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七十六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七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论一期真妄生死。 约事而言。 还有终始不。 答。 第一义中。 尚无生死。 何有始终。 顺世谛门中。 随众生见。 而妄说生死。 如古德云。 真妄相循。 难穷初后者。 释云。 若言先妄。 后真。 真则。 有始。 若谓。 先真后妄。 妄由何生。 若妄依真起。 真亦非真。 若妄体即真。 则妄亦无始。 为破始起。 立无始言。 始既不存。 终从何立。 无终无始。 岂有中间。 故中论云。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无。 真妄两亡。 方说真妄。 真妄交彻。 何定始终。 问。 如上所说。 生死恶业。 无量无边。 才了此心。 得一切同时解脱不。 答。 实有此理。 全在当人。 若障薄遮轻。 直了直入。 缘深机熟。 顿悟顿修。 如镜净明生。 云开月朗。 或垢浓习重。 观劣心浮。 虽信解一心。 行门难立。 有八重妄想之垢。 犹緻网稠林。 具六种系缚之门。 若坚氷胶漆。 若非大力。 曷能解分。 如持地论云。 妄想有八种。 一自性妄想。 即执色等法。 各有自体。 二差别妄想。 即执色等。 有可见不可见。 对无对色差别。 三摄受积聚妄想。 即于阴中。 执我众生。 于军林等中。 起定执实。 此一分别。 即前。 执人。 后执于法。 四我见妄想。 无我计我也。 五我所妄想。 即执我用。 六有念妄想。 即缘可爱净境分别。 七不念妄想。 即缘可增不净境分别。 八俱相违妄想。 即缘中容境分别。 约经论有六种缚。 先论心境二种缚者。 一相应缚。 二所缘缚。 烦恼是心心所。 起。 必託于心王。 心所染心。 名相应缚。 心心所法。 俱能缘境。 境不离系。 名所缘缚。 次三界中四种缚者。 一贪。 二嗔。 三见取。 四戒取。 贪嗔二缚。 不令众生出于欲界。 论家举喻。 如守狱卒。 见取戒取二缚。 不令有情出色无色界。 何者。 见取。 执劣为胜。 执非想非非想处。 及无想天。 执为解脱涅槃。 名为见取。 戒取者。 非因计因。 执非想定。 及无想定。 并鸡戒。 为生天因。 解脱因。 名戒禁取。 由此二缚。 令诸有情。 不得出色无色界。 如上妄想系缚。 除上根顿修外。 即须约地位现观之力。 如经所明。 现观有六现。 谓现前。 观。 谓观察。 即真理常现在前。 妙智恒能观察。 不令间断。 任运相应。 瑜伽论云。 一思现观。 谓上品思慧。 引生煖等。 四加行道中。 观察诸法。 名为现观。 二信现观。 谓缘三宝世间出世间净信。 此助现观。 令不退转。 立现观名。 三戒现观。 谓道共无漏戒。 能除破戒垢。 令观增明。 亦名现观。 四智谛现观。 谓正体后得二智缘真俗。 真俗。 二谛也。 五边现观。 谓智谛观后。 观诸缘安立世出世智。 六究竟现观。 谓尽无生等究竟位智。 古释。 前思现观。 资粮加行。 所有智慧。 但能伏。 未能断也。 初地已上。 信戒智谛。 及边现观。 当地。 即断。 后地即伏。 究竟一观。 非伏非断。 此断有二。 一共相断。 二自相断。 若断惑证理之时。 作空行相。 及无我行相。 即名共相。 为空无我。 该通四谛故。 名共相断。 若断惑证理之时。 作真如寂灭行相。 不通诸谛。 唯在灭谛。 名自相断。 又有三种断。 一自性断。 如灯破闇。 智慧起时。 烦恼闇障自性应断。 二不生断。 谓得初地法空之时。 能令三涂恶道苦果。 永更不生。 人中无根。 二形。 北州无想天等种子。 不生后果。 名不生断也。 三缘缚断者。 但断心中之惑。 于外尘境不起贪嗔。 于境虽缘而不染着。 名缘缚断也。 于三断之中。 自性。 不生。 此二任运能断。 皆由缘缚一断。 能令三界因果不生。 又古释。 智障。 有其三门。 一是智障。 所谓分别有无之心。 二是体障。 谓观非有非无之解。 立己能者。 故曰体障。 三是治想。 谓妄识中合如正慧。 依此地有其三。 初。 一四地乃至七地断除。 四五六地。 断除分别取有之心。 谓解法慢身净慢等。 入七地时。 断除分别取无之心。 八地已上。 断除体障。 前第七地。 虽除分别有无之心。 犹见己心以为能观。 如为所观。 其所观如不即心。 能。 观之心不即如。 心。 如别故。 心外求法。 故有功用。 法外立心。 故有体障。 从第七地入八地时。 破舍此障。 观察如外由来无心。 心外无如。 如外无心。 心不异如。 心外无如。 如不异心。 故能如心。 泯同法界。 广大不动。 以不异故。 自外推求故舍功用。 不复如外建立神智。 故灭体障。 体障灭故。 名无障想。 第三治想。 至佛方灭。 故入八地。 虽无障想。 而有治想。 行八地已上。 无生忍体。 转转寂灭。 令彼治想。 运运自亡。 至佛乃穷。 故知万境虽空。 须得无心契合。 不可口虽说空。 行在有中。 境智相应。 能。 所冥合。 方能解缚。 随顺无生耳。 才生取着。 便成魔业。 如华严经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有十种魔。 何等为十。 所谓蕴魔。 生诸取故。 烦恼魔。 恒杂染故。 业魔。 能障碍故。 心魔。 起高慢故。 死魔。 舍生处故。 天魔。 自憍纵故。 善根魔。 恒执取故。 三昧魔。 久耽味故。 善知识魔。 起着心故。 菩提法智魔。 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 菩萨摩诃萨。 应作方便。 速求远离。 疏释云。 一蕴魔者。 身为道器。 体与佛同。 岂即是魔。 蕴魔之名。 特由取着。 下九例尔。 皆以下句。 释成魔义。 是知以心分别。 万法皆魔。 何但此十。 故举菩提。 法智。 以胜况劣。 不以心分别。 一切皆佛。 岂舍魔界求佛界耶。 然四魔直就体明。 十魔多约执取。 十表无尽故。 菩提法者。 即所证。 智是能证。 能所冥合。 故名菩提。 若不舍于分别。 菩提之见。 即是魔矣。 若入宗镜。 分别自亡。 既无能证之心。 亦无所证之理。 又华严经云。 无有少法为智所入。 亦无少智而入于法。 是以驾一智箭。 破众魔军。 挥一慧刀。 斩群疑网。 斯乃宗镜之力。 余何言哉。 若不悟自心。 未达斯旨。 虽修智慧。 不入圆常。 纵练行门。 唯增我慢。 以未达一际法门故。 但生分别。 长养无明。 如经云。 若分别是。 声闻法。 是缘觉法。 是菩萨法。 是诸佛法。 此名为净。 此名不净。 此名为道。 此名非道。 是名菩萨憍慢。 若入宗镜。 智行俱成。 我慢山崩。 贪痴水竭。 胜负情尽。 差别业亡。 如弄珠吟云。 消六贼兮烁四魔。 摧我山兮竭爱河。 龙女灵山亲献佛。 贫儿衣里枉蹉跎。 问。 五阴一法。 即妄即真。 既作尘劳生死之门。 又成出世菩提之道。 今且推妄。 生死无从。 经云。 此阴才灭。 彼阴便生。 既唯识无人。 前阴灭。 后阴如何得生。 答。 五阴性空非常。 相续不断。 不常不断。 即是正因。 如华严疏云。 五蕴相续。 即是正因。 亦名生因。 言正因者。 是中道义。 中道即是佛性。 谓现在阴灭。 中阴阴生。 是现在阴。 终不变为中阴五阴。 故现阴非常。 如种生芽。 种不至芽。 虽不至芽。 而能生芽。 此现在阴。 虽不至后。 而能生后。 则现阴非断。 而中阴五阴。 亦非自生。 不从余来。 因现五阴。 生中阴阴。 斯则后阴非无因。 故。 后阴非常。 既能续前故。 后阴非断。 非断非常。 是中道义正因性也。 又依台教。 略有九种五阴。 皆无自体。 唯逐心生。 是以华严经颂云。 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诸众生。 悉住五蕴中。 诸蕴业为本。 诸业心为本。 心法犹如幻。 世间亦如是。 九种五阴者。 一期色心。 名果报五阴。 平平想受。 无记五阴。 起见起爱者。 二种秽污五阴。 动身口业。 善恶两种五阴。 变化示现。 工巧五阴。 五善根人。 方便五阴。 证四果者。 无漏五阴。 如是种种。 原从心出。 正法念经云。 如画师手。 画出五綵。 黑。 青。 赤。 黄。 白。 白白。 画手譬心。 黑色譬地狱。 青譬鬼。 赤譬畜。 黄譬修罗。 白譬人。 白白譬天。 此六种阴。 止齐界内。 若依华严经云。 心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阴。 界内界外。 一切世间中。 莫不从心造。 世间色心。 尚叵穷尽。 况复出世宁可凡心知。 凡眼瞖尚不见近。 那得见远。 弥生旷劫。 不覩界内一隅。 况复界外边表。 如渴鹿逐焰狂狗齩雷。 何有得理。 所以龙树破五阴一异。 同时。 前后。 皆如焰幻响化。 悉不可得。 宁更执于王数同时异时耶。 然界内外一切阴入。 皆由心起。 佛告比丘。 一法摄一切法。 所谓心是。 论偈云。 一切世间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心是惑本。 其义如是。 辅行记云。 若示不思议境体。 观心即足。 以心遍。 故摄余法。 又非但心摄一切。 亦乃一切摄心。 故四念处观云。 非但唯识。 亦乃唯色唯声等。 今从广之狭。 正示境体。 阴界入三并可为境。 以宽缦难示故。 从指的。 略二界入。 就阴。 如去丈就尺。 略四阴从识阴。 如去尺就寸。 以由界入。 所摄宽多。 阴唯有为。 有为之中。 义兼心色故。 置色存心。 心名复含心及心所。 今且观心王。 置于心所。 则一念心。 十界三科如丈。 一界五阴如尺。 唯在识心如寸。 若达心具一切法已。 方能度入一切色心。 如一一尺。 无非是寸。 及一一丈。 无非是尺。 是故丈尺。 全体是寸。 故知若真谛。 若俗谛。 若有为。 若无为。 一刹一尘。 无非心矣。 今宗镜撮其枢要。 盖为斯焉。 今但观识阴。 识阴者。 心是也。 既从心生。 非空非有。 不生不灭。 无住无依。 于生死业果之门。 不可思议。 以因缘和合。 相。 似相续。 如有主宰。 诸趣往来。 至理穷之。 毕竟无体。 如磁石吸铁。 明镜现像。 此皆法尔。 岂有情乎。 般若假名论云。 诸蕴循环。 受诸异趣。 名为取者。 是中无人。 能取诸趣。 舍于现蕴而受后蕴。 如去故衣而着新衣。 然依俗谛。 譬如因质而现于像。 质不至像。 而有像现。 由前蕴故。 后蕴续生。 前不至后。 而后相续。 是故菩萨。 无取者想。 大涅槃经云。 如蜡印印泥。 印与泥合。 印灭文成。 文非泥出。 不余处来。 以印因缘。 而成是文。 经合喻云。 现在阴灭。 中阴阴生。 是现在阴。 终不变为中阴五阴。 亦非自生。 不从余来。 因现阴故。 生中阴阴。 譬合云。 如印印泥。 印灭文成。 名虽无差。 而时节各异。 是故我说。 中阴五阴。 非肉眼见。 天眼所见。 释曰。 现阴如印。 中阴生处义之如泥。 现在阴灭。 名为印坏。 中阴阴起。 名为文成。 于此复以中阴为印。 业逼受胎。 名为印泥。 中阴阴灭。 名为印坏。 未来阴起。 名为文成。 业种未断。 文复为印。 印复为文。 文印相成。 不可穷已。 生死不断。 法喻可知。 又如灯焰。 前焰引后焰。 后焰续前焰。 相续不断。 似常似一。 凡夫不达。 或执生死为常。 不知前焰无体。 因后焰续起。 后焰无体。 仗前焰引生。 焰焰皆虚。 自性寂灭。 此一念心。 亦复如是。 新新生灭。 续续轮回。 乃至一念不住。 犹如灯焰。 不细观察。 执此生灭。 为一为常。 又不了前焰才灭。 后焰续生。 念念相续。 未曾间灭。 或执生死为断。 若深达因缘之理。 自然不落断常。 何者。 以因缘无性。 不可得。 故非常。 以无性因缘能相续。 故非断。 又此五阴。 只是一法。 若执成断常。 是凡夫见。 若破析成空。 是藏教人。 若了阴无性。 体此成空。 是通教人。 若悟此五阴不空。 具足佛法。 修智断惑次第生起。 是别教菩萨。 若了此即真。 更无别法。 念念圆满具十法界。 即圆教菩萨。 如薄运者。 覩金成蛇。 厚福人。 捉石为宝。 法无高下。 人自昇沉耳。 但不造贫富业。 终无胜劣报。 如大智度论偈云。 先世业自作。 转为种种形。 虚空不受害。 无业亦如是。 问。 生死相续。 由诸习气。 有几习气。 能成轮转。 答。 古释。 习气自体。 总有三义。 习气者。 与种子名异体同。 习气。 即约熏习时而论。 种子。 即对现行立号。 都有三义。 一种子名习气。 气者气分。 习谓熏习。 由彼现行熏习。 得此气分故。 二现行亦名习气。 谓都由种子能生现行。 是种子家之气分。 三习气名习气。 如裹香纸。 而有气分。 唯识论云。 而熏本识起自功能。 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功能者。 是习气义。 体。 即种子。 略有三种习气。 一名言习气。 二我执习气。 三有支习气。 一名言习气。 谓有为法各别亲种。 名言有二。 一表义名言。 即能诠义音声差别。 二显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 所熏成种。 作有为法。 各别因缘。 二我执习气。 谓虚妄执我我所种。 我执有二一。 俱生我执。 即修所断我我所执。 二分别我执。 即见所断我我所执。 随二我执。 所熏成种。 今有情等。 自他差别。 三有支习气。 谓招三界异熟业种。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 即是能招可爱果业。 二诸不善。 即是能招非爱果业。 随二有支。 所熏成种。 令异熟果。 善恶趣别。 应知我执有支习气。 于差别果。 是增上缘。 前云生死因业习气者。 应知即是有支习气。 二取习气。 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 取我我所。 及取名言。 而熏成故。 皆说名取。 释云。 表义名言者。 唯第六识。 能缘其名。 能发其名。 余皆不缘。 亦不能发。 即唯诠义音声之差别。 简非诠表声。 彼非名言故。 名唯无记。 然名是声上屈曲差别。 唯无记性。 不能熏成色心等种。 然因名故。 心随其名。 变似五蕴三性法等。 而熏成等种。 因名起种。 号名言种。 一切熏种。 皆由心心所。 心心所种。 有因外缘。 有不依外者。 不依外者。 名显境名言。 若依外者。 名表义名言。 分二别。 然名自体。 不能熏种。 显境名言者。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 非相分心。 不能显境故。 是以分段生死。 从正使有。 即是凡夫。 若变易生死。 从习气生。 即是二乘。 虽断正使。 不断习气。 于中有二。 一烦恼习气。 二业习气。 一烦恼习气者。 如难陀有欲习。 往昔数生。 身为国王。 习近五欲故。 舍利弗有嗔习。 往昔数生。 曾受蝎身。 毕陵伽婆蹉有慢习。 往昔数生。 身是大婆罗门。 博学多才。 我慢轻物。 乃至槃特比丘。 有痴余习等。 二业习气者。 如牛呞比丘。 往昔是牛身。 林间奔走。 触着遗弃故破袈裟。 以是因缘。 虽获道果。 以业习故。 使之然也。 又如迦叶闻琴起舞。 阿难常好歌吟。 俱以往昔曾为乐人。 以业习之余故。 若烦恼余习。 是变易缘。 有业余习。 是变易因。 感变易生死。 即是果报。 此二乘人。 未得如来一心三点涅槃。 于无学位。 虽见修惑尽。 所有无知。 皆是无明之余习。 亦名无明住地。 亦名所知之障。 亦名尘沙无知。 又菩萨约化门有十种习气。 华严经离世间品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有十种习气。 何等为十。 所谓菩提心习气。 善根习气。 教化众生习气。 见佛习气。 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 行习气。 愿习气。 波罗蜜习气。 思惟平等法习气。 种种境界差别习气。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 得如来大智习气。 非习气智。 故知染净二业。 昇沉两门。 皆从熏习而生。 不是无因而得。 应须勤修白业。 净法时熏。 念念功夫。 自成妙果。 所以一一众生八识藏中。 各具十法界种子。 本自具足。 非从新生。 虽常内熏。 须假外缘熏发。 若闻十恶。 熏发三涂种子。 若闻戒善。 熏发人天种子。 若闻谛缘。 熏发二乘种子。 若闻六度。 熏发菩萨种子。 若闻一乘。 熏发诸佛种子。 各随习熟浓厚处先发。 如今多习三涂种子。 人天尚少。 岂况佛乘。 然地狱界现行时。 佛种子亦不没。 只是转更赊远。 如今既在人天。 直须努力。 常亲知识。 乐听一乘。 内外资熏。 一生取办。 故佛诫罗睺罗颂云。 十方无量诸众生。 念念已证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尔。 何得自轻而退屈。 问。 生死涅槃。 苦乐报应。 以何为因。 答。 如来藏为因。 问。 如来藏是无漏常住。 非刹那生灭之法。 云何与生灭为因。 答。 一切异生。 因觉故迷。 迷无自体。 楞伽经云。 佛言。 大慧。 七识不流转。 不受苦乐。 非涅槃因。 大慧。 如来藏者。 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 古释云。 七识念念生灭。 不能往来六道。 故名不流转。 以念念灭故。 不知苦乐。 不与涅槃为因。 又七识从缘。 本无自性。 尚不能为生死苦乐之本。 岂复与涅槃作因。 明如来藏。 常令诸识知苦乐。 七识若无如来藏。 自体念念灭。 不知苦乐。 依如来藏。 故知苦乐。 名如来藏受苦乐。 如来藏体。 不受苦乐也。 言与因俱者。 如来藏与七识。 生死苦乐因俱。 念念生灭也。 又云。 七识念念生灭无常。 当起即谢。 如何流转。 自体无成。 故不受苦乐。 既非染依。 亦非无漏涅槃依矣。 其如来藏。 真常普遍。 而在六道。 迷此能令随缘成事。 受苦乐果。 与七识俱。 名与因俱。 不守自性而成故。 七识依此而得生灭。 云若生若灭。 此明如来藏即是真如随缘。 故受苦乐等。 又释云。 以本害末令末空故。 无可流转。 唯如来藏受苦乐者。 末害本故。 不守自性。 清净之体。 随缘成有。 若相顺。 则如水乳之和。 常恒共器。 若相背。 则如父母之雠。 不与同天。 又存上有不存之义。 泯上有不泯之义。 若唯泯无不泯。 则色空俱亡。 无可。 相即。 以不泯故。 虽相即而色空。 历然。 若唯存无。 不存。 则色空各有定性。 不得。 相即。 由有不存故。 虽历然而得相即。 如起信真如生灭二门无碍。 唯是一心者。 结归起信。 依一心法立二种门。 故须具足二义。 方名具分唯识。 问。 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 一持种依。 谓第八识。 二迷悟依。 谓即真如。 何以说言。 然依生灭八识。 唯有心境依持。 答。 彼虽说迷悟依。 非即心境持种。 以真如不变。 不随于心变万境故。 但是所迷耳。 后还净时。 非是摄相即真如故。 但是所悟耳。 今乃心境依持。 即是真妄。 非有二体。 故说一心。 约义不同。 分成两义。 说二门别。 故论云。 然此二门。 皆。 各总摄一切法。 以此二门不相离故。 所以楞严经云。 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 如今世人。 只信有生灭。 不信有如来藏。 不知生死有名无体。 如来藏有名有体。 只可从实。 不可凭虚。 凭虚则妄执所宜。 从实则佛。 所印可。 问。 夫论心含教法。 如何是一心四谛法门。 答。 四谛法门。 横该竪彻。 法无不备。 教无不穷。 今约台教。 一心具无作四谛者。 一念心中具十界苦。 名为苦谛。 具十界惑。 名为集谛。 苦即涅槃。 名为灭谛。 惑即菩提。 名为道谛。 此唯论一心四谛。 又四教四种四谛。 藏教生灭四谛。 通教无生四谛。 别教无量四谛。 圆教无作四谛。 今但论圆教无作四谛。 止观云。 法性与一切法。 无二无别。 凡法尚是。 况二乘乎。 离凡法更求实相。 如避此空。 彼处求空。 即凡法是实法。 不须舍凡向圣。 经言。 生死即涅槃。 一色一香。 皆是中道。 即无作四谛。 又玄义云。 以迷理故。 菩提是烦恼。 名集谛。 涅槃是生死。 名苦谛。 以能解故。 烦恼即菩提。 名道谛。 生死即涅槃。 名灭谛。 即事而中。 无思无念。 无谁造作。 故名无作。 亦名一实谛。 一实谛者。 无虚妄。 无颠倒。 常乐我净等。 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 法华经偈云。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又云。 唯此一事实。 即是无作一实谛也。 以真如之性。 是自心之实。 名一实谛。 念念圆成。 更何所作。 名无作四谛。 所以八千声闻。 于法华会上见如来性。 如秋收冬藏。 更无所作。 以达本故。 法尔如斯。 若未见性人。 不可安然。 拱手傚无作无修。 直须水到渠成。 自然任运。 故又但了一心。 自然无作。 非是强为。 故云阴入皆如。 无苦可舍。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无集可断。 边邪皆中正。 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 无灭可证。 无苦无集。 故无世间。 无道无灭。 故无出世间。 纯一实相。 实相外更无别法。 又文殊道行经云。 佛告文殊师利。 若见一切诸法无起。 即解苦谛。 若见一切诸法无住。 即能断集。 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 即能证灭。 文殊师利。 若见一切诸无自体。 即是修道。 宗镜录卷第七十六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