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己的功夫,观想多少遍都可以。功夫越高,观想得越快,越清楚。刚开始时你没有那么高的观想功夫,念二十一遍时才能观出来一遍,而且观得模糊不清。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宣化上人:佛说〈如来寿量品〉时,有很多众生得到法的利益
佛说〈如来寿量品〉时,有很多众生得到法的利益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方法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方法【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佛说阿弥陀经》好,先看这段经文。这就在介绍正报庄严..
大安法师:阿鼻地狱众生尚能拯救,何况人道众生
大安法师:阿鼻地狱众生尚能拯救,何况人道众生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他因地发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这种大愿、大力是针对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而生发。在他果地上,垂出金色的手臂,头头接引,头头救拔。我们这些轮回的众生,遇到这样的大愿大力,没有一个不能得度的,万修万人去,无所不度。无论你是什..
大安法师:佛号将众生从假恶丑愚的沼泽中拔济出来
凈宗与通途法门迥异的特质在于阿弥陀佛的果觉愿力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等众生有着一种隐秘而实存的互动关联。这种关联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有如是的表诠:“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
宣化上人:若有众生发心修普贤行,菩萨在默默中给他这么摩顶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
大安法师: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佛在这里非常恳切、非常悲悯地说出如来与众生的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怎么去体会佛心?佛心是大慈悲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是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亲生子女这样的心。我..
宣化上人:不要误解了“恒顺众生”
这“恒”当一个“常”字讲,就是恒常不变;“顺”就是依顺,依着众生的境界。众生都是颠倒的,那么你是不是恒顺众生的颠倒呢?众生根本就没有知识,你顺着这些没有知识的众生,不也就走到愚痴的路上去了吗?恒顺众生,是顺着众生的习惯,又要把他从逆流中救出来,这叫恒顺。怎么说从逆流里头把他救出来呢?..
宣化上人:一切众生要是没有了妄想执着,就都可以成佛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各位善知识,我们从无量劫以来,聚会了不知多少次,可是就好像作梦似的。在梦中时,一切境界现前,等到梦醒过来,也就都忘了。现在与各位聚在一起,这就好像作梦,境界现前。等梦醒了,有的模模糊糊,有的就记得很清楚。总之,我们在无量劫以前,大概都受过佛的教化,但没有真正明白..
大安法师:若有众生执着佛持金台莲花来接引,此众生可往生否
大安法师:若有众生执着佛持金台莲花来接引,此众生可往生否?问:若有众生执着佛持金台莲花来接引,此众生可往生否? 答:金台可是上品上生的莲台,你求什么要有自知之明,你平时有没有作到上品上生的行持,积累了这个资粮没有。你执着金台来接,其它的来接都不去。在中国净土往生者当中,只有唐代的..
大安法师:佛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受苦众生
针对我们这些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佛在这种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同体的。当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现量见证的一切都是佛。所以佛在跟一切众生同体的心性当中,圆成了他的佛果的时候,虽然是在享受涅槃法乐,但他并没有在那里独享他的法乐。由于他现量亲..
大安法师: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众生
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众生文/大安法师针对我们这些背性、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佛在这种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同体的。当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现量见证的一切都是佛。所以佛在跟一切众生同体的心性当中,圆成了他的佛果的时候,虽然是在享受涅槃法乐,但..
宣化上人:劝一切众生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
劝一切众生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浊劫恶世中 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 当着忍辱铠为说是经故 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 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 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 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 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 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 皆当忍..
放生是用慈悲心对待每个众生
放生是用慈悲心对待每个众生谦和法师放生是要我们在生活中以慈悲心去帮助身边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在一个国家里,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那就要看他对待动物的标准。对一切众生能够平等地爱护,才能证明一个人有好的德行。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让一切众生安乐吉祥,这才是真正的放生。在生..
在泥泞里行走,生命才会留下深刻的印痕
鉴真和尚刚刚剃度进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见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心里对他十分赞许,但却让他做了寺里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不说,化缘时还常常吃白眼,遭人讥讽挖苦。鉴真对此忿忿不平。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鉴真依旧不醒..
度化众生,为什么要有缘,为何佛不度无缘之人?
度化众生,要有缘才行佛陀时代的城东老母是释迦牟尼佛之邻居,佛祖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却从未与老母说法。一次弟子怪而问佛,佛祖慨叹:不是不慈悲,而是自己前世与她无缘,无法度化。弟子们不信,请佛去一试。老母一见佛祖来了,掉头就走,佛转到老母的前后左右,老母皆回避不见。佛又现无数分..
正如法师:一切众生有十道可去,决定投生哪一道呢?
为什么我们这样忙来忙去?就是为了这条命。一切为命而忙,为命而死,为命而不要命。这是多么的讽刺。我们这个命,这个身体,是凡夫身,是无常身,极为脆弱,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口气接不上,这个身体就活不了。感染病毒,身体几天就坏死。身体坏了,但是,我们的生命便没有终结。它去哪了?《大乘流转..
精准:你是从六道轮回中哪一道众生转世而来的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关于这些习气,在《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
放生是为众生做布施
放生是为众生做布施整个佛法没有别的,说到最后总归结,为一切众生服务而已。我们自己发心为众生服务,也劝导一切众生都要为众生服务,真正能够牺牲自己,舍己为人,这个人就叫菩萨。念念念众生,念念念社会整体,念一切人民,没有念自己、没有自家,自己跟自家是这个团体里面的一分子,整个团体好。欲..
德是众生之宝
失宝有个人,家里非常穷。他不愿靠劳动致富,只幻想靠神灵保佑自己发财!他见别人去庙里祭祀天神,以保佑合家幸福,子孙满堂,财源茂盛,就也去庙里祭祀天神。他太穷,家里拿不出祭祀天神的东西,就东凑西凑,四处乞讨,好容易才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去庙里祭祀祈祷。他跪在地上,想起自己贫困的窘况,眼泪就止不住地往..
迦叶耆崛山中入定 弥勒出世教化众生
迦葉耆崛山中入定 弥勒出世教化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复次,长老摩诃迦葉,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跏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摩诃迦葉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