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子女当中,教女又更为重要,祖师、古德都曾经说过这样类似的话,说教女是齐家治国之本。所谓女子有德的话,她能够帮助治国、平天下,因为有贤女将来才能有贤妻,有贤妻才会有贤母,有贤母才能有贤子。所以现在亦希望能够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女德的教育就要大力的提倡。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愤怒瞋恚的心,我们要用和平的心来对治。在《弟子规》里面讲,“亲憎我,孝方贤”。一个人有这个心境,连父母这样对他,他都一心还是为父母好,这个就扎了他和平的心。“平”,任何境界来,不会心不平。只想着如何为这个家的“和”着想。所以为什么说“孝心开,百善皆开”。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往往人在福报来的时候,享受来了,慢慢的就觉得应该这样,对别人的付出也觉得应该的。那心性就开始堕落了。
“一回相见一回老”,三四十岁以后,这个感觉就会很强烈了,可能一年见不到两三次,每一次一见好像皱纹多一条,或者白头发多几根出来,所以岁月催人老,要珍惜兄弟友爱相处的机会。“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从这句话我们感受到古代的人对兄弟之情特别珍惜。
学习最重要的大根大本:真诚心。《中庸》谈的就是这个“诚”,诚跟自己的性德相应。怎么提升自己的诚?言行要一致,人前人后要一致,台上台下要一致,上班下班要一致,有人没有人要一致。所以儒家很强调“慎独”的功夫,道家讲“不欺暗室”,没人在的时候,要坦荡光明,这样才对。
每天告诉自己要努力,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牛叉几倍的人依然在努力。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很些人,很些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这样,那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吧。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
没有高度觉照的时候要透过别人的提醒来发现自己的问题。听到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了,“谢谢你帮我指出来,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给他一鞠躬,谢谢他。
《孝经》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还会讨厌人,还会厌恶人,甚至还会伤害人,这个爱心没有真正彻底发出来。我们看,孝子当官,爱民如子,他的性德、孝道是完全发出来的。“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对父母完全的爱敬,他对他人不会有恶跟傲慢。所以调伏习气,得从孝道下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一句道理,真的圣贤人把德行讲到底了。我们能时时守住这句话,那自己一定“德日进,过日少”。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你看这一些境界都是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都是当做提升自己的垫脚石,那他绝“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在处世的时候,他不会骄傲,他也不会去争功。因为他觉得他只是尽了他的本分,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他的念头裡没有说他有多大的功劳。而我们看一个人不骄慢,那他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升;人一骄傲了,他的德行、能力就上不去。
正己是本,化人是末,而且那个化是自自然然、潜移默化,一点都不勉强。刻意的要去影响别人,反而适得其反。刻意做给别人看,别人可不可以感觉到?
记住,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因此,不要认为你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自己经历着最疼的疼痛。尘世的屋檐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事,就有多少痛,就有多少断肠人。在芸芸众生的痛苦里,你才会发现,自己的这点痛,真的不算什么。——马德
“妇言”。一个母亲,假如常常言语很大声,常常会跟人家起冲突,会跟人家吵架的话,那她的儿女从小看母亲言语这么泼辣,会受影响。而且母亲的言语假如有所谓的太多的恶语,口气太差的话,可能这个孩子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受到不好的胎教了。
“正己”为什么“可以化人”?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只要我们行得正,有真正的德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善缘去启发别人的善心。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传统文化的教诲,都是教导我们要行仁道,去爱护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自己处在贫穷的状态,人家瞧不起我们,还轻视我们,甚至以言语来数落我们,那我们当然很难受。这就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而且一个不对的人生态度,随时在折自己的福报。
《无量寿经》: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注:人活着,身受爱恨情仇之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至死方休,没有可替代之法,若想不受此苦,非得道而不能解此苦也!
真正有志向的青年人,要反覆思量,观察、检点自己求学的动机在哪里、内心深处对这个名利执著能不能放得下。这些东西是污染,要把它从内心里洗刷干净。有一个纯净的心态,才能真正接受圣贤的教诲。意地不清净,想要接受圣贤教诲,圣贤的教导入不进去。为什么?被这些污染给障碍住了。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其实学问就是从烦恼、虚妄的心,恢复真心、恢复明德,这是圣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那怎么恢复?这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克己是约身”,约束自己的身心,就是不要让身心随著欲望、烦恼去追逐。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