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佛光大辞典
禅宗公案名。即指宋代梁山缘观禅师与其法嗣大阳警玄藉吴处士之画所引发的一段问答。五灯会元卷十四(卍续一三八·二六一上):“郢州大阳山..
(464~549)南朝兰陵(江苏武进)人,姓萧名衍,字叔达。原为南齐雍州刺史,以齐主残忍无道杀其兄懿,萧衍乃兵陷建康,别立和帝;遂于中兴..
凡十卷。又作梁武忏、粱皇宝忏。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之慈悲道场忏法。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载,后酷妒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
(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早年提倡变法,晚年不谈政治,专务著述讲学,亦深究佛学,知人生虽幻,而精神..
(751?~793)唐代安定人。字敬之,一字宽中。世居陆浑(河南嵩县东北)。以儒学著称,大历、贞元时之复兴古学,以梁肃最称渊奥。建中年间..
南宋书画家。东平(山东)人。字白梁。生卒年不详。性嗜酒,狂逸不羁,号称梁风子。嘉泰年间(1201~1204)为画院待诏,帝赐金带,不受,悬..
梵名Brahman。音译梵摩、婆罗贺摩、勃[口*蓝]摩、跋滥摩。意译寂静、清净、离欲。(一)为印度正统婆罗门教思想之最高原理。据梨俱吠陀(梵 R..
梵名Brahmā。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
梵名Brahmī。音译没罗歌弭、末罗呬弭、末罗弭。即梵天之妃。亦有列为七母天之一。又作梵天妃、梵天后。大日经、大日经疏多称大梵明妃。为..
梵名 Brahma-horanavagraha。全一卷。唐代僧一行(683~727)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图像部分收于第九十二册。本经为密教有关星宿仪轨..
指色界初禅天之大梵天。梵天王名尸弃,又称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来请佛转法轮。又常侍佛之右边,手持白拂。[..
位于福建同安县东北之大轮山主峰下。建于隋代,初名兴国寺。为十方丛林,有庵七十二所。历代有高僧真如哲、丕、蔡等禅师先后住持,黄檗祖师..
梵天宫所行之治罚方法。即别立一坛,若有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与之往来交语。[维摩经略疏卷一](参阅“梵坛”4648) p4628 ..
指色界之初禅天。略称梵界。系堵塞诸烦恼海之本源者,所生寂静梵天之世界。梵天界中,有梵众天(梵Brahma-pārisadya)、梵辅天(梵Brahma-..
全一卷。作者不详。又作梵天择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系依据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之内容略述而成者,该经记述如来于过去世五百万生中曾..
位于浙江杭县凤凰山东麓。吴越王钱氏开创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初名南塔寺。治平年间(1064~1067)改今名。天台宗山外派庆昭于景德..
修梵行之心,称为梵心。梵行,清净之行为,即道俗二众修习四梵行或禅定,以离欲清净,故得生于色界、无色界。[观察诸法行经卷一、摩诃止观..
(810~889)新罗僧。朝鲜佛教禅门九山阇崛山派之祖。又称品日。俗姓金。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兴德王六年(831)来唐,遍参禅林宿..
梵语 brahmaloka,巴利语同。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
又称梵夹、梵经、梵典。指以梵语书记于贝叶、桦皮、纸等之经典。印度自西元前六世纪左右开始使用梵语,举凡宗教、学术典籍,概以梵语记录;..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