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来源】此是指种子的来源或原因而说的。种子有二类,一者本有种子,二者新熏种子。本有种子,谓阿赖耶识中,本来含藏有有漏无漏一切有..
【种子依缘】生识的九缘之一。种子,即眼等八种识之种子。谓眼识依眼根种子而能见色,耳识依耳根种子而能闻声,鼻识依鼻根种子而能闻香,舌..
【种子建立的渊源】大乘唯识宗建立种子,是本宗的基本理论之一。所谓‘八识三能变’,即是以种子为能变之因。而种子之建立,其渊源可追朔到..
【种子特性】种子是一种功能,此功能非物质而有物质的力用。世间色、心万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故种子有下列之特性;一、种子非..
【种子异名】种子有许多异名,各有其意义,而所指的全是种子。兹举重要者如下:一、种子,见‘种子’条。是望它自身所生的现行而得名。二、..
【种子识】乃执持诸法的种子不失不坏之识,为阿赖耶识异名之一。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一切法,故称种子识。《成唯识论》卷二曰:‘此能..
【境】境为感觉作用的对象,又作境界、尘。即根与识的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的对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
【境不离识】唯识学立论,以一切客观外境都不实在,皆是主观心识的虚妄变现——由心体的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再由见分去缘虑分别,故曰不离识..
【境唯识】法相唯识宗的窥基大师,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称为五种唯识,此为五种唯识之一。亦即就所观之境,而阐明唯识的意义,..
【境无识有】做为客观现象的外境,是内识的虚妄变现,故曰境无,以此成其唯识。《成唯识论述记》曰:‘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
【境缘】生识的九缘之一,境指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谓眼等五根虽具见、闻、嗅、尝、觉等五识,若无色等五种尘境为对,则五识无由生..
【境识俱遣】指客观的外境,与主观的心识同时俱遣。主客俱遣,即得唯识实性,亦即绝待的真如境界。《转识论》曰:‘境识俱泯,即是实性。’..
【福非福不动业】以业力的性质区分,有福、非福、不动业三种:一、福业:可感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六趣中殊胜别报之业。非福业:可感欲..
【福智】福德与智慧的并称。据《成唯识论》卷九记载,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
【福业】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的有漏善业。据《百论疏》卷上所说,福乃富饶之义,修行善业能招感人、天之乐果,故称为福业。参阅‘福等三..
【福德资粮】二种资粮之一。为福德庄严的异名。谓修持六度中的前五度,如布施、持戒等善行,以为证佛果之资粮。而六度中之智慧,即称为智慧..
【慢】七慢之一。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称为慢;亦即轻蔑、自负之意。唯识宗有七慢之说,对于..
【慢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六根本烦恼所之一.慢者傲慢,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高人一等。《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恃已于他,高举为性,..
【慢见】十种见之一。与‘慢’同义。即心生憍慢,凡事认为自己优胜,而视他人为低劣。小乘俱舍宗与大乘唯识宗,皆以此通于见所断及修所断。..
【慢使】十使之一。慢惑能驱使人之身心,故称慢使。在十使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者,动念即生,为惑性之锐利者,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