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华严经] 法即轨则之义。谓诸佛菩萨。莫不轨则真如之法修之而成正觉。故经云。惟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二心
[出唯识论]一相应心应即当也。谓一念妄心。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心。二不相应心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二种性
[出楞伽经]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一圣种性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相
[出起信论]一同相谓染净二法。皆同真如性相。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故名同相。二异相谓真如平等之理。随染净缘。显现一切差别之相。故名异相。
二相别
[出析玄记]一自相别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识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自相。观心以无常为自相。观法以无我为..
一心
[出华严经]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心约教有异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
一善心
[出涅槃经]心即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心也。若起一念恶。即消灭众善。若起一念善。即破除众恶。故经云。修一善心。破百种恶。是也。
一人
[出仁王护国经]一人者。佛也。佛本于人中得道。故亦称人。世间出世间最尊最胜。故名一人。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是也。(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十圣即十地菩萨也。果报即宝报土也。净土即常寂光净土也。)..
一身
[出华严经]身即法身也。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名一身。经云。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是也。
一虚
[出普贤行愿品疏]谓如来真身无形无相。犹若虚空。虽同一虚。万像森然。虽含万像。一相不立。疏云。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是也。
一月喻三身
[出宝王论]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输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
一月三舟喻
[出华严经疏]谓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见月随南。向北者见月随北。停舟者见月不移。盖譬如来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皆由众生缘有生熟。故见如来有去住相。法身之体本无去住也。一月喻佛。三舟喻世间众生。见佛不同。是名一月三舟喻也。..
一法
[出华严经]法即轨则之义。谓诸佛菩萨。莫不轨则真如之法修之而成正觉。故经云。惟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一理
[出法华经玄义]一理者。诸法之本体也。理性容摄。其大无外。诸法虽殊。理元是一。理虽是一。而能统贯诸法。诸法虽殊。莫不本乎一理。事理融通。法法无碍。是则世间出世间法。皆不外乎此也。
一乘
[出法华经]一乘者。佛乘也。乘即运载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故。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也。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由众生机器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故经云。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后至法华会。三乘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又云。十方佛土中..
一雨
[出法华经]一雨者。喻佛所说一乘之法也。盖佛说法华。惟谈圆教一实相理。纯一无杂。即是如来一音。宣澍一乘法雨。咸令众生开佛知见。经云一雨所润。是也。
一门
[出法华经]门者即能通之义。一谓一理。即是所通。门谓正教。即是能通。盖譬佛所说一乘之教。则能通于实相之理。经云。惟有一门。是也。
一味
[出法华经并法华玄义]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三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三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别法。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是以无垢藏王菩萨。于涅槃会上白佛言。佛说十二部经。譬如从牛..
一大事因缘
[出法华经]一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故名为大。如来出世度生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具此实相而能成机感佛。故名为因。如来证此实相而能起应度生。故名为缘。一切如来出现于世。皆为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实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见。舍此则非如来出世本怀。经云。如来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也。..
二种心相
[出占察经]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
二根
[出楞严经义海]一浮尘根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二胜义根胜义根者。谓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
二种根本
[出楞严经]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
二种识
[出显识论]一显识显识即第八识。谓此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故名显识。(第八识即藏识也。)二分别识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识二分
[出摄大乘论释]论云。于六识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识二分。一相分谓于眼等六识。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二见分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阿赖耶二义
[出宗镜录]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法种故。一能摄一切法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二能生一切法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二德
[出观音玄义]二德者。在众生因心所具。则名缘了二因。在诸佛果上所显。则成智断二德。盖了因显。则成智德。缘因显。则成断德故也。一智德智即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通达无碍。随众生机器大小。各各为其演说。无有差谬。是名智德。二断德断即断除。谓断惑业净尽。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
二行
[出华严经疏]一顿成诸行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二遍成诸行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着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行布法门者。..
二观行
[亦名唯识观出宗镜录]一寻伺谓推寻伺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观观之。是名寻伺。(粗心在缘曰寻。细心分别曰伺。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二真如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二道
[出婆娑论并净土十疑论]一难行道论云。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界。尘境粗强。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转。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于此世界能忍受诸恶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
二谛
[出翻译名义]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
二门
[出华严经疏]二门者。盖言华严一经而具显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也。一行布门谓经中广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位法门。行列分布。令诸菩萨修行证入。从浅至深。次第不同。故名行布门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性。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
起信二门
[出起信论]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分也。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谓不..
精进二种相
[出地藏十轮经]一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福业。如是精进。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有漏有取。是名世间精进。二出世间精进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
忍有二种相
[出地藏十轮经]谓菩萨能安忍世间有情无情种种苦恼之事。然心有广狭。根有胜劣。行有浅深。故分世间出世间二种之别也。(有情恼。谓蚊虻蚤虱等。无情恼。谓风寒雨湿等。)一世间忍谓菩萨以有漏心。依诸福业。安忍世间种种苦恼违逆等事。是为世间忍也。二出世间忍谓菩萨但为利益一切有情。起平等大悲之心。..
方便二种相
[出地藏十轮经]一世间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利他。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有所得。有秘执着。是名世间方便。二出世间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着。是名出世间方便。..
二种我见
[出起信论]一人我见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强立主宰。计我为人。作此妄见。故名人我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法我见谓二乘之人。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之法。于法起见。故名法我见。(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种神力
[出楞伽经]楞伽经云。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听受问义。(建立犹加被也。)一现身面言说神力经云。初菩萨地。住佛神力。入于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是也。(初菩萨地者。即十地中初欢喜地菩萨也。住佛神力等者。由佛神力加被。故能入住大乘照明三..
二力
[出华严经疏]一思择力思即思惟。择即决择。谓能思惟决择一切正行。对治诸障。不令再起。故名思择力。二修习力修即修治。习即数习。谓因修习之力。能令一切善行坚固。决定成就。故名修习力。
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出法界次第]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余之三昧。而具出入二义焉。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
二种超越三昧
[出法界次第]超越者。谓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而具二义焉。一超入三昧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
二忍
[出大智度论]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嗔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嗔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二方便
[出无著论]一细作方便方便犹善巧也。谓欲破众生执着色身之相。故佛假喻微细。分析善巧而说。如金刚经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意谓由微尘而成世界。世界本来不实。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来是假。是名细作方便。(三千大千世界者。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释。名为一世界。一千个..
二无我
[出楞伽经]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一人无我谓..
二空
[出法藏般若心经略疏]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生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
空有各具二义
[出华严经疏]一真空二义一谓真空能灭幻有。若幻有不灭。即非真空。二谓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碍。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义。(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虚假不实。故名幻有。)二幻有二义一谓幻有必覆真空。比有若现。真空则隐。二谓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是名幻有二义。..
二执
[出金光明经文句记]一人执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妄生执着。是名人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法执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
二法执
[出宗镜录]一俱生法执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着。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二分别法执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二我执
[出宗镜录]一俱生我执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分别我执谓于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是名分别我执。
空有二执
[出宗镜录]一情有理无情有理无者。即空观。对遗有执也。谓观遍计所执。于情则有。于理则无。唯虚妄起。都无体用。正应除遗也。二理有情无理有情无者。即有观。对遗空执也。谓观依他圆成之法。于理则有。于情则无。理本是实。有体有用。正应存留也。..
二种常
[出大智度论]一百岁至劫灭名常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二常住不坏名常常住不坏名常者。谓诸菩萨烦恼之惑已灭。则真常之理方显。真常之理。不生不灭不坏不变。是名为常也。..
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