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佛光大辞典
凡八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论述净名经(维摩经)之要旨。此书属吉藏晚年著作。初述撰著缘由,次分名题、宗旨、会处三科。..
维摩诘经之通称。维摩诘,梵名Vimalakīrti,意译净名。例如吉藏所作维摩经之论疏有二,一书称为净名玄论,一书称为维摩经义疏。又玄奘将维..
凡二卷。唐代道液集。又称关中集解、关中疏、关中钞。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对后秦僧肇之注维摩诘经十卷加以删补之作。上卷初载自序及僧..
(一)比丘远离四种邪命法而清净活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亦即正当、清净之生活方法。据维摩诘经菩萨品载,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另据大毗卢遮..
(?~1674)明代曹洞宗僧。钱塘人,俗姓陈。世称妙净启禅师。世代业儒,依石雨和尚出家,后参谒云门三宜明盂,有所省悟,得嗣其法。住持..
(1639~1702)日本真言宗僧。河内(大阪府)人。在高野山出家,于仁和寺学习野泽诸流,集其大成而创立新安祥寺流。又研究各宗之教学与悉昙..
(一)位于江苏镇江东南五州山。晋永熙元年(290)置,初名因胜寺。六朝隋唐,俱称名刹。宋熙宁间重修,更名显慈寺。明万历时整建,复旧名。..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
梵名 Pippalī-guhā,巴利名 Pipalī-guhā 或 Pipphalī-guhā。乃位于中印度王舍城附近之石窟。又作宾波罗窟、卑钵罗石室、毕波罗延石窟..
往生西方净土之三十种妙益。据元代普度编之庐山莲宗宝鉴卷九载,天台智者大师之净土群疑论中列举往生西方有三十种益处。即:(一)往生佛土益..
指往生净土之九种阶级。即上品、中品、下品,每品复分上生、中生、下生,合为九品。[观无量寿经](参阅“九品往生”136) p4681 ..
凡二卷。唐代法照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五会法事赞。内容分序文及本文二部分。此书相对于广本(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乃简略..
现存二卷。唐代法照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略称五会法事仪。内容广述五会念佛之行仪作法,此为广本。此书原三卷,久不传;西元一九○八..
指我国五位净土传灯之祖师。即: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我国夙有净土五祖之说。若于昙鸾前加菩提流支,则为六祖。即菩提流支传译天..
日僧源空所选我国净土教祖师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等五人之画像。相传此画乃应源空之希望,而由重源来宋请至日本者。今二尊院藏有一..
为慈恩大师所立。谓净土(极乐世界)有十种胜事,即:(一)化主所居,(二)所化命长,(三)国非界系,(四)净方无欲,(五)女子不居,(六)修行不..
凡十四卷。日本澄圆(1283~1372)撰。又作净土十胜论。内容论述净土教卓超众典,念佛超绝万行。由十篇构成,细别为一一○项,详说净土教之..
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就净土往生之教义提出十疑,并通释之,以劝诱往生净土。即:(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心之疑,(二)释求生系与无生平等相..
凡十卷。明代智旭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八册。附题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门人成时评点节要后付梓。本书系将净土教义之论书编集成十种..
全一卷。元代怀则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