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各具中道】唯识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与三无性的基础上。即一切法的每一法,各具非空非有二义。即遍计所执性,情有故非空,理有故非无..
【三性业】指善、不善、无记等三性的业。即:一、善业,又作安稳业。能得可爱异熟(人天之善果)及涅槃之业。二、不善业,又作不安稳业。能..
【三性对望中道】三性对望中道,亦是建立在遍、依、圆三性上。在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性,是我人的虚妄分别,显现于妄情上情有理无的妄法。依..
【三性种子】依善等三性说,有漏种子中包括有善种子、不善种子、无记种子;无漏种子惟是纯善种子。..
【三所依】指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这是唯识宗所立的教义。此指心、心所生起作用时,所依靠的三种缘,即是‘四缘’中除所缘缘以外..
【三受】三受之受,即五蕴中色、受、想、行、识的受蕴,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受者领纳之义,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感受。《成唯..
【三明】又作三达、三证法。指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的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智证明、宿命明。即明白了知我..
【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者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三忍是:一、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三类,即蕴、处、界,此称为三科。蕴、处、界作阴、界、入,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五蕴,又作五阴,指色、受、..
【三界九地】三界,指众生赖以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转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
【三苦】依苦之性质来分,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一、苦苦,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的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二、坏苦,诸可意的乐受法,..
【三思】心识缘境,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对境的三种审虑作用。即:一、对境取正因邪因俱相违等之相,加以审察思虑,称为审虑思。二、审虑后..
【三乘】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之流,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不同,佛应之而说声闻乘..
【三时教】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的三个时期。唯识宗的三时教判,是唐代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的。《成唯识论..
【三时业】三时业是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一、顺现受业:以猛利业力,现在感受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今世受报。二、顺次受业:又名顺..
【三时学会】民国初年,在北平成立的唯识学研究团体。三时学会的前身是‘法相研究会’,为韩清净、朱芾煌等于民国十年创立的。民国十六年,..
【三能变】唯识宗主张,‘识’能转变生起一切万法,或变现为心内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认识作用之主体,故称为能变。依其作用之特性,..
【三善根】指对治三不善根的三种心所。即:一、 无贪善根,又作不贪善根。于五欲之境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
【三无生忍】‘忍’是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的意思。三无生忍,是唯识宗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自性所立。无生忍为无生法忍的..
【三无性】这是系针对遍计所执等三自性而说的,此又称为三无自性性、三种无性。即就遍、依、圆三性,而论各无自性之义。一、相无性,又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