首皆称摄。此分乃下四分中之初分也。以重摄未决择了简故。名摄决择分。或有以文。摄文前分有者今重明之以为一分。又准俱..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七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七(本)(论第九)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论云。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等者。解此前后。略为三释。一云无性先陈。三性后说。今释外难即指论。云即依此前所明三性中。世尊经中后时解说三种无性。虽前总说诸法无性。不为显说三种无性。后方分别所说无者即依三性。云立彼后说。非三性后方说无性。..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论本第四十八)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四十八释增上戒住中。初问。次解。后结释会名。解中有三。初解十意乐。即地论名发起净分。二辨住相。彼论名自体净分。三辨校量。地论以前例后故无此文。若准下结文即为九段。下之诸地亦随结文。即判若干段。准之可知。前初地行十意乐极圆满故超..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六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六(论本六十一二三四五六)翻经沙门基撰出爱王者即旧言优填王也。正本音言嗢陀演始(此云出)伐蹉(此云爱)褐剌阇(此云王)优填讹也。论云不相似子者。谓是下贱人。生与王不相似故也。相似子者。是王真子。与王相似。以形仪等与父相似。人皆爱之。无詈容言也。论云云何众苦所随故苦谓生..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七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七(本)沙门基撰论。已说二十至其相云何。述曰。下第五以半颂。释第六不定心所。初结前生后以发论端。后举颂答。此即初也。论。颂曰至寻伺二各二。述曰。上二字标位总名。次五字烈别名字。下三字显不定义。论曰。至皆不定故。述曰。于长行中文段有二。初释颂。后义辨。释中有三。初解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六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六(本)(论第七未尽)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言余识识故。本释如疏。西明云。第六意识。及大众部等所立细意识。自宗七.八皆是有法余识识故。然七.八识前依理.教已成立。故有法得成 今谓不尔。若前成立有法得成。非取外法前已立讫。应立已成。若云前立为有。今立不离故非已成。前亦数..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五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五(论本第五十六七八九六十)翻经沙门基撰论解得中三种成就。如此决择第二卷。及杂集第二卷抄会。虚空为得得不非择灭亦尔。此得有义如俱舍第四卷末说。此中无想定。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者。谓先要由欲界起故。后生色界后起。以隔色界一生故。言欲界所入定。是后报业。若色界更不入定..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四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四(论本第五十四五)翻经沙门基撰论解识安住中。欲界唯约外尘者。以习气故于境多贪。又内身虽亦起爱安住。以胎卵等生故。非增上安住。今据增上者。论色界唯说内身。以化生故。不习气故。无色界唯论安住业所生名。不论定所变色。是此文意。今言执者。谓缘执非执受也。以名非所执受故..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论本第四十四至四十五)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四十四供养亲近无量品上来七品明自利利他自分行讫。自下二品明其胜进。于中初供养品总明自利利他随缘造修之行。后菩提分品明其内证之行。今此品中广明供养三宝亲近善友修四无量故以题名。文中先问后答。答中初举颂开三章门。后依门辩释即..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本)(论第五)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第二师释。末那通四受俱 问云何欲界不与苦俱。乃至二静虑云何不与乐受并 答疏已简讫 云何与忧.喜俱 答且与喜俱有其三释 一云喜与第六俱。第七与六俱故。云与喜相应。不尔。何以故。云缘有喜地善业所引果故。不缘第六故此解非 二云果从因故。或从..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本)沙门基撰论。前所略标至彼差别相。述曰。自下重解六位心所。于中有二。初标所说总劝教兴。次随解释。此即初也 就解释中大文有二。初以五颂别显心所。后总料简心所与心为一为异。就此初中分为五段。初一颂辨二位。次一颂辨善位。次半颂辨烦恼位。次二颂辨随烦恼位。后半颂辨不定..
瑜伽论记卷第十
瑜伽论记卷第十(之上)(论本第三十八至四十)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三十八菩提品即所学处五品中第五品。七法中第七法也。菩提名觉。于此品也广明果德菩提之义名菩提。三明心。四出列。五无上。此中所辩无上菩提。既证真实现大神通成就自他。须有果证。故成就品后此品来也。文中有三。初约五门出菩提体。第二..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三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三(论本第五十一二三)翻经沙门基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者。此论一部总有五分。前五十卷。已明十七地之体义。即初本地分也。下之四分义。重辨前首。皆称摄此分。乃下四分中之初分也。摄决择分故。名决择分。或有以文摄文。前分有者。今重明之。以为一分。或有以文摄义..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四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四(本)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论。触谓三和分别变异等。辨其体业 问何故心王但辨自性.行相不说作业。心所即辨作业.自性不说行相耶 答互相影显。或已略明故今不说。前第二云。识.受.想等了别领纳等行相各异故。受等所依说是触业。亦影显识为余所依即识作业 问心.心所法微隐难知。..
瑜伽论记卷第九
瑜伽论记卷第九(之上)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三十六自下第三解因摄果摄利益时节。即是自他修三因因时利益利名为因摄。三因得果果时利益名为果摄。即于因果中皆有自利益他行故。于中先徵问发起开列三门。次依门解释。后结。依门解中初明三种因果。后辨胜劣。前中有二。一别明异熟因果。二合明福智因果。前中..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五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五(本)沙门基撰论。云后开导依至不相续故。述曰。即是难陀等长徒之义。文分为三。一辨五识。二辨第六。三辨七.八。此等即初。此依居末故复言后。开导依名如前已释。此师意说。如瑜伽等第一。五识六业中第四业云唯一刹那了别。彼第三云。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俱生。亦非展转无间而生。故..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二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二(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翻经沙门基撰此品第三学持之第十五品也。能如是学中之第九品也。性菩提分。唯三十七。但能证菩提。名菩提分。此中十五门。皆是此中广明。名菩提分品 问曰何以供养品后明耶。前供养品。摄修方便。修成今道之行差别。名菩提分。故次明之。论解惭愧依..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三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三(论第二)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述论。有三有为之有为相。具如疏解。然准婆沙三十八云。如譬喻者诸有为相。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少同大乘。即经部本师。然通离识.不离识别在下例破。分别论者说此能相皆是无为。法密部说三相有为灭相无为。立无为者非此所破。下无为中方始例破。此等虽立..
瑜伽论记卷第八
瑜伽论记卷第八(之上)(论本第三十三至三十四)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三十三第四瑜伽处文中。初有二颂列其二门。后依门辨。言二门者。一趣世间。二趣出世间。世间即是伏惑得定修世五通等有漏功德。出世即是十六圣行乃至得果无漏功德。今明修习此二功德。即是第四瑜伽之体。景师判云。前颂列世间瑜伽。后颂列..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四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四(本)沙门基撰次下第二以五教十理证有本识。于中有三。初问。次答。第三至第四卷云别有此识教理显然下。总结劝信。论。云何应知至有别自体。述曰。此即外问。不言阿赖耶言第八识者。此言通故。不退菩萨。三乘无学。皆得有故。彼名既局。无学等无故。举第八不言赖耶。如是诸处准此应知..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本)淄洲大云寺沙门惠沼撰叙数论等我中云汝所执我等。叙宗立量及出彼过如疏.枢要。然枢要中与第一量作有法差别相违因过。失解亦有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执我有法正所诤故。虚空非我故 量云。汝所执我。应非是我。许无初后故。如空 又解。虽对敌立诤我有无。犹无同喻。故方便显我常...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一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一(论本第三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三四)翻经沙门基撰次明威力品者。前明真实智证之境。既有所证。不可虚然。谓乃成熟有情。现大神变。令生信心。令得圣果。若诸菩萨。自利利他。现大神通。修行正行。求当证果。若诸牟尼。证自佛事。起大悲心。运拔有情。现斯威力故名威力品。故真实..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本)沙门基撰论。然种子义略有六种。述曰。十义广种子中。自下第八具义多小。种有六义遮余非种。于中有三。初总标六义。次随六别释。后总结简余非实种子。此即初也。瑜伽第五说有七种子。今此言六故云略也 法有五聚第一遮无为。第三遮心.心所等。即简别尽。然简自处更立余门。第二..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论本第三十五六 菩萨地第一第二)翻经沙门基撰菩萨地者。菩萨所依。谓诸万行依止。如地故以地名。名菩萨地。又此地中。有四瑜伽。一者持瑜伽。二者随法瑜伽。三者究竟瑜伽。四者次第瑜伽。今创明第一瑜伽法名。初持瑜伽处者。释如声闻地。又初持瑜伽中。别有三持。谓种姓发心菩提..
瑜伽论记卷第七
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上)(论本第二十七至第二十八)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二十七上来释五佛观中初二已讫。自下第三缘起观。于中初问次解后结。问中缘性即是四缘。缘起即十二支缘。解中初明依四道理推求三世诸行唯有诸法无有作受者。后明由思惟痴心清净。先中有二。初于三世唯见有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后依四道..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九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九(论本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翻经沙门基撰初一颂。明述一持有七门。第二一行。明初门中七作意。初明七门者。一作意。二离欲。三广辨诸定。四二定。五五通。六生差别。七诸相。下当别释。此第四持中以此为体。第二行颂中。云观察于诸谛者。谓初二作意 如实而通达者。远离作意。以能断惑..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上)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第三卷五十一云乃至未断。断则终无余断。非离缚断。解触中有三。一略标。二广辨。三破斥 广辨中有二。初广前。瑜伽论说。与受.想.思等者。下会违 广前中有二。初广体。后广业。既似顺起心下是 广体中有二。初广三和分别变异。后广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八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八(论本自第二十一至第三十)翻经沙门基撰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姓地第一者。十七地中。声闻地第十三。此即简前生后。初瑜伽处等。简余二乘。三乘皆有初瑜伽处故。瑜伽有四不同。此为最先故言初。瑜伽是观行。种姓是观行种子。种子能为现行观行。作所依处。故言初瑜伽处种姓地。此..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二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二(本)沙门基撰自下第二别破小乘。于中有三。初总问。次略答。后广破。论。余乘所执至如何非有。述曰。即总问也。大乘之余即小乘也。若言异识大乘亦成。色异心故。今言离识简违宗过。论。彼所执色至理非有故。述曰。即略答也。心心所等稍同大乘。故且未破。论。且所执色至非极微成。述..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七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七(论本第十六七八九二十)翻经沙门基撰思谓思虑。即遍行思。唯意识俱。因思生慧。名为思慧。今取因思慧所成诸法。体通五蕴。为此地体。文分为二。初标列三门。后随别释。自性清净者。明思慧体。简生得善故名清净 思择所知者。思择一切所应知法 思择诸法者。思择佛经长行。及颂诸要法..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六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六(论本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翻经沙门基撰地第四段。释第五义诸经宗要众杂事中有二。上释宗要。下释杂义。文分为二。初十一复次别引经释。后以四正法。摄持圣教。初经。明身心远离引如实觉。第二经。善修止观觉了所知。第三经。等持等至等。于善巧中。文分为三。初引经标。第二两复次..
瑜伽论记卷第六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上)(论本第二十至二十四)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二十修所成地修谓修习。即是胜定发生智慧修对治故。因定所发解理事慧名为修慧。此慧及相应心心所等并所得果若有为若无为皆此地体。大文分二。初结前问后。后对问正释。释中有三。初列四处。次以七支相摄广释。后总结成修所成地。七支相摄广..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五(论本第十一第十二)翻经沙门基撰一释来意。十七地中。初之九地。明三乘境。分之为四。初二地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性故。次三地是境相。麁细异故。次二地是境用。定散二时起作用故。后二地是境位。有心无心二位别故。由体依相有其作用。位次别故。立九地境。境体二者易知难知。以为..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四(论本第九第十)翻经沙门基撰业九门中。第五业门。不说士用果者。离三果外无别增相故 与异熟果中。唯言于那落迦受异熟果。对法第七。及因果经云。于傍生饿鬼那落迦。受异熟者。彼据下中上三品杀业所受异熟。此唯据上品唯言地狱。又此举一。彼具言之。亦不相违。等流果中。寿量短促..
俱舍论记卷第三十
俱舍论记卷第三十沙门释光述破执我品第九之二若唯五取蕴至荷重担者。犊子部师又引经难。论主若言唯五取蕴假名我者。何故佛说吾今为汝说诸五取蕴重担。取后重担。舍前重担。现荷重担者。若无有我。于此经中。世尊不应作如是说荷重担等。何缘于此佛不应说者。论主却徵。何缘于此佛不应说。荷重担至曾未见..
瑜伽论记卷第五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上)(论本第十三至第十五)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十三上来释摄经宗要竟。自下释杂义经。文分为二。初十一。复次别引经释。后以四法摄持圣教。初经明身心远离引如实觉。第二经善修止观觉了所知。第三经等持等至等互善巧中。文分为三。初引经标。第二两复次释经四句。第三云何为住下别释十四..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九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九沙门释光述分别定品第八之二如是已说至所起功德者。此下大文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一明四无量。二明八解脱。三明八胜处。四明十遍处。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缘此下即第一明四无量。就颂前中。一总结生下。二别起颂文 此即总结生下。诸功德中先辨无量者。此即别起颂文。颂曰至人起定..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论本第六第七第八)翻经沙门基撰地中第四段。不如理作意中。十六异论。文分为三。初问。次答。后如是十六异论由二种门下。结成前破。答中为二。初列叙小乘外道强胜上首十六异论。后次第别破。因中有果。文分四。一总标。二徵起。三叙执。四应审问彼下。广破之。雨众外道者。谓数论..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八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八沙门释光述分别定品第八之一分别定品者。专注一缘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明定品者。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缘望果疎故次明定也 又解依定发智故次明定。已说诸智至今次当辨者。就此品中。一明诸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就第一明诸定功德中。一明..
瑜伽论记卷第四
瑜伽论记卷第四(之上)(论本第十一至第十二卷)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十一九地明境分之为三。初二地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性故。次三地是境相。麁细异故。后之四地是境界位。定俱不俱心无故。体二易知难知为前后。相三麁细成三三品为前后。位四中定散有无。初二胜劣为前后。后二显隐为先后。此下四地明位故文来..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七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七沙门释光述分别智品第七之二如是已辨至今当显示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德。就中。一结前生起。二别明 此即结前生起。于中先辨至有十八种者。此下第二别明。就中。一明不共法。二明共功德 就明不共法中。一举数标名。二依名别解 此下第一举数标名。就中。一生起。二问。三释。..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论本第三第四第五)翻经沙门基撰意地之中。大文分二。上以五门。辨意地体。下以十门。释意地义。文分为三。初牒前五门三处所摄。标起论端。次今当先说色聚诸法下。别释十门。后总以颂结。除假法者。无别种生。又无别体。故今除之。非意地下。此地中辨四相故。言十门者。下颂云。色..
瑜伽论记卷第三
瑜伽论记卷第三(之上)(论本第九至第十)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九九门辨业中第五业门。不说士用果者。离三果外无别增相故。与异熟果中。唯言于那落迦受异熟果。对法第七及因果经云于傍生饿鬼那落迦受异熟者。彼据下中上三品杀业所受异熟。此唯据上品唯言地狱。等流果中。寿量短促等十句如次配十恶业道也。果..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六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六沙门释光述分别智品第七之一分别智品者。决断重知故名为智。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明智品者。前品明果。此品明因。因望果亲故次辨智。前品初说至智非见耶者。就此品中。大文有二。一明诸智差别。二明智所成德 就明智差别中。一明忍.智.见别。二明十智相殊。三明十智行相。四诸..
瑜伽论记卷第二
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上)(论本第四至第六卷)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四九地境中分之为三。上之二地明境体竟。此有寻有伺等三地是境相。下上麁细境相异故。是谓来意。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麁位名寻。即此二种于境察审细位名伺。非一刹那二法相应。一类麁细前后异故。今依彼法有无此二建立三地。是..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五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五沙门释光述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如前所说至有差别不者。此下第五明六种种姓。就中。一明六阿罗汉。二明六姓先后。三明从姓.果退。四明学.凡种姓。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时相。七明练根不同。八明无学九人 此即第一明六阿罗汉。牒前问起。亦有者。答。云何者徵。颂曰至从前见至生者..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