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修中观时,举一中观,则空观、假观亦皆是中。此乃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观之修持方法;虽立三观,然随举一观时,已赅摄其余二观。此即非一、非一切之中道观,智顗大师特称为不可思议三观。[摩诃止观卷五上](参阅“一心三观”23) p5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一九之教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p1 ..
一一
梵语有vyasta, ekaika,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p1 ..
一一心识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
一七日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p1
一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p1 ..
一二三四五六七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p1
一人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p1
一人作虚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p1 ..
一人当千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p2
一刀三礼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p2
一刀两段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
一上神通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 p2 ..
一千七百则公案
乃泛指禅宗无数则公案。“一千七百”并非实数,系根据景德传灯录中所载之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法机缘而来。 p2
一叉鸠王
梵名 Iksvāku,巴利名 Okkāka。译作甘蔗氏。为释迦族之祖先,居于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城。[慧琳音义卷二十六] p2
一口吞尽
谓包容一切事物而无遗漏。碧岩录第十一则(大四八·一五一中):“黄檗示众云:‘(打水碍盆,一口吞尽,天下衲僧跳不出)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 p2
一大劫
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三○·二八五下):“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参阅“一中劫”5) p2 ..
一大车
比喻法华之大乘妙法。法华经譬喻品谓,有一长者,宅舍起火,长者为救诸子出火宅,告以门外具足珍玩等物,诸子遂争竞驰走,奔出火宅,长者各赐一大车,其车驾以一大白牛。“一大车”即比喻法华经之大乘无上妙法,可救度众生出三界火宅,此为天台宗、华严宗之主张。(参阅“三车四车”557) p2 ..
一大事因缘
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为使众生开示悟入,遂出现世间。世亲于法华经论卷下详论此“开示悟入”之要义,列举佛出世之四缘由:(一)如来具足一切智,能如实了知诸法深义;如来欲以其知见开启众生,令彼等悉皆了知诸法深义,故出现于..
一大事后生
后生,指来生。明了来生迷悟升沉之境界乃人生最重大之事,故称一大事后生。 p3
一大藏教
指以释迦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教法,为全佛教之教说,故称一大藏教。碧岩录第二则(大四八·一四一中):“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不了。” p3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即家庭中若有一子出家学佛,则其亲属九族皆可生于天界。九族,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母、己、子、孙、曾孙、玄孙等。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一六中):“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故“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成为佛家之普遍..
一子地
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全称极爱一子地。住于此阶位之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之爱子,见子安稳、修善,则心生欢喜;见子烦恼、病苦,则心愁忧念。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五九上):“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
一小劫
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
一山
(一)因寺院多建在山中,故一寺又称一山。但实际一山所指之范围较一寺为广。(二)宋代临济宗僧。(参阅“一山一宁”4) p4
一山一宁
(1247~1317)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台州(浙江临海县)人,俗姓胡。号一山。长入佛门,研习天台、律宗之教旨。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赐金襕之僧伽梨及“妙慈弘济”之号,敕使东航,劝化日本,镰仓幕府疑为游侦,加以禁锢,犹昼夜禅诵,悠然乐道。未几解禁,先后住持建长、圆觉、南禅等诸寺,渐受后..
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
凡二卷。又作一山一宁国师语录、一山宁和尚语录、一山国师语录、宁一山录。系一山一宁(1247~1317)弘法之语录,侍者了真等编。因开版于大云庵,故又称大云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卷上收录了真编初住四明鳌峰山祖印禅寺语录及惟凤编住庆元府宝陀观音禅寺语录等七种语录,及小参、法语、拈古、颂古。..
一弓
梵语 dhanu。乃印度古代之长度单位,相当于四肘之长。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中):“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另据俱舍论疏卷六之说,谓一肘有一尺八寸,故一弓为七尺二寸。[鹤林玉露卷九](参阅“弓”959) p4 ..
一不去二不住
禅林用语。谓“一”如尚未结束,其次之“二”则不来;禅林中每用以表示自然而然之道理。[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慧南章] p5
一中
(一)一堂、一座之义。乃禅宗于点茶时之用语。又称点茶一中。即设斋食时,于能容纳全部人之堂中行点茶。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四八·一一四二下):“今晨斋退,就库司点茶一中,特为伏望,众慈同垂降重。”此即谓方丈和尚集新挂搭者于一堂点茶。又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卷上示众(卍续一二二·三六五下):“..
一中一切中
指修中观时,举一中观,则空观、假观亦皆是中。此乃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观之修持方法;虽立三观,然随举一观时,已赅摄其余二观。此即非一、非一切之中道观,智顗大师特称为不可思议三观。[摩诃止观卷五上](参阅“一心三观”23) p5 ..
一中劫
古印度之计时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俱舍论卷十](参阅“一小劫”4) p5
一元论
英语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说明宇宙全体之见解,称为一元论。即谓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而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而称,故称一元论。二元论者主张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的绝对对立;一元论则谓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无所谓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之对立。印度..
一分
因明用语。与“全分”对称。指一名相或事物之部分,或指多种名相之中的部分名相或事物。(参阅“全分一分”2190) p20
一分戒
指受全部戒法中之一分者。如一分菩萨即是。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二四·一○二一中):“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p20
一分家
指安慧所立心识之一分说。谓起认识作用时,唯起于自证分(自体分);见分(能认识之能缘作用)、相分(被认识之所缘对境)等二分,情有理无,为遍计所执,属无体之法,此乃凡夫无始以来执着我、法之熏习力,而生出类似于能缘、所缘之识体。安慧之一分说,古来即难解,其说虽非正义,然可谓护法学之前驱..
一分常论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之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四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世..
一分菩萨
指受一分戒之菩萨。显戒论卷中(大七四·六○六上):“地上菩萨,八万威仪。地前菩萨,随分威仪。何况一分菩萨、具分菩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二四·一○二一中):“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p21 ..
一切
梵语 sarva,巴利语 sabba。乃总赅众物之词。音译作萨婆。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大五四·一一三四下):“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
一切一心识
乃生灭门所依之心。又作多一心、多一识心。系密教所立十识中之第九识,亦即造作一切诸法之识心。盖此心所作之生灭,差别无量,随其所作,故称“多”;又能作之心唯有一,故称“一”,合称之为多一识心,属于后得如量智。故释摩诃衍论赞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可知第九识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卷下、华严孔目章卷二] p6
一切世界赞叹诸佛庄严
乃由弥陀愿心所生之众生世间清净庄严。此系天亲净土论所示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菩萨四种功德庄严之一。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一中):“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指菩萨于一切世界,遍照诸佛会大众,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故天亲誉之为净土正报中四种正修行功德..
一切世间
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二下):“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中略)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参阅“世间”1524)P7 ..
一切世间最上辩
乃佛菩萨所得七种辩才之一。又作最上辩。谓菩萨于行六度时,为广济有情而宣说大乘法,其法甚深,其声如雷,清澈远闻,故称一切世间最上妙辩。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一上):“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大般若经卷四九九、法华经玄赞卷二] p7 ..
一切世间最尊特身
乃毗卢遮那如来不思议法身之尊称。尊特,尊贵特殊之谓。谓如来法身即是法界自性,以其本性清净,净除一切尘垢,故为一切世间最尊特之身。大日经卷五(大一八·三六下):“其中如来,一切世间最尊特身,超越身语意地至于心地,逮得殊胜悦意之果。” p7 ..
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
乃弘扬大乘经典之童子。即指“一切世间乐见”(梵 Sarvaloka-priyadar?ana)之“离车”族(梵Licchavi)童子。又称一切众生乐见梨车童子、众生乐见比丘、乐见离车菩萨。据大法鼓经卷下载,正法欲灭前八十年,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生于南方文荼罗国大波利村善方便河边,姓迦耶梨,后出家作比丘,以四摄..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指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广大而难以言说,故为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以信受奉行者。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欲令众生咸得闻之,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p8 ..
一切如来必定法印
即菩提心之德名。行人以发菩提心之功德,乃得如来为其授大菩提记,将来必定成佛,故称菩提心为一切如来必定法印。[大日经疏卷五] p8
一切如来定
即大空三昧。即如实入如来地,内证圣智而观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三昧。大日经卷一(大一八·九上):“佛说一切空,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另依大日经疏卷六之说,谓入于正觉三昧时,乃觉诸法本不生之理,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
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略称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寿命陀罗尼经、寿命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全卷仅一千字左右。内容系佛陀为四天王宣说延命咒及对治死亡恐怖之法,并叙述读诵此经之功德。不空另译有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亦称金刚寿命念诵法,内容系毗卢遮那佛所说之金刚寿..
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指如来三昧耶之本誓。谓如来见证此三昧耶时,见一切众生种种身语意皆与如来无异,禅定、智慧与实相身亦与如来平等,一切众生悉能成佛;乃即时立大誓愿,愿以无量方便令一切众生皆至无上菩提。又若有众生随佛发此誓愿时,亦令彼所为事业悉成金刚性,故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五上):“结云三昧耶者..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