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词典列表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金刚疏云:是人从此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尽众苦。大论云:息忌伽弥。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名一来。四教义:..
一同戒 二同见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
辩才无碍解者,谓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诸法差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如是等,若于此中通达无碍,名辩才无碍解..
(术语)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见之事业也。一大者,实相之妙理,谓佛知见,即法华之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
【一切行苦】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为一切行苦。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四法本为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次十恶而辨十善者..
【阿那含】此云不来。金刚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生色无色界,于彼漏尽,不复来生。大论名阿那伽弥。阿那名不,伽弥名来。四教义翻云不还。..
【菩萨】肇曰: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安师云:开士,始士。荆溪..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次三归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此经为一切诸佛护持忆念之经,故名。同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亦名:灭摈四义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如多论中四解:一、既坏道法,无所住用,摈出众外,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二、现佛法无爱无憎,清净者..
指浊恶时期。劫,为长时,即五浊中之劫浊。即指减劫中,人寿二万岁以后,见等四浊于此时盛起。‘法华经’卷四劝持品(大正九·36C):浊劫..
禅师慧成。段氏。澧阳人。初受业于十住寺。诵法华净名胜天王经二十余卷。日为常课。既受具游建业学成实论。一听十年文理略尽。将归本邑。闻..
Sanke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即把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1、五蕴。即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的集聚。色,即物质世界..
【二执】一般指我执与法执,又作我法二执、生法二执。小乘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法体实有,故仅揭出‘我执’之说;大乘则观诸法皆空,故对主张法..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十二月初八日,佛成道,库司预造红糟。”解者曰:“昔佛成道,随牧牛女乞牛乳吃,今红糟学牛乳者也,未知加何..
【毗卢遮那】辅行曰: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
禅师真观。字圣达。钱唐范氏。其母诵药王观音品以求嗣。遂生师。舌罗紫文手有异相。幼聪寤博通经史。遇善相者谓之曰。年少当成大器何滞尘网..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
Buhai佛教戒律和行持的一个原则。原意为不杀生或不伤害,即对一切有生命的物类不加伤害。不害一词最早见于印度的《广森林奥义》,奥义书列..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