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大地法】又称遍大地法。指与一切心相应俱起的十种心识作用。这是俱舍宗七十五法中心所有法的一部分。即:一、受,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
【大乘二种性】修大乘菩萨行,必具足无漏菩提种子,此种子有二种,一为本性住种,一为习所成种。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依附于第八阿赖耶识..
【大乘五蕴论】印度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本书著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为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中的粗..
【大乘广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广五蕴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全一卷,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唯识宗‘一本十支’的一种,又作略陈名数支,以一切法无我为宗。本论系摘自《瑜伽..
【大乘法苑义林章】略称法苑义林章,唐代窥基著,凡七卷,二十九章。书中对于唯识教义的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
【大乘起信论】全一卷。又称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所译。本书阐明如来藏缘起之旨,及菩萨、凡夫等发心修行之相,系..
【大乘起信论真伪之争】大乘起信论,历来为性宗所依的重要经论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华严、天台、禅、净土等皆深受其影响。但这也是历..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凡十六卷。又称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是..
【大乘庄严经论】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凡十三卷。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全书共分二十四品..
【大菩提】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
【大圆镜智】唯识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识行者,在第十法云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即证得佛果时,此时第八识永断世间二障随眠,舍弃异..
【大种】指构成色法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种,故称能造之大种、能造四大。分别可称地大种乃至风大种。《..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
【士用果】又作士夫果、功用果。是等流、异熟、离系、士用、增上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
【口业】身、口、意三业之一,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
【上根】指上等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优者。又指‘信、进、念、定、慧’等五根锐利之修道者。..
【下地】此有三种解释:一、三界分九地,境界优者为上地,劣者为下地。二、菩萨十地之位,因其高下而称上地、下地。三、与上天相对之地,亦..
【下乘般涅槃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五种。这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厌离生死,乐趣涅槃,就像小乘声闻、缘觉二乘一样,厌苦欣..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