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词典列表
诸识界系。 一、于八识中鼻舌二识。唯在欲界,不通上界。 二、眼、耳、身、识,唯在欲界初禅二地。 三、二禅已上,五识皆无,后三识遍三界..
善等界系。 一、欲界 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 二、色界 有三心,除不善。 三、无色界 有三心,亦除不善。..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一、因..
名言种子有其二种:一、表义名言种子 因名起种,名表义名言种子。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非诠表声,非是名言。然名是声之屈曲差别..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以不辨体,唯一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
五果者:一、异熟 异熟何也?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
因果同时异时者:一、因果同时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亦如束芦,更互相依,..
生死相续,皆由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一、无明支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余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二、行支 造作..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
能所引生者:一、无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识等五果种故。二、识等五种,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发故。三、爱取及有,名能生支,近生当来生..
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发..
或有一业,唯感总报,或有一业,通感总别,并是行支也。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别报果也。感当业中,别有一业,唯感别报..
五种熏发名言熏习发识等种,未必一时。虽有前后,杂乱不定。于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为后。然此五种,由业熏发,必是同时,由行熏识业力种..
爱取润业爱能润业,取支亦尔。且依初后,分此二支。要数溉灌,方生有芽。譬如麦时,时时受润而得生长。虽诸烦恼,皆能发润。于润业位,爱力..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一、惑 发业润生烦恼名惑。二、业 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三、苦 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二习气,与生死..
福等三业者:一、福业 谓感欲界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之善业是也。前是人天总业,后是五趣别业也。福者胜义,其相殊胜,自体及果,俱可爱乐..
共不共业者:一、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谓之共业。二、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谓之不共业。由共业种为增上缘,共相种子,得生现行。由..
阿毗达磨集论四云:业差别有三种:一、顺现法受业 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
瑜伽云: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了义灯云:余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
杂集论云:决定受业有三:一、作业决定 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