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阿毗达磨辞典
数者,谓于诸行一一差别,假立为数,一一差别者于一无别二三等数不应理故。
何等释决择?谓能解释诸经宗要,此复云何?略有六种,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义,三遍知因缘,四遍知自性,五遍知果,六彼证受。又十四门辩释..
谓水界有二种。一内。二外。云何内水界?谓此身内所有各别湿性湿类有执有受。此复云何?谓诸泪汗。乃至小便。复有所余身内各别湿性湿类有执..
誓愿差别者,谓能通达一切有情与己平等,犹如自身誓愿摄益故。
睡眠者,依睡因缘,是愚癡分心略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越失所作依止为业。睡因缘者,谓羸瘦疲倦身分沉重..
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
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如有问言,若所取亦能取耶,设能取亦所取耶,此应作顺后句答,诸能取亦所取,有所取非能取..
谓六受身。即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是名受界。
顺逆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老死集老..
顺前句者,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如有问言,若智亦所知耶,设所知亦智耶,此应作顺前句答,诸智亦所知,有所知非..
思者,于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于心造作意业为体者,此辩其相,于善等品中役心为业者,此辩其业,以于所作善等法中发..
四神足所缘境者,谓已成满定所作事,此复云何?由已成满三摩地力,发起种种神变等事,是所缘境。神足自体者,谓三摩地。神足助伴者,谓欲勤..
复有四种差别,谓相差别、分别差别、依止差别、相续差别。相差别者,谓蕴界处一一自相差别如色受等。分别差别者,谓即于蕴界处中,实有假有..
思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谓预流向预流果。是第一双。一来向一来果。是第二双。不还向不还果。是第三双。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第四双。..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
复次前说死苦,死有三种,谓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无记心死。善心死者,谓于明利心现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摄故,发起善..
何等为四?谓有一类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复有一类。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
复次有四种秘密,由此秘密故于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应随决了。何等为四?一令入秘密,二相秘密,三对治秘密,四转变秘密。..
死生通者,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观诸有情死生差别者,谓以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当往善趣..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