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杀百千命,完成一袭衣,唯知求适体,岂勿伤仁慈。
生活不会总是阳光灿烂,烦恼生起时,用感恩的心面对。喧嚣的都市带来烦乱时,感恩它让我们懂得了清净的可贵;工作的压力带来烦恼时,感恩它让我们知晓了放松的喜悦;家庭的纷扰带来迷乱时,感恩它让我们明白了理解的珍贵;疾病的痛苦带来煎熬时,感恩它让我们体悟了健康的重要。感恩的心,一切皆改变。
大安法师:在任何佛教机构都应该要六和敬。要和谐,要恭敬,要无我,要大公无私,做到无诤三昧:人、我——自己和他人,水乳交融。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奉行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就是破我执的极好方法。你恒顺一切众生,不要让众生来恒顺自己,可能就比较团结了。
通途法门注重戒定慧、六度万行,净土法门也强调净业三福。阿弥陀佛在因地圆满大愿的修行中,始终清净持戒。那念弥陀名号者怎能不随教主学习呢?虽然我们业障重,达不到持清净戒的水平,但在态度上,得尽最大的努力去持戒。--大安法师
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既然是宿世恶业所致,那么现在发大心,改恶修善,改变命运操之在我;处在顺境,也不要欣喜若狂,既然了知福报由宿世善因所致,就应进一步行善积德。——大安法师
“在家菩萨戒”不同于小乘声闻之戒,菩萨戒摄受的范围很广,可以接纳一切众生。尤其是求授菩萨戒之后得到“光明金刚宝戒之戒体”,尽未来际,永为道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即使转生之后,也依然是受戒之体。所以,菩萨戒是一切众生之根本,是解脱生死,成就佛果,走向清净永恒的光明大道。
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印光法师文钞》
【乐天知命】若人知因果,则穷、通、得、丧皆知是由己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行之浅薄,不见人天之过失。乐天知命,无往而不自在逍遥。--《印光法师文钞》
学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也。然未断惑之人,常须努力。若一放纵,旧病定至复发。--《印光法师文钞》
恒顺众生是成就众生的戒定慧,而不是助长众生的贪瞋痴。恒顺众生不但要有圆满智慧的摄持,还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心作为基础。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印光法师文钞》
我们投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好像欠了很多债的人,与国王是亲戚关系,于是便躲进皇宫,这些债主没有可能到皇宫里找你的麻烦。这就比喻我们信愿持名,有弥陀光明的护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护力量,所以不必担心。--大安法师
【起精进七期示众】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行策大师
【朝暮必须向佛发愿】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印光法师文钞》
医业最易劝化人。凡有病者,无有不愿速好。为彼说其吃素念佛,消除宿业,增长善根,彼自肯信。信而能念,则病当速愈。且勿以学西医,总教人吃肉,谓滋养料富。此种人来生皆要做人之食料矣。——《印光法师文钞》
宁做一个尽力做事而被批评的人,不做一个不做事只爱批评的人。——证严法师
通往寺院的山路难行,一位朝圣者气喘如牛之际,看到一个小女孩背着一个小孩从旁边缓慢走过,便同情地说:“孩子,你一定很疲惫,背那么重的一个小孩。”小女孩则答道:“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的弟弟。”「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
【虚云老和尚谈放下】众生真心本体,般若光明,堂堂独露。但以妄想习气(即贪嗔痴慢等)时时发现,自障妙明。但将冷眼看破,放下便是,不必别求也。能一心专念佛号,净念相续,便是放下第一法。遇难忍处须忍得过,难行处要行得过,惟净业可修便修,于幻缘得过且过。习气销尽,菩提圆成矣!
虚荣是一只妖,迷惑了多少人,满足了多少人,生出了多少事,平添了多少烦恼,没人说得清楚,也没人摆脱得了。尤其是不愁吃不愁穿、更注重精神享受的年代,虚荣这只妖,只会蛊惑得人越来越心浮气躁,越来越迷失自我。——《苦乐留痕》
佛法亦是活法。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庙里,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佛法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众生和佛本来没有区别,只不过佛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所以活得自在,而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而迷失了本心,所以活得苦、活得累。---净慧长老《做人的佛法》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