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七十七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七十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一念无明心。 鼓动真如海。 成十二缘起。 作生死根由。 若了之。 为佛智海之波澜。 昧之。 作生死河之漩洑。 云何成佛智。 云何成生死。 答。 天真之佛智本有。 妄缘之生死体空。 虽有二名。 但是一义。 只谓不了第一义谛。 号曰无明。 因不了之所盲。 成惑业之众苦。 了无明之实性。 成涅槃之妙心。 若迷为惑业。 则成三道。 一无明爱取。 是烦恼道。 二行有。 是业道。 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是苦道。 若悟。 为三因佛性。 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是正因佛性。 二无明爱取三支。 是了因佛性。 三行有二支。 是缘因佛性。 如是等义。 差别不同。 唯是一心。 迷成多种。 虽成多种。 不离一心。 华严经云。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复作是念。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 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何以故。 随事贪欲。 与心共生。 心是识。 事是行。 于行迷惑是无明。 与无明及心共生。 是名色。 名色增长是六处。 六处三分合为触。 触共生是受。 受无厌足是爱。 爱摄不舍是取。 彼诸有支生是有。 有所起名生。 生熟为老。 老坏为死。 大集经云。 十二因缘。 一人一念。 悉皆具足。 但随一境。 一念起处。 无不具足。 且如眼见色。 不了名无明。 生爱恶名行。 是中心意名识。 色共识行即名色。 六处生贪名六入。 色与眼作对名触。 领纳名受。 于色缠绵名爱。 想色相名取。 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 心灭名死。 乃至意思法。 亦复如是。 一日一夜。 凡起几念。 念念织几十二因缘。 成六趣无穷之生死。 是以生死无体。 全是如来藏。 第一义心。 迷悟昇沉了不可得。 辅行记云。 十二因缘。 华严大集等经。 皆云。 一念心具。 凡诸大乘云一念者。 意皆如是。 若不尔者。 云何遍收一切诸法。 止观亦云。 缘生正一念心。 十二门论问云。 为在一心。 为在异心。 论问意者。 为在一人多人一念心耶。 如是一念异念。 并得。 多人一人。 于今一念。 悉皆具足。 多人一人所起之心。 不出百界。 百界为多。 一念为一。 一多相即。 非一非多。 大品明。 一切诸法。 皆趣因缘。 百界因缘。 不出一念。 是故名为是趣不过。 故得名为一念具足。 远法师云。 无明缘行者。 有四无明。 一迷理无明。 义通始终。 二发业无明。 在于行前。 三覆业无明。 此在行后识前。 四受生无明。 与识同时。 或在识后。 望过去种子心识。 在于识后。 望结生识。 与识同时。 又内外诸法。 皆具因缘。 如稻秆经云。 尔时弥勒语舍利弗言。 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 即是见法。 见法即是见佛。 乃至有因有缘。 是名因缘法。 此是佛略说因缘相。 以此因。 能生是果。 如来出世。 因缘生法。 如来不出世。 亦因缘生法。 性相常住。 无诸烦恼。 究竟如实。 非不如实。 是真实法。 离颠倒法。 复次十二因缘法。 从二种生。 云何为二。 一者因。 二者果。 因缘生法。 复有二种。 有内因缘。 有外因缘。 外因缘法。 从何而生。 如似种子。 能生于芽。 从芽生叶。 从叶生节。 从节生茎。 从茎生穗。 从穗生华。 从华生实。 无种子故无芽。 乃至无有华实。 有种子故芽生。 乃至有华故果生。 而种子不作念。 我能生芽。 芽亦不作念。 我从种子生。 乃至华亦不作念。 我能生实。 实亦不作念。 我从华生。 而实种子能生于芽。 如是名为外因生法。 云何名外缘生法。 所谓地水火风空时。 地种坚持。 水种湿润。 火种成熟。 风种发起。 空种不作障碍。 又假于时。 节气和变。 如是六缘。 具足便生。 若六缘不具。 物则不生。 地水火风空时。 六缘调和不增减故。 物则得生。 地亦不言我能持。 水亦不言我能润。 火亦不言我能熟。 风亦不言我能发起。 空亦不言我能不作障碍。 时亦不言我能令生。 种亦不言我从六缘而得生芽。 芽亦不言我从尔数缘生。 虽不作念从尔数缘生。 而实从众缘和合得生。 芽亦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亦不从自他合生。 亦不从自在天生。 亦不从时方生。 亦不从本性生。 亦不从无因生。 是名生法次第。 如是外缘生法。 以五事故。 当知不断亦非常。 亦不从此至彼。 如芽种少。 果则众多。 相似相续。 不生异物。 云何不断。 从种芽根茎。 次第相续。 故不断。 云何非常。 芽茎华果各自别。 故非常。 亦不种灭而后芽生。 亦非不灭而芽便生。 而因缘法。 芽起种谢。 次第生。 故非常。 种芽各各相异。 故不此至彼。 种少果多故。 当知不一是。 名种少果多。 如种不生异果故。 名相似相续。 以此五种外缘。 诸法得生。 内因缘法。 从二种生。 云何为因。 从无明乃至老死。 无明灭则行灭。 乃至生灭故。 则老死灭。 因无明故。 有行。 乃至因有生故。 则有老死。 无明不言我能生行。 行亦不言我从无明生。 乃至老死。 亦不言我从无明生。 而实有无明则有行。 有生则有老死。 是名内因次第生法。 云何名内缘生法。 所谓六界。 地界。 水界。 火界。 风界。 空界。 识界。 何谓为地。 能坚持者名为地界。 何谓为水。 能润渍者名为水界。 何谓为火。 能成熟者名为火界。 何谓为风。 能出入息者名为风界。 何谓为空。 能无障碍者名为空界。 何谓为识。 四阴五识。 亦言为名。 亦名为识。 如是众法和合名为身。 有漏心名为识。 如是四阴为五情。 根名为色。 如是等六缘名为身。 若六缘具足无损减者。 则便成身。 是缘若减。 身则不成。 地亦不念我能坚持。 水亦不念我能湿润。 火亦不念我能成熟。 风亦不念我能出入息。 空亦不念我能无障碍。 识亦不念我能生长。 身亦不念我从尔数缘生。 若无此六缘。 身亦不生。 地亦无我无人。 无众生。 无寿命。 非男非女。 亦非非男非非女。 非此非彼。 水火风乃至识等。 亦皆无我。 无众生。 无寿命。 乃至亦非此非彼。 云何名无明。 无明者。 于六界中。 生一想。 聚想。 常想。 不动想。 不坏想。 内生乐想。 众生想。 寿命想。 人想。 我想。 我所想。 生如是种种众多想。 是名无明。 如是五情中。 生贪欲瞋恚想。 行亦如是。 随着一切假名法。 名为识。 四阴为名。 色阴为色。 是名色。 名色增长生六入。 六入增长生触。 触增长生受。 受增长生爱。 爱增长生取。 取增长生有。 有增长故。 能生后阴为生。 生增长变。 名为老。 受阴败坏故。 名为死。 能生嫉热。 故名忧悲苦恼。 五情违害。 名为身苦。 意不和适。 名为心苦。 乃至如月丽天。 去地四万二千由旬。 水流在下。 月耀于上。 玄像虽一影现众水。 月体不降。 水质不昇。 如是舍利弗。 众生不从此世至于后世。 不从后世复至于此。 然有业果因缘报应。 不可损减。 是以如月不动。 影现众流。 类识不行。 身分六趣。 虽无作者。 业果宛然。 但逐缘生。 不乖法尔。 又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云。 尔时有德婆罗门女白佛言。 世尊。 所言无明。 为内有耶。 为外有耶。 佛言。 不也。 有德女言。 世尊。 若于内外无有无明。 云何得有无明缘行。 复次世尊。 有他世法而来至于今世以不。 佛言。 不也。 有德女复白佛言。 世尊。 无明行相。 是实有耶。 佛言。 不也。 无明自性。 从于虚妄分别而生。 非真实生。 从颠倒生。 非如理生。 有德女复白佛言。 世尊。 若如是者。 则无无明。 云何得有诸行生起。 于生死中受诸苦报。 世尊。 如树无根。 则无枝叶华果等物。 如是无明无自性故。 行等生起。 定不可得。 佛言。 有德女。 一切诸法。 皆毕竟空。 凡愚迷倒。 不闻空义。 设得闻之。 无智不了。 由此具造种种诸业。 既有众业。 诸有则生。 于诸有中。 备受众苦。 第一义谛。 无有诸业。 亦无诸有而从业生。 及以种种众苦恼事。 有德女。 如来应正等觉。 随顺世间。 广为众生。 演说诸法。 欲令悟解第一义故。 有德女。 第一义者。 亦随世间而立名字。 何以故。 实义之中。 能觉所觉。 一切皆悉不可得故。 有德女。 譬如诸佛。 化作于人。 此所化人。 复更化作种种诸物。 其所化人。 虚诳不实。 所化之物。 亦无实事。 此亦如是。 所造诸业。 虚诳不实。 从业有生。 亦无实事。 是以但了唯心之旨。 自然万法常虚。 随有见闻。 悉顺无生之道。 凡关动作。 皆归无得之门。 问。 此十二有支。 云何名缘生。 复何名缘起。 答。 无有主宰。 作者受者。 无自作用。 不得自在。 从因而生。 託众缘转。 本无而有。 有已散灭。 唯法所显。 能润所润。 堕相续法。 名为缘生。 论云。 由烦恼系缚。 往诸趣中。 数数生死。 故名缘起。 又因名缘起。 果名缘生。 问。 一念无明心。 起十二有支。 为自生。 他生。 共生。 无因生。 答。 缘起甚深。 非四句。 能测。 了则一心冥寂。 迷则六道轮回。 非妄非真。 不常不断。 若云是妄。 妄不可得。 若云是真。 复能流转。 若云是断。 相续恒生。 若云是常。 念念起灭。 所以从心生故。 生无能生。 无有定性。 佛性论云。 复次一切诸法。 无有自性。 何以故。 依因缘生故。 譬如火。 依他而生。 离樵即不可见。 亦如萤火。 若火有自性。 则应离樵。 空中自然。 杂集论云。 诸缘起法。 虽刹那则成灭。 而住可得。 虽无作用缘。 而有功能缘可得。 虽离有情。 而有情可得。 虽无作者。 而诸业果不坏可得。 是故甚深。 业果不坏者。 虽内无作者。 而有作业受果异熟。 又诸缘起法有差别。 谓待众缘生。 故非自作。 虽有众缘。 无种子不生。 故非他。 作。 彼俱无作用。 故非共作。 种子及众缘。 皆有功能。 故非无因作。 如上所说。 是约世俗缘起之门。 若如实说。 尚不见一法是缘非缘。 何况十二。 湛然尊者云。 不见色相。 是行支灭。 不见色缘是无明灭。 不见色体。 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灭。 不见色生。 是爱取有生灭。 不见色灭。 是老死灭。 不见一相。 是不见十二因缘空。 不见见者。 是不见因缘假。 真俗双亡。 二谛俱泯。 亦不见中。 如是通达。 了知因缘。 若为此例。 见万法亦复如然。 问。 万境无明。 与一心法性。 为是一。 为是二。 若是一。 不合分染净二名。 若是二。 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 答。 体一是真。 名。 二是假法。 因情立。 真。 以智明。 情。 智自分。 真。 原不动。 不可定同。 不坏世谛故。 不可定异。 不失真谛故。 涅槃经云。 明与无明。 愚人为二。 智者了达。 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 古德约十法界释云。 愚人者。 九界之愚也。 愚人取相。 见一切法。 法性随其取相心。 悉无明也。 如寒谷千年坚氷。 未曾作水也。 智者。 佛界之智也。 圆观行人开佛眼者。 见同古佛也。 圆眼所见。 无明本元是清净法性。 如太阳常照海水。 未曾作氷也。 氷水性一随缘成二。 一不守性。 恒自随缘。 虽复随缘。 不坏自性。 况法性无明。 亦何定一。 亦何定异。 则不随事而失体。 非共非分。 不守性而任缘。 亦同亦别。 问。 三界初因。 四生元始。 莫穷本末。 罔辩根由。 庄老指之为自然。 周孔詺之为浑沌。 最初起处。 如何指南。 答。 欲知有情身土。 真实端由。 无先我心。 更无余法。 谓心法刹那。 自类相续。 无始时界。 展转流来。 不断不常。 凭缘凭对。 非气非禀。 唯识唯心。 肇论钞云。 老子云。 无名天地始。 有名万物母。 若佛教意。 则以如来藏性转变为识藏。 从识藏变出。 根身器世间一切种子。 推其化本。 即以如来藏性为物始也。 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 生始不能动于性。 即法性也。 南齐沉约均圣论云。 然则有此天地以来。 犹一念也。 融大师问云。 三界四生。 以何为道本。 以何为法用。 答。 虚空为道本。 森罗为法用。 问。 于中谁为造作者。 答。 此中实无造作者。 法界性自然生。 金刚三昧经云。 善不善法。 从心化生。 可谓总持之门。 万法之都矣。 光未发处。 尚无其名。 念欲生时。 似分其影。 初因强觉。 渐起了知。 见相才分。 心境顿现。 首楞严经云。 皆是觉。 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 释曰。 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 不觉念起。 念起即是动相。 动相即是第一业识。 未分能所。 乃觉明之咎也。 从此变作能缘。 流成了相。 即明了知性。 为第二见分转识。 后因见分而生相分。 即因了发相。 为第三相分。 现识。 能所才分。 尽成虚妄。 何者。 见分生于瞖眼。 相分现于幻形。 于是密对根尘。 坚生情执。 从此隔开真性。 分出湛圆。 于内执受知觉。 作有识之身。 于外离执想澄。 成无情之土。 遂使镜中之形影。 灭而又生。 梦里之山河。 终而复始。 但以本源性海。 不从能所而生。 湛尔圆明。 照而常寂。 只为众生违性不了。 背本圆明。 执有所明。 成于妄见。 因明立所观之境。 因所起能观之心。 能所相生。 心境对待。 随缘失性。 莫反初原。 不觉不知。 以历尘劫。 所以经云。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 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 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 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 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 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 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 湿为巨海。 乾为洲潬。 以是义故。 大海之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 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 击则成炎。 融则成水。 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 遇烧成土。 因绞成水。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 古释云。 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者。 由初妄觉影明不了。 遂成空昧。 如障明生闇。 二相相形。 觉明即是动相。 空昧即是静相。 一明一昧。 一动一静。 刹那相生。 如风激浪。 相待不息。 于内初起。 即名为摇。 于外即成风轮世界。 空昧。 即是虚空。 既无形相。 不名世界。 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者。 地相也。 因空异明。 相待成摇。 摇能坚明以成于碍。 如胎遇风。 即成坚碍。 亦是执明生碍义。 于内即是觉明坚执。 于外即成金宝。 故云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知宝性。 因觉明有。 是故众宝。 皆有光明。 小乘但知业感。 而不知是何因种。 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者。 坚执觉性。 即成于宝。 摇动所明。 即出于风。 动静不息。 即是风金相摩。 于外即成火光。 能成熟万物。 故言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 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者。 宝明之体。 性有光润。 为火热蒸。 水便流出。 又觉明生爱。 爱即是润。 于内即是爱明。 于外即成宝润。 火性上蒸。 融爱成水。 一切业种。 非爱不生。 一切世间。 非水不摄。 故四大性。 互相因藉。 体不相离。 同一妄心所变起故。 知虚空华。 不离心故。 又妄性不恒。 前后变异。 所感外相。 优劣不同。 爱心多者。 即成巨海。 执心多者。 即成洲潬。 风性生慢。 火性生瞋。 于色起爱潬中流水。 违爱生瞋。 海中火起。 慢增爱劣。 结为高山。 爱增慢轻。 抽为草木。 瞋爱慢三互相滋蔓。 异类成形。 草木山川。 千差万品。 先从妄想。 结成四大。 从四大性。 爱慢滋生。 离有情心。 更无别体。 故云交妄发生。 递相为种。 又云。 富楼那而白佛言。 世尊。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 阴处界等。 皆如来藏。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终而复始。 又疑云。 若此妙觉。 本妙觉明。 与如来心。 不增不减。 无状。 忽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 有为习漏。 何当复生。 佛言。 富楼那。 如汝所言。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 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 唯然。 世尊。 我甞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 汝称觉明。 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 若此不明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 佛言。 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 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 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 真有为法。 释曰。 此二觉义。 幽旨难明。 若欲指陈。 须分皂白。 大约经论。 有二种觉。 一性觉。 二本觉。 又有二种般若。 一本觉般若。 二始觉般若。 又有二种心。 一自性清净心。 二离垢清净心。 又有二种真如。 一在缠真如。 二出缠真如。 此四种。 名随义异。 体即常同。 今一切众生。 只具性觉。 清净本觉。 自性清净心。 在缠真如等。 于清净本然中。 妄忽生于山河大地。 以在缠未离障故。 未得出缠真如等。 若十方诸佛。 二觉俱圆。 已具出缠真如等。 无有妄想尘劳。 永合清净本然。 则不更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等。 如金出矿。 终不染于尘泥。 以木成灰。 岂有再生枝叶。 将此二觉。 已豁疑情。 性觉妙明者。 是自性清净心。 即如来藏性。 在缠真如等。 本性清净。 不为烦恼所染。 名性觉。 经云。 佛告阿难。 及诸大众。 汝等当知。 有漏世界。 十二类生。 本觉妙明。 觉圆心体。 与十方佛。 无二无别。 由汝妄想。 迷理为咎。 痴爱发生。 生发遍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 非无漏者。 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 此十方虚空。 皆悉消殒。 云何空中所有国土。 而不振裂。 以此文证。 即知凡圣。 本同。 此妙明之觉。 本觉明妙者。 出缠真如等。 从无分别智。 觉尽无始妄念。 名究竟觉。 始觉即本觉。 悟本之觉。 得本觉名。 论云。 于真如门。 名为性觉。 于生灭门。 名为本觉。 由迷此性觉。 而有妄念。 妄念若尽。 而立本觉。 以性觉不从能所而生。 非假修证而起。 本自妙而常明。 故云性觉妙明。 以始觉般若。 明性觉之妙。 故云本觉明妙。 又真如之性。 性自了故。 则性觉妙明。 始觉之智。 了本性故。 则本觉明妙。 又摩诃衍论。 有四种觉。 一清净本觉。 二染净本觉。 三清净始觉。 四染净始觉。 若论本始明昧之事。 皆依染净之觉得名。 若清净觉原。 愚智俱绝。 非迷悟之所得。 岂文义之能诠。 经中佛常说。 真如为迷悟依。 故如万像依虚空。 虚空无所依。 所以满慈领言。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此二觉义。 亦同起信论所立一心。 分真如生灭二门。 以本性清净是性觉义。 但以性中说觉。 如木中火性。 未具因缘。 有而无用。 非是悟已而更起迷。 悟时始立本觉之号。 悟本觉已。 更不复迷。 诸佛重为凡夫。 无有是处。 佛问。 汝称觉明。 为复觉性自明。 名为觉明。 为复觉体不明。 能觉于明。 富楼那意。 必有所明当情。 为其所觉。 若无所觉之明。 则无觉明之号。 但可称觉。 而无所明。 故云则无所明。 佛意。 性觉体性自明。 不因能觉所明。 方称觉明。 起信论云。 真如自体。 有大智慧光明义。 遍照法界义等。 只缘迷一法界。 强分能所。 故成于妄。 若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 此乃因他而立。 非自性觉。 故云有所非觉。 如缘尘分别而有妄心。 离尘则无有体。 不可将断灭之心。 以为本来真觉故。 若以无体之法为究竟者。 故经云。 法身则同龟毛兔角。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又释。 若以不明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者。 故知觉体本无明相。 佛证真际。 实不见明。 若见于明。 即是所明。 既立所明。 便有能觉。 但除能所之明。 方称妙明。 此妙之明。 是不明之明。 不同所明。 因明起照。 故般若无知论云。 难曰。 圣智之无。 惑智之无。 俱无生灭。 何以异之耶。 答曰。 圣智之无者。 无知。 惑智之无者。 知无。 其无虽同。 所以无者异也。 何者。 夫圣心虚静。 无知可无。 可曰无知。 非谓知无。 惑智有知。 故有知可无。 可谓知无。 非曰。 无知也。 故云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 无知者。 无能所之知。 无不知者。 真如自性。 有遍照法界义。 又圣人唯有无心之心。 无见之见。 非同凡夫有心有见。 皆是分别能所相生。 故涅槃经云。 不可见。 了了见。 华严经颂云。 无见即是见。 能见一切法。 于法若有见。 此则无所见。 又云。 菩萨悉见诸法。 而无所见。 普知一切。 而无所知。 则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矣。 但不落有无之知。 能所之见。 非是都无知见矣。 诸佛皆具五眼三智。 四辩六通。 三谛理圆。 一心具足。 若不见空与不空。 非空非不空。 方与实相相应耳。 故楞伽经云。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者。 若于诸相。 常与实相相应。 自然远离诸过。 会第一义。 清净真心。 朗然明彻。 而无念着。 即事即如。 唯心直进。 即诸佛所知。 唯实相矣。 离此立见。 皆成诸过。 无所非明者。 若能觉之体。 要因所明者。 若无所觉之明。 则能觉之体。 便非是明。 故云无所非明。 故知觉之与明。 互相假立。 本无自体。 岂成自性圆明之觉。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 显妄觉体。 无湛明之用。 若言但觉于明。 何须觉体自明者。 则自性非明。 便无觉湛之用。 故云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者。 释妄觉託真之相也。 何以得知。 妄觉初起有觉明。 只缘性觉必有真明。 所以妄觉託此性明。 而起影明之觉。 执影像之明。 起攀缘之觉。 迷真认影。 见相二分。 自此而生觉明之号。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者。 夫一真之觉。 体性虽明。 不分能所。 故觉非所明。 由影明起觉。 能所斯分。 故云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者。 此则元因觉明。 起照生所。 所立。 照性遂亡。 则是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乃是但随能缘之相。 覆真唯识性。 一向能所相生。 如风动水。 波浪相续。 澄湛之性。 隐而不现。 从此迷妄。 生虚空之性。 复因虚空。 成立世界之形。 于真空一心。 毕竟无同异中。 炽然建立。 成诸法究竟之异。 皆因情想扰乱。 劳发世间之尘。 迷妄昏沉引起虚空之界。 分世界差别为异。 立虚空清净为同。 于分别识中。 又立无同无异。 皆是有为之法。 尽成生灭之缘。 未洞本原。 终为戏论。 宗镜录卷第七十七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