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佛光大辞典
教派之创始者或信仰之指导者。释尊教示弟子们依从真理,弟子由于受其人格感化,而信奉佛法。如此,以弟子之立场言,释尊为教祖,且成为佛教..
教起,即教法成立之理由。经文之始,必有一段文字阐述有关教法成立之因由,称为序分、序文。据华严经疏卷一载,如来宣说华严经,乃以无量因..
又作教寺。“禅院”、“律院”之对称。即天台、华严、法相、净土等寺院之通称。中唐以后,随着禅宗之勃兴,不分教、律,概称禅院,至宋代,..
又作教义。希腊语 dogma。为具有权威及决定性之教说。并非单指意见而言。具体言之,乃指哲学学派之始祖或宗教教祖之言论。以信徒立场而言,..
教、理、行、果之合称。乃佛、法、僧三宝中法宝之种别,一般称之为四法宝。即指能诠之言教、所诠之义理、能成之修行、所成之证果。佛教一般..
据华严经疏卷三载,教者,指华严一乘圆顿之法。即如来演说华严经,化被群机,通于十类,故称教被十机。即:(一)被无信机,谓邪见、无善根之..
(一)教与义之并称。教,能诠之声名句文;义,所诠之一切义理。大乘义章分教聚、义法聚二种。其中,教聚立三门,义法聚说二十六门。华严家则..
即所教示之法,不依修行阶次,直接开示佛法奥妙处;然受者之根机为钝根,则须从渐次累积之修行方得证果。 p4608 ..
同一信仰者群聚一处所形成之团体。通常由讲说教义之教职与受教信徒所构成,佛教中自古称之为僧伽(梵sajgha,巴同)。初期原始佛教时代,所..
(一)指佛之教化。即比喻众生为鱼,佛之教法为网。如经中所言,张开佛教网,亘法界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谓佛之教化,能令众生,远离生死..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略称教诫律仪。又作行相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凡二十三章四六五条。卷首有自序,谓..
乃三轮之一。即佛说法开导众生,令反邪归正、破除烦恼。又作说法轮、口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之三轮章载,教,即教示而令彼善滋生;诫,即..
即教宗与禅宗之合称。教宗,即根据佛陀所说之法而建立之宗派,如天台,华严等;禅宗,直接传承佛陀之心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色之宗..
(一)指圣教在经论中所显示之证据;又作文证。而对理论上之证明则称为理证。 (二)为教行、证行,或教道、证道之并称。(参阅“教证二道”460..
教道与证道或教行与证行之并称。以言语宣说者,称为教;基于教说而实践者,称为教道或教行;而契合悟境真理之实践,则称证道或证行。合称为..
比喻经教如镜。即以教为镜,修行观照,犹如照镜。谓依经教修行观照,即能开发智慧,明白自心;犹如吾人照镜,能看清自身面貌,藉以整顿仪容..
又作经体。即教法之体。于佛所说之教法,或俱舍七十五法,或唯识百法中,论定以何物为体者,称为教体。其说甚多,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据异..
教相门与观心门之并称。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为天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方法而分判之二门。佛教圣典之各种说法,自形式、内容等观点..
全一卷。明代智旭(1599~1655)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概说天台教义枢要之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因长幅难..
又作败种、败种二乘、焦种。大乘弹呵声闻、缘觉二乘为小乘,谓此二乘如草木之种子已败坏,或根已腐败,比喻其永不能成佛。二乘安于灰身灭智..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