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无上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无上诸善法故。又佛世尊。圆满修习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无限无量。成无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坏能成。能自在转。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贪瞋癡等恶不善法。永破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永破当来生老病死。名薄伽梵。如有颂言。
永破贪瞋癡恶不善法等
具胜无漏法故名薄伽梵
又佛世尊。于未闻法。能自通达。得最上觉。成现法智。无障碍智。善解当来。修梵行果。为诸弟子。分别解说。设大法会。普施有情。名薄伽梵。如有颂言。
如来设法会普哀愍无依
如是天人师稽首度有海
又佛世尊。为诸弟子。随宜说法皆令欢喜。恭敬信受。如教修行。名称普闻。遍诸方域。无不赞礼。名薄伽梵。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阿罗汉
略有二种阿罗汉性。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云何有为阿罗汉性?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性。云何无为阿罗汉性?谓贪瞋癡。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焦渴永息。憍逸永离。窟宅永破。度四瀑流。无上究竟。无上..
坐禅安心
依坐禅而得不动的境地。于禅宗是认为坐禅可入安心的境地,又以此为佛道的发心。中,引用妙乐大师的第一卷之四(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一七○页)予以破折云:“世人多以坐禅安心,名为发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果,全无上求。不识大悲,全无下化。是故发心,从大悲起”(第六八一页)。御书释迦一代五..
阿罗汉果
谓阿罗汉果。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阿罗汉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果。所言无为阿罗汉果者。谓于此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渡四瀑流。憍逸永离。燋渴永息。窟..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问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一切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耶?答最胜所摄故,云何最胜?由此五结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名最胜,所以者何?由色无色爱取欲界上色无色界生故,由掉慢无明不舍此上生故,以爱慢疑上静虑者,为彼所恼..
安立差别门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第三句,谓于色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四句,..
本生
本生者,所谓宣说诸菩萨行本相应事。
阿罗汉果者
谓现法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名阿罗汉果言。
傲
谓有一类。应供养者而不供养。应恭敬者而不恭敬。应尊重者而不尊重。应赞叹者而不赞叹。应问讯者而不问讯。应礼拜者而不礼拜。应承迎者而不承迎。应请坐者而不请坐。应让路者而不让路。由此发生。身不卑屈。不等卑屈。不极卑屈。身傲心傲。自傲诞性。总名为傲。..
本事
本事者,所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鼻处
谓如鼻根应说其相。
八何词
八何词者,谓何谁信、何所信、用何信、为何信、由何信、何之信、于何信、几何信。八若词者,谓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为信、若由信、若彼信、若于信、若尔所信,如是等无量法门皆有八种。不毕竟出离者,谓由世间道。毕竟出离者,谓由出世间道,前四易解故不重释。相甚深者,谓三自性。杂染甚深者,..
阿罗汉向者
已得无间道。能证阿罗汉果。谓此无间证得最上阿罗汉果。或住不还果已。能进求阿罗汉果证。名阿罗汉向。
鼻根
何等鼻根?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八圣道支
八圣道支所缘境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择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正语正业正命者,是令他..
爱
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
比量
比量者,谓现余信解,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余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今现见彼一分时,于所余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为先比量。
八只补特伽罗者
谓显安立。预流向等补特伽罗。八种各别佛弟子众者。显示开晓佛弟子众具胜功德。戒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戒。定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定。慧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慧。解脱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解脱。解脱智见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
彼或为己
谓有一类。身行劫盗。王等执问。汝为贼不。彼得问已。窃自思惟。若实答者。必为王等。或杀或缚。或复驱摈。或夺资财。我今宜应自隐自覆自藏实事。故以正知。说虚诳语。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实不为不与取事。是名为己。..
爱别离苦
云何爱别离苦?爱别离。谓诸有情等。可爱可乐。可喜可意。不与彼俱。不同一处。不为伴侣。别异离散。不聚集。不和合。总名爱别离。何因缘故。说爱别离为苦。谓诸有情。爱别离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彼为苦。复次爱别离时。受三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
伴摄
伴摄者,谓色蕴与余蕴互为伴故,即摄助伴。余蕴界处亦尔。如色蕴与余受等互为助伴能摄五蕴,如是受等一一助伴各摄五蕴,如蕴界处亦尔,互为伴故,一一皆摄一切界处。
边执见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等随观执,若常若断,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处中行者,谓离断常缘起正智。
爱结
爱结者,谓三界贪爱,结所系故不厌三界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当知此中宣说诸结若相若用若位辩结差别。且如爱结,何等是结?谓三界贪是结自性。云何为结?谓有此者不厌三界,由此展转不善现行善不现行。于何位结?谓于后世苦果生位,如是恚结等并如理应知。..
宝现观
宝现观者,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由佛圣弟子于三宝所已得决定证清净信,谓薄伽梵是真正等觉者,法毗奈耶是真善妙说,圣弟子众是真净行者。
爱缘取
谓彼初生。说名为爱。爱增盛位。转名为取。此复如何。谓如有一。于诸欲境。系心观察。起欲贪缠。彼从此缠复起余缠。增上转增上。猛利转猛利。圆满转圆满。前所起缠。说名为爱。后所起缠。转名为取。是名爱缘取。复如有一。于诸色境。或无色境。系心观察。起色贪缠。或无色贪缠。彼从此缠。复起余缠增上..
变坏
变坏者,谓舍寿时当知此中依相续位建立生等,不依剎那。
暴流
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初是习欲求者,第二是习有求者,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见暴流是能依,无明暴流为所依,由有愚癡颠倒推求解脱及方便故。..
安
安者,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除遣一切障碍者,谓由此势力依止转故。
变异相
何等变异相?谓诸行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故。
卑慢
谓于多胜谓己少劣。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卑慢。
安立
安立者,谓所缘境体非真实,唯安立故,由四种因知所缘境体非真实,谓相违识相故,无所缘境,识可得故不由功用,应无倒故随三智转故,由此道理能取体性亦非真实,三智者,谓自在智,观察智无。遍知者,谓如实知相差别安立所缘境界。断者,谓声闻等及与大乘所得转依,声闻乘等所得转依,虽于蕴界处所缘得..
遍处
遍处者,谓于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法,是名遍处,遍满者其量广大周普无边。此复十种,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无边空处、无边识处,皆悉遍满。问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答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若于此中不建立地等。遍处者,即离所依大种亦不能观青等所造色为遍满相,..
悲
云何为悲?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离苦。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悲悲性。若恻怆恻怆性。若酸楚酸楚性。总名为悲。复次与悲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悲。复次悲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悲..
遍计所执相差别
何等遍计所执相差别?谓于蕴界处中,遍计所执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数取趣者、意生者、摩纳婆等。
病苦
云何病苦?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唇痛。齿痛腭痛。喉痛心痛。风病嗽病。气病噫病。癞病痔病。痢病麻病。寒病热病。瘨病痫病。欧逆疮肿。癣疥?瘿。[病-丙+带]下漏泄。痃癖枯痟。及余种种依身心起。身心疹疾。总名为病。何因缘故。说病为苦。有情病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
遍满所缘
遍满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所作成就所缘。有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胜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无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真实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事边际所缘者,谓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者谓蕴界处。如所有性者,谓四圣谛十..
遍趣行智力
遍趣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遍趣行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病行差别
云何病行差别?此有七种,谓贪行、瞋行、癡行、慢行、寻思行、等分别薄尘行,补特伽罗差别故。
遍知等门
遍知等门者,谓若处显示依真实相宣说遍知相义,永断相义,作证相义,修习相义,即此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义,能依所依相属相义,遍知等障碍法相义,遍知等随顺法相义,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义,此亦如爱味经广说。真实相者,谓取蕴所摄苦谛相。遍知相者,谓即于此有味等如实知。永断相作证相者,..
波罗蜜多数相次第
云何宣说波罗蜜多数相次第,乃至更互决择?数有二种,一计算数,二决定数。计算数者,谓六波罗蜜多。决定数者,谓波罗蜜多数唯有六不增不减。何以故?一切菩萨道略有二种,一增上生道,二决定胜道,如其次第三三摄故,所以者何?增上生有三种,一大资财,二大自体,三大眷属。施波罗蜜多感大资财果,戒..
遍知离欲
何等遍知离欲?谓已得见道者,于三界法生厌背性。
薄尘行补特伽罗
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是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摧伏故。
辩才无碍解
辩才无碍解者,谓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诸法差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如是等,若于此中通达无碍,名辩才无碍解。
薄伽梵
谓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无上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无上诸善法故。又佛世尊。圆满修习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无限无量。成无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坏能成。能自在转。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贪瞋癡等恶不善法。永破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永破当来生老..
别别引门
别别引门者,谓若处显示先标经一句,后以无量义门广释。如经言,若比丘成就六法,尚能口风吹碎高广大雪山王,况无明死尸,何等为六?若诸比丘心生善巧乃至方便善巧,云何比丘心生善巧?所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静虑具足住,如是比丘心生善巧。云何比丘心住善巧?所谓比丘善修习故,所有顺退分静..
薄伽梵观过失
问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诽毁计我?答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异相过失、无常过失、不自在过失、无身过失、不由功用解脱过失。异相过失者,谓色蕴等非我体性,异我相故。无常过失者,谓非我处色蕴等中,我应无常故,所以者何?非所依无能依有故。不自在过失者,谓不应观我有..
别解脱律仪所摄业
别解脱律仪所摄业者,即是七众所受律仪,谓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式叉摩那律仪,沙弥律仪,沙弥尼律仪,邬波索迦律仪,邬波斯迦律仪,及近住律仪。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出家律仪,依能修行远离恶行远离欲行,由比丘等出家五众,乃能尽寿远离杀生等恶行,及能远离非梵行故。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邬波索迦..
不调柔性
谓身刚强。身坚硬。身??悷。身不明净。身不润滑。身不柔软。身无堪任。总名不调柔性。
别离相
何等别离相?谓于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摄执为己有。
不动
不动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无为。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