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词典列表
【五地断障证真】十地中难胜地的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差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乘、缘觉乘)涅槃障,证类无差别真如(..
【五作业根】五种造作业之根。又称五作根、五业根,指数论学派二十五谛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谛。即:一、舌根,又作语具、口声,有言语作用。..
【五位百法】这是诸法的分类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而唯识宗则将一切法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又称八识心王。八识为眼识、耳..
【五位无心】无分别识之生起,称为无心位。此指意识暂时间断,不起现行。《唯识三十颂》颂文曰:‘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
【五见】又作五染污见、五利使。指在六种根本烦恼中的恶见心所,开为五种。此五种为:一、萨迦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
【五利使】即是五染污见。利使,是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的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
【五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 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
【五法】又称五事。《入楞伽经》卷七所载,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称为五法。在唯识学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是最重要的名词..
【五法三性相摄】五法,指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经典中所说不一。《瑜..
【五法事理唯识】五法指心王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为唯识。这是大乘唯识家的说法。其中,心法为..
【五知根】谓五种能知之根。为数论二十五谛中之一科。又作五根。即能取声、触、色、味、香之五种根。指耳根、皮根、眼根、舌根、鼻根。依《..
【五取蕴】取者烦恼之意,即由取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又就取蕴的名义而论,《俱舍论》卷一..
【五受】五受即五种觉受,随触的领纳分为五种。即:一、苦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不悦之受。二、乐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身悦之受。三、忧受:..
【五苦】五苦指五种苦恼,而经论所载诸多异说,如《五苦章句经》所举的五趣之苦,为: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并依先世之业而定..
【五相】此有二种解释,一者天人的五种衰相。六趣中之天人于临终时,显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等五种衰相。见..
【五重唯识观】此为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由粗至细,总有五重。《成唯识论》曰:‘遍计所执性,唯虚妄识;依他起性,唯世俗识;圆成实性,唯..
【五根】五根的根,是能生之义,也有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能生干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净色根与浮尘根的分别。浮尘根又名外根,是四大粗..
【五俱意识】唯识宗将第六意识的功用分为两类,一者五俱意识,二者不俱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
【五眼】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
【五教十理】唯识宗为证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举出五种教证及十种理证。大乘佛教主张有第八阿赖耶识,而一切小乘经论则唯说六识,不说八识..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