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梵语婆哩惹儞,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唯识论曰:识谓了别。又曰:识以了境为自性。大乘义章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
据唯识论说分本识转识。一、本识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曰本识。二、转识 对余之七识曰转识,即七转识是也。谓由本识而转生末识也。..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此为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常称为前五识。三界中..
六识者,第六意识。言意识者,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 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汛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
七识者,第七识,梵名末那,译曰意,思量事物曰意。唯识论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义,了别名识,是三别义。..
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末那为我执,阿赖耶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识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耳。译曰藏,以含藏..
八识所依所缘:一、眼识 眼根为所依,色境为所缘。二、耳识 耳根为所依,声境为所缘。三、鼻识 鼻根为所依,香境为所缘。四、舌识 舌根为所..
诸识俱有所依者:一、五识俱有所依有四: 一、同境依 谓五色根共取现境,故得此名。 二、分别依 谓第六识,与依同缘分别境故。 三、染净依 ..
诸识生缘者。一、眼识现行,若依肉眼,具九缘生,所谓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第八,七、染净第七,八、分别第..
五识合离取境。一、合中取境 鼻舌身三二、离中取境 眼耳二
三境者。一、性境 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是因缘变,名为性境。眼..
三量者: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
三性者:一、善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二、不善 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三、无记 有有覆无覆二种: 一、有覆无记 其染污而非..
三分别者:一、自性分别 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杂集云:唯在意识者是也。 二、非寻伺为体 通在八识,唯论及..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三、苦 领违境..
于诸见中,起于我法二执,于诸我执,略有二种: 一者、俱生 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故曰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 在..
烦恼所知二障: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及障..
心所俱起者:一、五法五俱起 谓于遍行中,有随一起,余四亦必俱起也。二、九法必六俱 谓于别境五不定四中,有随一起,必与遍行五数俱起也。..
八论名曰心王,唯缘境之总相。五十一心所,亦缘别相。言相应者,时、依、缘、事,四义俱故,说名相应。 一、时 时谓刹那,是简前后。 二、..
法处所摄色有五: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一、极略色 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种法处实色,极微为性。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