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词典列表
【戒】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
【戒波罗蜜】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
【戒禁取】四取之一,即执著非正因、非正道为正因、正道。亦即执取五见中之戒禁取见,于三界之苦、道二谛中皆各有此见,故计有六事。此戒禁..
【戒禁取见】十种烦恼之一,五见之一。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这是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之见,《成唯识..
【戒贤】梵名音译尸罗跋陀罗,约六至七世纪间人,印度大乘瑜伽行学派论师,为东印度三摩坦国人,婆罗门种姓,少年好学,游历四方,访求名师..
【戒贤智光判教之争】戒贤、是唯识宗十大论师中心人物护法的弟子,同时也是玄奘三藏在印度求学时的老师。智光,是与戒贤同时代的大乘空宗论..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身口意三业】指身、语、意三者的造作,谓之三业:一、身业:身业出之于身体的一切动作,此有二种,一者身表业,二者无表业。二、语业:语..
【身见】音译作萨迦耶见,意译作身见,为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即认为身为五蕴和合,而五蕴之法体实有,故缘五取蕴,而执著于我及我所为实..
【身受】指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所感肉体或感觉之苦、乐、舍三受。受乃根、境、识三者结合,而后有‘受’,佛教之‘受’,相当于一般..
【身根】身根是身识发生的地方,身是能触之义。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身处,十八界中之身界。此是触识发生的地方..
【身业】身、语、意三业之一。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
【身识】是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八识之一。以身根为所依,以触境为所缘,随根立名,而名身识,产生对触境的了别作用。见《百法明门论》。参..
【见】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谓之见。通于正邪。《俱舍论》卷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卷五曰:‘推求说之为见。’..
【见分】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之一。见分即指诸识的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的对象)之主体作用。‘..
【见分五义】作为识体四分的见分,在解释上有五种意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
【见取】四取之一。即执著邪心分别之见为真实。亦即执取五见中之身、边、邪、取等四见,再配于三界的四谛,计有三十事,以三界苦谛之下各有..
【见取见】十种烦恼之一,五见之一。乃执著于身见、边见、邪见等非理之见,又称为见等取见,略称见取。有漏劣法为圣者所断,故执此劣法为胜..
【见道】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的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作以后者则为圣者..
【邪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二种,就是所知障中俱生的一部分,及由此障所起误犯的身、语、意三业。这三业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不再误犯..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