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为人处世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不怕事多,只怕多事。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家庭不是教追名逐利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的地方,家庭是教责任的地方,家庭是付出的地方。
真正的君子常能够“虚其心志”,就是心胸非常的谦卑。“恭其容貌”,这“容貌”指他的表情态度,延伸他的一切举止,举止恭敬有礼,这里代表君子是谦卑恭敬他人。“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不因为自己有好像超群,超过别人的这些特长才华,好像高人一等,把自己放在都比人高的位子上,他不会这么做。
不管你学的多与少,人与人相处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要有真诚的心,对朋友及朋友亲人的关怀,我们不能没有,至于很多的礼节可以通过每天的学习再提升自己的能力。《孝经》里面有说“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当你有这样的态度去与人相交往,那你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
不管教育孩子还是学生都需要身教及耐心。今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不管你是"教"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学生,只要有烦恼,马上用这个字反省。第一,孩子这个不好的行为我有没有身教;第二,我的身教都做得到位了,也要有耐心陪伴他。这两个真的完全到位,这种至诚一定可以把孩子感动。
不要以自己的优点、长处去压别人,不要以自己所行的善事去炫耀。所以我们处世,事实上都是在涵养道德。
“我的确觉得人类要增进精神生活,必须停止只为满足一己的口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我们传统文化是爱的教育,不能说社会大众听了课,收获非常大,我们就非常欢喜。反而我们身边的人痛苦了,身边的人身体不好了,身边的人我们都关怀不到了,这样的情况是不正常的。
“凡出言,信为先”,这是很重要的习惯,这也是对人的恭敬,我们失信于人,给人家添麻烦。但我们有时候会随顺自己的方便,自己会马虎掉、会忘掉,这样的情况,一次、二次、三次出现,我们有没有想具体的方法克服?从这里就看到我们对学问恭不恭敬,我们对他人恭不恭敬?
孩子为什么懒?怎么造成?勤劳要不要教?要!这个都是影响一辈子的重要人生态度!所以能勤劳,人生会有很好的发展。你看现在家长都跟孩子讲:“你只要把书都念好就好,其他你都不用管”,这样孩子会不会懒惰?铁定懒惰。
“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一个人只想自己不想别人,他就没有福报了,没有福的人禄尽人亡,他没福最后福完了他的命就没了,所以这是“身之不祥”。父母假如都教孩子自私自利,那是把祸送给孩子。所以人没有智慧要爱人?不害他就不错了。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老祖宗提醒我们,“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下一代教好,而且要愈早教愈好。
修行人最可贵的,就是肯从根本下手,本立道生,就是肯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自欺,须“打破自欺一关,才有商量处”,才能谈得上修行。自己不孝都不承认,自己心里还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情绪、怨恨,那这个根坏了,心坏了,很难修啊。
六祖有言:迷者口念,智者心行!还应再加一句,愚者身坐,此中具足身口意三业。三业之中,心行最难,故心行者智;口念者,身坐者,虽易,却乃迷愚者之为也。迷者口念心不行,愈念愈迷;愚者身坐心不行,愈坐愈愚!
一个人修行就像钻木取火,你得钻到火出来。你钻一下:手好酸停一下,前面钻的都白钻。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才行,功夫不可以间断。
俗话讲“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我们对别人的过失特别看得准;那观察自己的过失,就愈来愈看不到,因为精力统统放在看别人过失上。
当有一个人处处都替你着想,处处要成就你,你的感受是什么?非常欢喜,非常温暖,所以爱的感觉是什么?“爱的感觉是温暖的”。假如你跟朋友也好,跟你的亲人也好,在交往的过程觉得很温暖,那一定是对方很懂得替你处处着想。
【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妻子贤德,很多家里的灾难就可以把它化掉。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