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唐朝道宣大师说: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又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提婆达多,多次陷害佛陀,罪大恶极之人,佛陀却说,他非常感谢提婆达多,因为他是佛陀的逆增上缘。
没有黑暗,哪看得出光明的重要;没有丑恶哪里显得出美丽的可贵;没有罪恶,哪能明白善良的价值。所以对于罪恶的人,我们固然会毫无理由地远离他,但是假如自己发心与恶人为友,转移他的恶性,就好像菠萝、柿子,本来是酸的涩的,但遇到阳光、和风的照射、吹拂后,成为甜美的果实,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做阳光和风呢?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善恶参半
善恶参半1.什么业力让干妈需要动了五次手术?什么恶业让她患了肺癌而往生?往生前的预兆是如何?住在什么境界?情况如何?有什么想转告我吗?2.什么业力,阿姨才被强盗抢劫了黄金手饰?3.我阿姨有修功德,又喜欢赌博:打牌等等,往生前的预兆是如何?转世到什么境界?4.外婆往生后转世到什么境界?是否获得所回向的功..
善恶各有报
善恶各有报我忽然又想起了一个救护动物和伤害动物各有所报的故事,决定补写进来,以使初学的人,有个明确认识。那还是我拜师后的第二年的冬季,当时妙法老和尚正住在我家里。有一天我的姑姑从西安打电话来,说半月前因雪后路面结冰,她在工厂的大院里走路,一不小心扑倒在地,因为右膝先着地,造成右膝髌骨粉碎..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
有一天世尊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对“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阿难走到了..
独尊湛现:万法由心生,善恶要分明
这个自然规律就是因,缘,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阿弥陀佛,诸位同学吉祥如意。近几天有的问,关于升学能够取得更好的学校,毕业的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有求官的,发财的,还有的为什么财运很好,反而债务也是越来越多呢?还有的愿这个事业兴旺,家庭婚姻幸福,等等。其实这些都属于有为法,事..
阴间生死簿,善恶全记录
古代有一位秀才,每过几天就必须到阴间去代理七殿阎罗王的职务,因为刚好那一殿的阎罗王位缺,他暂时去代理。他到那里去,文判、武判就会拿生死簿给他看,他一看生死簿就很自然的能依内容去下判断。有一次,他看见生死簿里面登记着自己的太太偷了隔壁的鸡,连毛总共一斤十二两重。他觉得很奇怪,就把这..
要明白‘善恶到头终有报’的道理
清朝康熙末年,在河间县张歌桥有一位作风强悍、横行霸道的人,当地人都称他刘横。刘横家在河边,有一天因为连日暴雨,河流水位暴涨,航行的船只只要载重过多的几乎都翻船。刘横偶然间看到河的中流有一个孕妇。在波浪间浮浮沉沉,只能拼命抱紧一根断掉的船桨,不断哭号求救,眼看就将要灭顶了。由于水势..
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不会中断,失误。)可是,有些人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前因后果。有人看见好人受恶报,恶人受善报,便怀疑因果。有人说: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人生就没有价值;学佛修行,就无意义;而一贯作恶的人,就太便宜了。归..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善恶因果不能抵销
1 现代的社会,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这是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会不和?你要讲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缘。 2 家庭不和谐,别人的离间、挑拨,这只是缘。因是什么?因是自己过去曾经造不善业。我们过去常常去破坏别人,因缘果报自作自受,到后来也会有很多人来破坏我们,确实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3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善恶因果,你没有办法摆脱
1 “善恶因果”这四个字很难懂,不要看轻了它,自己以为信了,而实际上全是误会;自己以为做得很如法,没有想到全是罪业,这种事情往往有之,自古至今犯错误的人太多太多了。 2 现代人犯错误就更多,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不能怪他,你怎么能责怪..
第093集 除粪人尼提_善恶因缘_果报难思议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说的典故是“除粪人尼提——善恶因缘,果报难思议”。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人民众多,居住的处所非常狭隘,厕所很少,所以大小便利,得要出到城外去。当时有富豪尊贵者,他不愿意去城外,就便利在器皿中,雇人清除。当时有一人..
印光大师:善恶因果,皆自心之感召
「阅来书,知汝聪明尚不彻底,故以儒佛之因果,与世间王法之赏罚同论,则似有理,而实无理矣。世间赏罚,约人情为定。因果,乃心识所感召,儒释无二道。汝以儒所未发明者,谓儒尽乎此,此亦汝聪明不彻底之一证。夫善恶因果,皆自心之感召。世人不知,佛为详说,汝谓佛设,岂真聪明乎哉。果报之来,有在..
都说善恶终有报,那么到底是怎么个报法?
佛陀曾经说过:无论你死后去往哪里,你的亲人、眷属、财产等一切名闻利养,都会烟消云散,唯一跟随你而去的,是你的业。而且,不论过多久、经历多少大劫,业都不会凭空消失。一旦因缘成熟,业就会非常明显地在我们身上出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人一辈子做好事,反而总是倒霉;有些..
太桥旦曾堪布:善恶果报的大小取决于这五个因素
伤害众生就会遭到恶报,这是不是佛陀所定下的制度呢?当然不是,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果规律。诸佛菩萨以慈悲为怀,不希望我们因无明而遭受果报,便将因果规律如实告知我们,以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果法则无比深广,唯有遍知一切的佛陀才能彻底洞悉,所以我们现在先不求全面了知,而是要对因果建立起一些..
二十年亲身经历,善恶有报,因果不虚!
以下的讲述都是本人的亲身经历,绝无半点杜撰.好多事情发生的具体日期已记不清了(本人记忆力很差)先说一下这些事情发生地点,我出生在内蒙古西部的一个矿区,这里58年发现煤炭后从全国移民来很多工人建设矿区.所以我和我的伙伴们都是出生在这里的工人子弟.在我们生活的居民区向东走穿过沙漠戈壁是一片农场..
世人连善恶有报都不信,悲哀啊!
我今天遇到一个人,那才是叫人无语了。我和他在一起聊天,开始还好,后来他突然对我说:我给你讲一个尼姑的笑话!我一听就知道他要说出家人坏话,于是我就对他说:千万别去说这些,这样说不好,这是说四众过,会有因果报应的。我一直叫他不要说,他还是要说,我劝都劝不住,幸好没有其他人。谁知道他听..
善恶就就在一念之间
善恶就就在一念之间在生活中接触一切境缘时,我们起的是甚么念头?是尊重爱护,或是害他以自利?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分别奔往不同的果报。护生,就是“保护生命”保护的是其他物类的生命,也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佛门的养生延寿之道。因为爱惜物命,所以不忍食众生之肉,而以素食维生,护生即护心,养生..
累世佛子 今证圣果 善恶必感因果
佛陀故事会:父亲——累世佛子 今证圣果 善恶必感因果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百业经》是我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
善恶随行
佛陀有一次到拘利城教化,拘利城的城主善觉王是耶输陀罗的父亲,因为佛陀曾舍弃他的爱女去出家学道,所以就怀恨在心。在佛陀托钵的途中,他以蛮横的态度,阻拦大路,公然的妨害佛陀的托钵,并且粗暴的对佛陀道:“你怎么有脸到我的城中来托钵?我要下令全城人民不要供养你。你不要国家,不要父王,不要..
净土法门法师:起心动念后,善恶果报如影随之
出自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讲义》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哪里说没有果报?说没有果报,这话真正是自欺欺人,决定有果报。所以人生在世短短的数十年寒暑,为什么不学做一个好人?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要节俭、要忍让。《伦语》里面记载,孔老夫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夫子处事待人..
因果善恶应报
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法的基石。佛法认为热和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无因不会有果,异因不会产生异果,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卵石中不会生出小鸡。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因变果,有果变因的连续过程,如麦种变成麦苗,麦苗中生出卖穗,麦穗中优生出麦种。每个..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