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佛学次第统编
信力者,谓由信而有势力也。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不为偏小所动,故名信力。学道之人,非有信力,不能精进。..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
大乘之人,所信谛理有三,即是三谛。谛者谛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一、真谛 真即真空,..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一、体大 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二、相大 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
种种事理,不出一心。故须谛信一心,乃为究竟。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
就取行上说,大乘之人应谛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一、信知成佛之因,即是发菩提心。二、信知为菩提心根本者,即是大慈悲心。三、信知究竟..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
信己略说为三:一、信己不异于佛。所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二、信己修即成佛。所谓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
医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兹述辨惑,惟大乘所辨之惑,不同小乘。盖凡夫及小乘一切之惑,皆为大乘之所破除者耳。..
一切惑业,若逆溯之,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无非由执。由有执故,乃能成障。所以执者,为有着故。所以著者,原无明故。无明之外..
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着。由有着故,起于二种我执而诸障生。由有..
无明梵语阿尾儞也,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又曰:..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如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二、相应无明 六粗与余惑相应而起,为..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一、相应无明 同上。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三、恒行不共无明 上之不..
髀婆沙论云十五种无明:一、根本无明 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二、枝末无明 谓心心..
一切烦恼根本,起于我耳,计执于我,一切生死波澜,于焉兴矣。
凡夫计着于我,有我我所。我者谓自身,我所者谓身外之事物,是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论云: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众(五蕴)为我,..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