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
一如幻 二如炎 三如水中月 四如虚空 五如响 六如犍闼婆城 七如梦 八如影 九如镜中像 十如化次十八空而辩十喻者。此十喻既为易解空故说。若..
百八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后次十喻而辩百八三昧者。菩萨若善以十喻。开晓其心。则所修十八空观。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
五百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次诸三昧而辩陀罗尼门者。若依论解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故异于三昧。若法华所明。..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次诸陀罗尼而辩四摄者。菩萨若内具诸三昧陀罗尼。自行既充。必须外引含识。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广济。莫..
一同戒 二同见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
一能作小 二能作大 三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 六能远到 七能动地 八随意所作次六和敬而辩八种变化者。菩萨善住和敬之法。则与一切。犹..
一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次八变化而辩四无碍智者。菩萨若能现种种神通变化。则一切见者。无不信伏。众生既起敬信。..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次十力而辩四无所畏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故..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
一大慈 二大悲次十八不共法而辩大慈大悲者。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三业。于十方世界普现而作佛事。利益一..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大慈大悲而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音。三念处等四科者。至论法身虚寂。岂有形声心识之可见闻知乎。但以慈..
八十种好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三十二相而辩八十种好者。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
一极好 二柔软 三和适 四尊慧 五不女 六不误 七深远 八不竭次相好而辩八音者。若佛以相好端严。发见者之善心。音声理当清妙。起闻者之信敬..
一名 二色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者。至论诸法本原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次五阴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
一我 二众生 三寿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养育 七众数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见者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