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过寂寞的生活
“古来圣贤多寂寞”,唯其寂寞才能成其为圣贤。我们要修行,就是要转凡成圣,那就要能过寂寞的生活。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寂寞是可怕的。我们都希望有个伴,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寂寞。修行都是默默地修行,很多时候除了上师和自己能知外,再难有知音!
修行,就是要能寂寞,寂寞才能修行。在寂寞中可以平静地禅思,在寂寞中可以参悟禅机,在寂寞中可以照破生死,这一切都来自寂寞!不能寂寞的人就会找很多的事情来做,在攀缘中就不再寂寞了;或者,要说很多的话,说着说着好象又逃离了寂寞……佛说生来死去独来独往,互不相替。我们本来就是寂寞的,可是,我们不能接受寂寞!
学会寂寞!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宣化上人:楞严咒叫佛顶光明,为咒中之王
〈楞严咒〉的名字叫“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摩诃”为梵语,译为大,体相用皆大。体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是其大用。说到相,它是没有相的,咒有什么相呢?但无相无不相。也可说它没有什么用,但无所不用,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用。这用是大用,相是大相,体是大体,这便是摩诃之意。“萨怛哆”(s..
床头挂楞严咒,怪异消除睡觉安稳了
我有一个亲戚,很年轻还未成家,2010年10月我安排他在下属公司作仓库保管员。2011年元旦后几天,他到我家吃饭,我看他脸色不好又正在感冒,就问他:现在天气寒冷,是不是宿舍的被子太薄了,我家里还有两床棉被没有用到,是不是拿到仓库宿舍作垫被呢?他说:“不是被子问题,而是后面的羽毛馆夜深人静,..
宣化上人:《楞严咒》是化佛所宣说,是咒中的妙咒,咒中的灵文
尔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在这个时候──就是大家跟着佛一起回到祇桓精舍这个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在头顶上放出百宝无畏光明。百宝也可以说表示百界;“千叶宝莲”,就表示“千如”。这个慢慢地研究都可以,现在你把这个意思明白了,这是最要紧的。这个顶上放出百种的宝光,每一个宝上,都放出无..
宣化上人:诵持楞严咒,常生佛前,众行成就
诵持〈楞严咒〉,常生佛前,众行成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自序
自序本书为注者继十八年前所注《楞伽经义贯》之后,在法上的又一重要努力。《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目次
佛海枢要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沙门释成观撰注文殊讲堂恭印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 金刚法宝赞目次(全)自序绪论一、本经梗概二、楞严法门三大主旨1﹒悟本性(先行)2﹒持心戒(初行)3﹒修大定(正行)三、三味总持论1﹒三味总持略论2﹒定的重要性3﹒三味总持手记4﹒三味总持具体作法5﹒修三味..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
卷三第二节六入本如来藏性【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义贯】佛言:复次,阿难,云何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为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现?1.眼入本如来藏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
楞严悲华:童蒙止观 第九讲
《童蒙止观》第九讲隋 智顗 撰悲华禅师 讲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嗡门芝西日瓦Ra达 班匝茫嗦哈嗡答Ra呢答Ra亚摩匝呢摩匝亚 摩恰呢摩恰亚芝旺瓦Ra得嗦哈南无Ra纳扎雅雅纳美阿雅阿瓦洛格得效Ra雅波德萨多雅..
楞严悲华:浊世悲心在于慈
海纳百川,只因其大;壁立千韧,因其无欲。无欲之心,充满慈爱。如果能以无限的宽容、接纳来摄受众生,无论如何不生厌弃,以无尽的悲愿、无私无欲的态度来教化众生,无论如何不对其奢求半分,那么一定能够见到弥勒本尊的降临和显现。佛性的种子潜藏在内心深处,如果能显现出来就是大爱在人世的苏醒。这无限的大..
楞严悲华:童蒙止观 第六讲
《童蒙止观》第六讲隋 智顗 撰悲华禅师 讲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就继续为大家讲解《童蒙止观》,在七月,七月中上旬吧,我们《童蒙止观》讲到第五讲,然后因为有事情离开了,中断了将近有四个多月,但是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讲,在这期间,有很多同修希望我继续讲下去,所以说我们今天继续往下讲。那么在讲经之前呢,我..
楞严悲华:久违的慈音大爱——弥勒信仰及净土介绍
久违的慈音大爱——弥勒信仰及净土介绍释楞严编写弥勒是贤劫中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成佛的一生补处大菩萨,故又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劫中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成佛的一生补处大菩萨,故又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经云,贤劫中将有一千尊佛陀降临这个世界度化有情,弥勒佛则是继释迦佛后成佛的第五尊佛,他在佛教中..
楞严悲华:童蒙止观 第十讲
《童蒙止观》第十讲隋 智顗 撰悲华禅师 讲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端身正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难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
楞严悲华:童蒙止观 第八讲
《童蒙止观》第八讲隋 智顗 撰悲华禅师 讲前行文(略)好了,刚才简单地做了一个前行。今天,我们准备讲《童蒙止观》的内容。作为一个修行者,他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修行,也就是说今生为什么我要走入佛门而修行呢?在没有真正没白为什么会走入佛门而修行的时候去谈论如何修行或修行怎么样那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
楞严悲华:童蒙止观 第二讲
《童蒙止观》第二讲隋 智顗 撰悲华禅师 讲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南无智者大师!南无智者大师!南无智者大师!大家中午好!昨天我们讲了天台小止观的要想具足..
楞严悲华:童蒙止观 第七讲
《童蒙止观》第七讲隋 智顗 撰悲华禅师 讲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今天晚上我准备继续给大家讲解《童蒙止观》正修行第六,今天是第七讲。今天讲解的内容属于正行部分,就是直接开始说到止观禅法如何修习。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一切佛法摄..
楞严悲华:童蒙止观 第十一讲
《童蒙止观》第十一讲隋 智顗 撰悲华禅师 讲好,大家现在端身正意,合掌恭敬,生忏悔心、渴仰心、难遭难遇心,发大愿进入今天要开始的听经闻法的行为。今天我有些感冒,声音不是很大,大家要聚精会神认真地听。好,我们一起来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二
卷二3、显示见性不灭【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注释】身心泰然:泰,安。因为前面能推之心被斥为非心,就矍然惊怖,然后又听到妄识离尘无..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卷四 第三章审除细惑、开示三如来藏第一节陈述二深疑【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注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论义第一)。其名之义为满慈子,以其母之名为满慈,满慈之子,故名..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卷六 第七章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第一节法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注释】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即闻慧、思慧、修慧;..
楞严悲华: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人生要常念无常。学佛要欢喜自在。生活要规律洁净。工作要认真负责。做人要堂堂正正。待人要和蔼慈悯。学习要广大闻思。修行要念兹在兹。参禅要万念俱灰。念佛要念念分明。修法要持之以恒。活动要未雨绸缪。做事要有条不紊。说话要清楚明白。身体要放松自然。动作要小心谨慎。心意要专注清醒。吃饭要少..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