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请问受持读诵和一心称名的关系?
法师:首先读诵大乘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是生起我们的信愿。如果你的信愿还不是太具足,可以多看点佛经,知道一些理路。如果信心逐步增上了,还是要以念佛为主。六字大经王,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念佛的功德比念经的功德大。印祖曾经有过一段开示,对净业行人来说,要以九分的时间念佛,一分的时间看经。如果刚开始你还做不到这样的份量,那就一半对一半,一半的时间看经,一半时间念佛。以后慢慢地过渡到三七开,七分的时间念佛,三分的时间看经。你不要一天到晚看经就看得津津有味,一念佛就觉得枯燥乏味,一定要进行个转换。最后要达到一念佛就念得很欢喜,非常好乐念佛,情不自禁地去念,那就很好。怎么转换呢?要有一个突击的做法,有时间可以参加一下十天百万佛号闭关,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念够一百万后,你就能尝到一点佛号的味道,如果尝到了,就欲罢不能了。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大安法师:如何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
问:怎样才能做到时时快乐,天天快乐?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特别烦恼,怎么才能排除这些多虑的想法?每到黑夜就有种害怕的心理,怎样才能排除这种害怕的心理?大安法师答:我们这两次都谈到无我的问题。你为什么会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呢?说明你还有很强的我执,有我执就会有忧恼。你就为别人的..
大安法师:没有受戒能否往生极乐
居士:在家修行没有受过居士戒,如精进念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法师开示受居士戒的重要性。 法师:就往生这个事情来说,你只要具备信愿持名,都能蒙弥陀愿力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附加任何的条件。但我们作为学佛人,想要得到三宝的加持,就应该求受三皈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心更稳定,具有更..
大安法师:如何排解烦恼净化心灵
居士:您能否从佛教的角度对我们年轻人就如何净化心灵,克制物欲、私欲,排解各类烦恼,提出几点建议? 法师: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出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思想活跃敏锐,求知欲强,刻苦耐劳,有许多良好的品德。然而生长在这个市场与科技为主干的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
净界法师:什么是增长业跟不增长业?(三)
那么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前面的八个是就着造业当时的心态来安立不增长业,这以下是你业已经造了,这件事情造了,你年轻的时候糊涂造了,那么你事后你怎么样去做一些补救,我们往往到了晚年才知道年轻时候的糊涂,那么我们曾经在年轻的时候造了很多的增长业,那么我们害怕这个业临终的时候显现出来,我..
惟觉法师:如何知而立行
自在步红尘 第五十八集[ 89.06.09华视播出 ]世间人都是因为心有疑虑、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们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气、有决心地实际去执行。【 惟觉谈禅 】:如何知而立行?问题一如何克服知道却做不到的毛病?老和尚开示: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
大安法师:念佛也得学习教理
居士:请教法师!本来念佛应该是越念越清静的,为什么我会越念杂念越纷飞? 法师: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能知道自己杂念纷飞,是一个进步。如果不念佛..
大安法师: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原文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
大安法师:念佛需要持戒吗
居士: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法师: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为佛弟子,首先得要三皈五戒呀!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业,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在大乘经..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色空辩证关系
居士:“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 法师:这是《心经》的两句经文。“色”就是身体与森罗万象的色法,是现象界的种种事相。“空”是指诸法的体性。第一句“色不异空”,是从缘起来看,缘起的种种色法是从性空衍生出来的,没有性空就不会有缘起。所以从现象上来说,色法和空性是没有差异的..
大安法师: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居士:面对这缤纷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法师:首先要看到这缤纷世界的幻相,是肥皂沫,五光十色的,但很快就会消失,无常、苦、空啊!不要被五欲六尘的幻相所迷惑。为什么心不清净呢?这缤纷的世界,无非是财、色、名、食、睡,你认为它真实,就调动了你的欲望,内心猛烈地贪著,就不清净了。现..
菩提法师:八相成道利众生
通常把释迦世尊一生之化仪,总名为八相成道。也叫做八相作佛、释迦八相、八相示现、如来八相等。八相系指:㈠降兜率相:谓菩萨从兜率内院降生时,观此阎浮提内,迦毗罗卫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出兴皆生於此。尔时菩萨即现五瑞:⑴放大光明;⑵大地震动;⑶诸魔宫殿隐蔽不现;⑷日月星辰无复光明;⑸天龙等众悉皆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
佛陀——永恒的怀念菩提法师写作的因缘:今年八月,蒙藏慧法师的慈悲摄受,寓居于澳洲雪梨之华藏寺静修,期间专门致力于印顺导师之著作的阅读,受益良多。尤其对导师之《印度佛教思想史》序言中:“佛法”在流传中,出现了“大乘佛法”,更演进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动力,是佛灭度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
净土法门法师:与难相处的人和睦相处的秘诀
净土法门法师:与难相处的人和睦相处的秘诀我们这一生做人要做到什么?做到于人无争,你就能跟人相处,跟任何一个人都能和睦相处。我在年轻的时候,出家没多久,有一些人也对我很爱护,那时候韩馆长护持我,他们看到韩馆长跋扈、专权,心裡都不服,想劝我离开她,他们另外找地方给我住,来护持我,都说..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D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阿难请教有关“界”的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阿难请教有关“界”的话题。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阿难请教有关“界”的话题。460经叙述眼界、色界乃分别存在,此二因缘而生识,三事和合乃生触。值得注意的是,此四经并非佛亲口说,而是由阿难代为宣说。有位..
菩提法师:三法印与现代人生
三法印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三世而长存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何因、何缘它都将成为人生的指南;都将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标准。一、诸行无常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痛苦的延伸1、人与自然:过度的资源开发招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各种灾难不断。2、人与社会:一切唯利是图,社会充满了呛人的铜臭,各..
菩提法师:念佛能断除烦恼吗?
前面的话: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也无论你的地位、权力、财富多高、多大、多富饶,烦恼总在你左右围绕;因此,佛教说人生是苦。一、芸芸众生烦恼相 贪嗔痴慢是祸殃生活的无奈,从人们的脸上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沮丧。贪婪的目光,蛮横的嘴脸,放浪形骇的痴迷,阿谀奉承的鄙贱与骄奢淫逸的狂..
菩提法师:学佛探珍
绪 言我们常常都在谈论学佛的问题,但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却有许多人不甚明了。学佛并不是无意义、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地走向学佛之路,而不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
大安法师:中国第一篇净宗文献
原文 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
大安法师:拜经、每天念多少、持名浅深、回向
问:请问当初是何因缘促使你对经文——《华严经》等——一字一拜的?拜完后有何感受,有何感悟?答:我原来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根机很钝,所以我对净土五经倒是一字一拜,大概拜过三遍。就算密宗讲的十万个大头加行吧,就想用这个拜经来加行。《华严经》,我是拜过一次,是一句一拜,不是一字一拜哪。..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等流果——领受等流果
等流果当中有两种:第一个领受等流;第二个造作等流。先看领受等流。二 、等流果——领受等流果——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嗔痴三,上品猛利。好,我们这领受等流果。领受等流果是说,你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然后你也付出了代价..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