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
小乘禅定,有与世间共者,有不与世间共者,分为三种:一者、世间禅 谓四禅、四等、四空、如前所明。二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谓六妙门、十六..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一、数息门 ..
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
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
十想者:一、无常想 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二、苦..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证罗汉果..
三藏法数云: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密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一..
九次第定 三藏法数云: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
师子奋迅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