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词典列表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谓心所有法者,..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么地、五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 一、欲 欲者,于所乐境希求冀望,以..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一、..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以其烦燥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一、贪 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善..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言不定者,不定是善,不定是烦恼,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一、睡眠 睡眠者,令..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上之四种,色心假..
百法者,总列一切法之名而已,细分别之,其义甚多甚深。
一切法有二大别,曰有漏无漏。漏、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之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故名曰漏。言有或无,曰有漏无漏。一、..
于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谓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相分 相、谓相状也。所缘为义,纵缘于心。以心为相,亦唯所缘。相分..
自共二相者。一、自相 诸法自体,唯局法体不通于余,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名自相。二、共相 通在诸法,如缕贯华,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
识梵语婆哩惹儞,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唯识论曰:识谓了别。又曰:识以了境为自性。大乘义章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
据唯识论说分本识转识。一、本识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曰本识。二、转识 对余之七识曰转识,即七转识是也。谓由本识而转生末识也。..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此为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常称为前五识。三界中..
六识者,第六意识。言意识者,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 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汛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
七识者,第七识,梵名末那,译曰意,思量事物曰意。唯识论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义,了别名识,是三别义。..
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末那为我执,阿赖耶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识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耳。译曰藏,以含藏..

赞助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Copyright 地藏孝亲网 u29.net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51986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