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八十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八十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入此宗门。 云何了一切法如化。 答。 以万法无体。 名相本空。 无而忽有。 名之曰化。 如华严经十忍品云。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知一切世间。 皆悉如化。 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 觉想所起故。 一切世间诸行化。 分别所起故。 一切苦乐颠倒化。 妄取所起故。 一切世间不实法化。 言说所现故。 一切烦恼分别化。 想念所起故。 复有清净调伏化。 无分别所现故。 于三世不转化。 无生平等故。 菩萨愿力化。 广大修行故。 如来大悲化。 方便示现故。 转法轮方便化。 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 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 现证知。 广大知。 无边知。 如事知。 自在知。 真实知。 非虚妄见所能倾动。 随世所行。 亦不失坏。 譬如化不从心起。 不从心法起。 不从业起。 不受果报。 非世间生。 非世间灭。 不可随逐。 不可揽触。 非久住。 非须臾住。 非行世间。 非离世间。 不专系一方。 不普属诸方。 非有量。 非无量。 不厌不息。 非不厌息。 非凡非圣。 非染非净。 非生非死。 非智非愚。 非见非不见。 非依世间。 非入法界。 非黠慧。 非迟钝。 非取非不取。 非生死。 非涅槃。 非有非无。 有菩萨如是善巧方便。 行于世间。 修菩萨道。 了知世法。 分身化往。 不着世间。 不取自身。 于世于身。 无所分别。 不住世间。 不离世间。 不住于法。 不离于法。 以本愿故。 不弃舍一众生界。 不调伏少众生界。 不分别法。 非不分别。 知诸法性。 无来无去。 虽无所有。 而满足佛法。 了法如化。 非有非无。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如是安住如化忍时。 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 利益众生。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 故知善不善法。 从心化生。 以无作之因。 受忽有之果。 故六祖云。 思恶法。 即化为地狱。 思善法。 化为天堂。 毒害化为畜生。 慈悲化为菩萨。 乃至皆是自性变化。 大智度论问云。 若一切法皆空如化。 何以故有种种说法别异。 答曰。 如佛所化。 及余人所化。 虽不实。 而有种种形像别异。 梦中所见种种亦如是。 人见梦中好恶事。 有生喜者。 有生怖者。 如镜中像。 虽无实事。 而随本形。 像有好丑。 诸法亦如是。 虽空而各各有因缘。 如佛此中说。 于是化法中。 有声闻变化。 有辟支佛变化。 有菩萨变化。 有佛变化。 有烦恼变化。 有业变化。 又云。 如化者。 化主无定物。 但以心生。 便有所作。 皆无有实。 人身亦如是。 本无所因。 但从先世心。 生今世身。 皆无有实。 以是故诸法如化。 问。 不应言变化事空。 何以故。 变化心亦从修定得。 从此心作种种变化。 若人若法。 是化有因有果。 云何空。 答。 如佛说。 观无生从有生得脱。 依无为从有为得脱。 虽观无生法无。 而可作因缘。 无为亦尔。 变化虽空。 亦能生心因缘。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 以其无实用故言空。 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故知一切法。 皆从心生。 悉如幻化。 虽幻化不实。 亦可作善恶之因缘。 受昇沉之报应。 不可生于断见。 但了体虚。 莫生取舍。 问。 凡有相法。 皆从变化。 心无形相。 云何化现。 答。 心本是化。 理不思议。 从心现心。 如化起化。 佛地论云。 心化唯二。 一自身相应。 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 及心法影像差别。 二他身相应。 谓令他心。 亦现种种心。 及心法影像差别。 此并相分。 似见分现。 有义。 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 名化自心。 加被有情。 令愚昧者。 解深细法。 令失念者。 得正忆念。 名化他心。 然心无化。 无形质故。 如论说言。 心无形故。 不可变化。 又说化身无心心法。 此就二乘。 及诸异生定力而说。 彼定力劣。 不能化现无形质法。 诸佛菩萨不思议定。 皆能化现。 若不尔者。 云何如来现贪瞋等。 云何声闻及傍生等。 知如来心。 云何经说化无量类。 皆令有心。 云何此论说诸化意业。 云何经说有依他心。 但诸化色。 同实色用。 化根及心。 但有相现。 不同实用。 又就下类。 故作是说。 若尔。 云何不化非情。 令心相现。 非情已是心等相分。 云何复令有心相现。 若心相现。 则名有情。 非非情摄。 是故化心。 但说二种。 一自身。 二他身化等。 问。 此一心门。 理无异辙。 约机对法。 教有多门。 于一法中。 名字差别。 或名佛性。 或称如来藏。 云何成藏义。 云何名佛性。 答。 如来藏者。 是真识心。 是真心中。 具有一切恒沙佛法。 如妄心中。 具有恒沙染法。 是心与法。 同一体性。 故名如来藏。 即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能为佛因。 名有佛性。 如睡心中有觉悟性。 如黄石中有金性。 白石中有银性。 如是一切世间法中。 皆有涅槃性。 此性即是众生自实。 故名为我。 我即佛性。 隐则名为如来藏。 显则名为法身。 问。 若众生自实。 名为佛性。 觉此性故。 名为佛者。 但了一性。 即契本原。 云何教中。 或说二三四五种等佛性不同。 答。 大涅槃经云。 正因佛性。 众生心是也。 又云佛性者。 不名一法。 不名十法。 不名百法。 不名千法。 不名万法。 未得菩提时。 一切善恶无记。 皆名佛性。 故知未得菩提时。 一切诸法。 尚非名数。 岂况悟了。 更说二三。 然虽开合。 一性无差。 约本末因果。 而分多种。 佛性论云。 佛性有三种。 所谓三因。 三种佛性。 三因者。 一应得因。 二加行因。 三圆满因。 此三因。 前一因则以无为如理为体。 后二因则以有为愿行为体。 三种佛性者。 应得因中。 具有三性。 一住自性性。 二引出性。 三至得果性。 此三性复成三藏。 一所摄藏。 二隐覆藏。 三能摄藏。 一所摄为藏者。 佛说约住自性如如。 一切众生是如来藏。 言如者。 有二义。 一如如智。 二如如境。 并不倒故名如如。 言来者。 约从自性来。 来至至得。 是名如来。 故如来性。 虽因名应得。 果名至得。 其体不二。 但由清浊有异。 在因时为违二空。 故起无明。 而为烦恼所杂。 故名染浊。 虽未即显。 必当可现。 故名应得。 若至果时。 与二空合。 无复惑累。 烦恼不染。 说名清净。 果已显现。 故名至得。 所言藏者。 一切众生。 悉在如来智内。 故名为藏。 以如如智。 称如如境故。 一切众生。 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 并为如来之所摄持。 故名所藏。 众生。 为如来藏。 二隐覆为藏者。 如来自隐不现。 故名为藏。 言如来者。 有二义。 一者现如不颠倒义。 由妄想故。 名为颠倒。 不妄想故。 名之为如。 二者现常住义。 此如性。 从住自性性。 来至至得。 如体不变异故。 是常住义。 如来性住道前时。 为烦恼隐覆。 众生不见。 故名为藏。 三能摄为藏者。 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 住如来应得性时。 摄之已尽。 若至果时。 方言得性者。 此性便是无常。 何以故。 非如今得。 故知本有。 是故言常。 虽说三因佛性。 但是一性。 何以故。 正因是本有。 以众生不觉。 故为客尘所蔽。 如金在矿。 金体不现。 要假其功。 方成金用。 此正因佛性。 亦复如是。 在缠不现。 处烦恼矿中。 须先假了因智慧。 知有开发。 次藉缘因。 方便助显。 方成大用。 缘用虽分。 体恒一味。 不动众生性。 而成佛性矣。 以住自性之理。 在凡而即真。 以引出性之事。 成果而不虚。 以应得之文。 处染而何失。 以至得之道。 证圣而无疑。 又因自性有。 故能引出。 应得至果。 剋证非虚。 如大涅槃经云。 一阐提等。 定当得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 譬如有人。 家有乳酪。 有人问言。 汝有酥耶。 答言。 我有。 酪实非酥。 以巧方便。 定当得故。 故言有酥。 众生亦尔。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 我常宣说。 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 又经论通明四种佛性。 初因性。 即染净缘起。 二因因性。 即内熏发心。 三果性。 即始觉已圆。 四果果性。 即本觉已显。 又初随缘隐显。 二徵起净用。 三染尽净圆。 四还原显实。 又初自性住性。 即正因。 二是引出佛性。 即了因。 三四皆是至得果性。 即缘因。 又初二因中理智。 后二果中理智。 因果虽异。 智不殊理。 契同无二。 唯一心转。 绝相离言。 无不包融。 故名佛性。 又涅槃疏云。 涅槃正性有五。 一正性。 非因非因因。 非果非果果。 二因性。 十二因缘。 三因因性。 十二因缘所生智慧。 四果性。 三藐三菩提。 五果果性。 大般涅槃。 虽复分别。 只是一法。 又古释有三种性。 一理性。 谓真如。 二行性。 谓无漏种子。 三隐密性。 即尘劳之畴。 三性隐显虽分。 一体凡圣共有。 又约常住随缘。 而分二种佛性。 一常住义。 经云。 其药本味。 停留山中。 如常不轻菩萨。 敬四众等。 以此佛性。 溷烦恼而不污。 显菩提。 而不净。 以常住不变故。 所以菩萨。 不敢轻一小众生。 以佛性不坏故。 二随缘义。 经云。 随其流处。 成种种味。 如常惨菩萨。 愍四众等。 以真心不守自性。 举体随缘。 而作人法。 经云。 法身流转五道。 号曰众生。 以众生随缘失性。 不觉不知。 所以菩萨。 常生悲惨。 又众生佛性。 皆有二义。 一是所依佛性。 如上二义。 一是常住。 二是随缘。 二能依杂染。 一缘成似有义。 二无性即空义。 由染法有即空义故。 所依佛性。 常净不变也。 由染法有似有义故。 所依佛性。 随缘成染也。 故知以众生无性即空故。 在凡不凡。 以法身随缘故。 处圣非圣。 又以众生缘成似有故。 圣不是凡。 以法身常住不变故。 凡不是圣。 则真俗一际。 染净恒分。 凡圣两途。 生佛无异。 如是鎔融。 方明一心佛性。 古德问。 一切众生。 佛性常住。 为现为当。 答。 三世皆常。 问。 若现常者。 众生即佛耶。 答。 如胎中子。 岂不同父姓。 若问父姓宁责耆少。 又佛性非当现者。 只见此理。 不可推当。 修道乃得。 不可言现。 只见此理。 则约理无差。 修道乃得。 则随事不滥。 又涅槃经明六盲摸象。 各说异端。 虽说不谛。 亦不离象。 如各执五阴空大等六法为佛性。 虽说不着。 亦不离六法。 如头足之中。 既无有象。 不可即也。 头足之外。 亦无别象。 不可离也。 非即非离。 非内非外。 而得言象。 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 非即六法。 非离六法。 非内非外。 故名中道。 名为佛性。 若取六法为佛性者。 乃是众盲之佛性。 若离六法为佛性者。 如指虚空为佛性。 如诸婆罗门所谤。 为仙预所害。 取不即不离中道为佛性者。 如大王智臣。 所见佛性。 十地经云。 众生身中。 有金刚佛性。 犹如日轮。 佛者是觉。 人有灵知之觉。 今第一义空。 与之为性。 故名佛性。 非情无觉。 但持自体。 得称为法。 今真性与之为性。 故名法性。 故云假说能所。 而实无差。 云何无差。 同一性故。 外典亦云。 天地万物。 同禀阴阳之元气也。 问。 夫言佛性。 境智俱收。 故云菩提菩提断。 俱名为菩提。 说智及智处。 俱名为般若。 云何教中云。 在有情数中称佛性。 在无情数中称法性。 答。 在心称佛性。 在境称法性。 从缘虽别。 能所似分。 约性本同。 一体无异。 如瓶贮醍醐。 随诸器而不等。 犹水分江海。 逐流处而得名。 一味真心。 亦复如是。 凡圣境智。 一际无差。 所以法王经云。 一切众生。 一心佛性平等。 等诸法故。 只为真心不守自性。 随缘转动。 于转动处。 立其异名。 古德云。 譬如珠。 向月出水。 向日出火。 一珠未曾异。 而得水火之名。 以珠体是一。 能应二缘。 且如月为水缘时。 月中未曾无火性。 日为火缘时。 日中未曾无水性。 何以故。 二性相冥故。 但缘水火。 事有优劣。 故使二性。 冥伏不现。 各从自体。 得水火名。 非全无性。 真如一心。 亦复如是。 在有情中名佛性。 在无情中名法性。 一如未曾异。 而得法佛之名。 以真如体一能应二缘。 且如有情正为佛缘时。 有情未曾无法性。 无情正为法缘时。 无情未曾无佛性。 何以故。 二性相冥故。 但犹色心。 事有优劣故。 二性冥伏不现。 各从自体。 得法佛名。 非全无性。 清凉记云。 法性即佛性者。 故经云。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若以心性为佛性者。 无法非心性。 则不隔内外。 而体非内外。 内外属相。 性不同相。 何有内外。 然迷一性。 而变成外。 外既唯心。 何有非佛。 所变无实。 故说牆壁。 言无佛性。 以性说相。 无非性矣。 如烟因火。 烟即是火。 而烟郁火。 依性起相。 相翳于性。 而相即性。 如水成波。 波即是水。 境因心变。 境不异心。 心若有性。 境宁非有。 况心与。 境皆即真性。 真性不二心境岂乖。 若以性从相。 不妨内外。 若以外境而例于心。 令有觉知。 修行作佛。 即是邪见外道之法。 故须常照。 不即不离。 不一不异。 无所惑矣。 故知佛性。 非内非外。 随物迷悟。 强说昇沉。 又今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 就计此义。 自有浅深。 一谓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枭獍负块。 以成于子。 情变非情。 非情变情。 斯为邪见。 不异外道众生。 计生草木有命。 故不可也。 若说无情同一性故。 则稍近宗。 亦须得意。 彼本立意。 约于真如自体遍故。 真实之性无有二故。 涅槃经说。 第一义空。 为佛性故。 一切法中有安乐性。 摄境从心。 无非心故。 色性智性。 体无二故。 如是等文。 诸经具有。 今谓此释。 太即太过。 失情无情。 坏于性相。 若以涅槃第一义空。 该通心境。 涅槃可以简于瓦砾。 言无性耶。 今直显正义。 谓性与相。 非一非异。 情与非情。 亦非一异。 故应释言。 以性从缘。 则情与非情异。 一如涅槃简去牆壁瓦砾等故。 二无觉不觉者。 真性之中。 无心境故。 三无非觉悟。 以无情性。 融觉性故。 故起信论。 问云。 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 云何能现种种色相。 答曰。 即此法身。 是色体故。 能现于色。 所谓从本已来。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故。 色体无形。 说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 说名法身。 遍一切处。 今取二性。 相即互融之义说耳。 百门义海云。 谓觉尘及一切法。 从缘无性。 名为佛性。 经云。 三世佛种。 以无性为性。 一切处随了无性。 即为佛性。 不以有情故有。 不以无情故无。 今独言有情者。 遍世劝人为器。 常于一毛一毫之处。 明见一切理事。 无非如来性。 是开如来性起功德。 名为佛性。 是知六道四生。 山河大地。 情与非情。 皆同一性。 如世尊最后垂示。 应尽还原品三告之。 又经云。 尔时世尊。 如是逆顺入。 诸禅已。 普告大众。 我以甚深般若。 遍观三界一切六道。 诸山大海。 大地含生。 如是三界。 根本性离。 毕竟寂灭。 同虚空相。 无名无识。 永断诸有。 本来平等。 无高下想。 无见无闻。 无觉无知。 不可系缚。 不可解脱。 无众生。 无寿命。 不生不起。 不尽不灭。 非世间。 非非世间。 涅槃生死。 皆不可得。 二际平等。 等诸法故。 闲居静住。 无所施为。 究竟安置。 必不可得。 从无住法。 法性施为。 断一切相。 一无所有。 法相如是。 其知是者。 名出世人。 是事不知。 名生死始。 汝等大众。 应断无明。 灭生死始。 又复告大众。 我以摩诃般若。 遍观三界有情无情。 一切人法。 悉皆究竟。 无系缚者。 无解脱者。 无主无依。 不可摄持。 不出三界。 不入诸有。 本来清净。 无垢。 无烦恼。 与虚空等。 不平等。 非不平等。 尽诸动念。 思想心息。 如是法相。 名大涅槃。 真见此法。 名为解脱。 凡夫不知。 名曰无明。 作是语已。 复入超禅。 从初禅出。 乃至入灭尽定。 从灭尽定出。 乃至入初禅。 如是逆顺。 入超禅已。 复告大众。 我以佛眼。 遍观三界一切诸法。 无明本际。 性本解脱。 于十方求了不能得。 根本无故。 所因枝叶。 皆悉解脱。 无明解脱故。 乃至老死皆得解脱。 以是因缘。 我今安住。 常灭寂光。 名大涅槃。 如上真实慈父。 广大悲心。 不可思议三告之文。 或有偶斯教者。 可以折骨为笔。 剥皮为纸。 刺血为墨。 而书写之。 不可顷刻暂忘。 刹那失照。 且如第一文云。 遍观三界一切六道。 诸山大海。 大地含生。 如是三界。 根本性离。 毕竟寂灭。 第二文云。 遍观三界有情无情。 一切人法。 悉皆究竟。 第三文云。 遍观三界一切诸法。 无明本性。 性本解脱。 是以遍法界内。 尽十方中。 若有情。 若无情。 若有性。 若无性。 山河大地。 草芥人畜。 不在三界。 不出三界。 不随生死。 不住涅槃。 皆同真如一心妙性。 如是信解。 顿入一乘。 更无秘文。 能出斯旨。 离此有说。 皆是权施。 诱引提携。 咸归宗镜。 问。 既云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云何涅槃经云。 或有佛性阐提人有。 善根人无等。 答。 一切众生。 实有佛性。 经约善恶无记理果等。 互说有无。 荐福疏云。 今准经明佛性。 略有五种。 谓善不善无记。 及理果等。 今言一阐提有。 善根人无者。 此是不善佛性也。 然善根人。 有其二种。 一是离欲善根人。 离欲断一切不善故。 二是五住已上。 五住已上。 无不善性故。 此之二人。 俱无不善性也。 善根人有。 阐提人无者。 此是善佛性也。 阐提断一切善。 故云无也。 二人俱有者。 理及无记也。 二人俱无者。 俱无果性故。 涅槃经云。 如来佛性。 则有二种。 一有。 二无。 有者。 所谓三十二相。 乃至无量三昧。 是名为有。 无者。 所谓如来过未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 五阴十二因缘。 是名为无。 乃至阐提佛性亦尔。 是则上从于佛。 下至阐提。 皆有有无二性。 非全无性。 是知但约三性及果。 而论有无。 若言理性。 尚无凡圣。 岂说有无。 则约理无不具者。 所以生法师云。 夫禀质二仪。 皆是涅槃正因。 阐提含生之类。 何得独无佛性。 盖是此经度未尽耳。 故生法师。 忍死十年。 以证斯旨。 及涅槃后分到后。 果有斯文。 遂踞师子座。 因而坐蜕。 问。 如上决定说一切众生有佛性者。 众生既具。 云何不免沉沦。 答。 众生虽具正因。 而无缘了。 所以圆觉经云。 未出轮回而辩圆觉。 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若免轮回。 无有是处。 故先德颂云。 圆成沉识海。 流转若飘蓬。 是以真如本觉。 不守自性。 以无性故。 但随缘转。 如云法身流转五道。 故号众生。 应须以善巧方便。 发之。 以智照。 助之。 以良缘。 了了见时。 方逃境缚。 如起信钞云。 且夫真之与妄。 皆依一法界心所说。 盖以此心。 本来有体有用。 即用之体。 则荡然空寂。 即体之用。 则了然觉知。 以无始时来迷故。 于空寂之处。 确然根身尘境。 于觉知之处。 则纷然分别缘念。 故肇论云。 法身隐于形[穀-禾+卵]之中。 真智隐于缘虑之内。 然其形[穀-禾+卵]缘念。 元来体空。 空寂觉知。 元来不变。 不变之真。 元来随缘。 体空之妄。 元来成事。 非因造作。 法尔如斯。 众生身心。 现今若此。 即约此义。 以明染净缘之义相也。 大涅槃经云。 佛告。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若一阐提有佛性者。 云何不遮地狱之罪。 善男子。 一阐提中。 无有佛性。 善男子。 譬如有王。 闻箜篌音。 其声清妙。 心即耽着。 喜乐爱念。 情无舍离。 即吉大臣。 如是妙音。 从何处出。 大臣答言。 如是妙音。 从箜篌出。 王复语言。 持是声来。 尔时大臣。 持箜篌置于王前。 而作是言。 大王当知。 此即是声。 王语箜篌。 出声出声。 而箜篌声亦不出。 尔时大王。 即断其弦。 声亦不出。 取其皮木。 悉皆拆裂。 推求其声。 了不能得。 尔时大王。 即嗔大臣。 云。 何乃作如是妄语。 大臣白王。 夫取声者。 法不如是。 应以众缘善巧方便。 声乃出耳。 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 无有住处。 以善方便。 故得可见。 以可见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阐提辈。 不见佛性。 云何能遮三恶道罪。 善男子。 若一阐提。 信有佛性。 当知是人。 不至三恶。 是亦不名一阐提也。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 即堕三恶。 故名一阐提。 是知一切众生。 虽有正因。 不得了缘枉沉生死。 为不知故。 甘称下凡。 为不闻故。 不亲善友。 常迷智眼。 岂有了因。 恒习恶缘。 何成善本。 今为未闻者。 广搜秘藏。 发起信心。 为未知者。 直指心原。 了然无滞。 为已闻者。 智慧开发。 万善资熏。 为已知者。 一向保任理行成就。 有斯深益。 岂厌文繁。 普望后贤。 广重传授。 问。 佛性若定有无。 即成断常之见。 如何体会。 理合正因。 答。 非一非异。 能契一乘之门。 亦有亦无。 不谤三因之性。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若有说言。 一切众生。 定有佛性。 常乐我净。 不作不生。 烦恼因缘。 故不可见。 当知是人。 谤佛法僧。 若有说言。 一切众生。 都无佛性。 犹如兔角。 从方便生。 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当知是人。 谤佛法僧。 若有说言。 众生非有如虚空。 非无如兔角。 何以故。 虚空常故。 兔角无故。 是故得言。 亦有亦无。 有破兔角。 无破虚空。 如是说者。 不谤三宝。 问。 教说一心佛性之理。 有何因缘。 获何善利。 答。 佛眼谛观。 正理不谬。 若人决定信受。 则除五种过失。 生五种功德。 佛性论云。 如来为除五种过失。 生五种功德故。 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除五过失者。 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 有诸众生。 未闻佛说有佛性理。 不知自阴必当有得佛义故。 于此身。 起下劣想。 不能发菩提心。 二为离慢下品人故。 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 因此发心。 既发心已。 便谓我有佛性。 故能发心。 作轻慢意。 谓他不能。 为破此执。 故佛说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三。 为离虚妄执故。 若人有此慢心。 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 故起虚妄。 虚妄者。 是众生过失。 过失有二。 一本无。 二是客。 一本无者。 如如理中。 本无人我。 作人我执。 此执本无。 乃至故知能执。 皆成虚妄。 由于此执。 所起无明。 诸业果执。 并是虚妄。 无。 受者作者。 而于中执有是虚妄。 故言本无。 二是客者。 有为诸法。 皆念念灭。 无停住义。 则能骂所骂。 二无所有。 但初刹那为旧。 次刹那为客。 能骂所骂。 起而即谢。 是则初刹那是怨。 次则非怨。 以于客中。 作于旧执。 此执不实。 故名虚妄。 若起此执。 正智不生。 为除此执。 故说佛性。 佛性者。 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 由真如故。 无能所骂。 通达此理。 离虚空执。 四为除诽谤真实法故。 一切众生过失之事。 并是二空。 由解此空故。 所起清净智慧功德。 是名真实。 言诽谤者。 若不说佛性。 则不了空。 便执实有。 违谤真如。 净智功德。 皆不成就。 五离我执故。 若不见虚妄过失。 真实功德。 于众生中。 不起大悲。 由闻佛说佛性故。 知虚妄过失。 真实功德。 则于众生中起大悲心。 无有彼此。 故除我执。 为此五义因缘。 佛说佛性生五种功德。 一起正勤心。 二生恭敬事。 三生般若。 四生阇那。 五生大悲。 由五功德。 能翻五失。 由正勤故。 翻下劣心。 由恭敬故。 翻轻慢意。 由般若故。 翻妄想执。 由生阇那俗智。 能显实智及诸功德故。 翻谤真法。 由大悲心。 慈念平等故。 翻我执。 乃至由般若故。 不舍涅槃。 由大悲故。 不舍生死。 由般若故。 成就佛法。 由大悲故。 成就众生。 是以若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自然不谤不慢。 无失无违。 何者。 以众生妙故。 皆不可思议。 如佛在竹林中说法。 授白鸽鸟。 劫国名号八相之记。 诸大菩萨等。 皆申忏悔。 咸云。 若智未齐如来。 我等自此已后。 更不敢称量众生。 宝。 坚和尚云。 我。 见老鵶在生槃上回头转脑。 便。 全体见渠法身。 又有俗官入寺。 与盘山和尚登殿。 问云。 此雀儿还有佛性不。 师云有。 问。 既有佛性。 为甚麽向佛头上阿。 师云。 是何不向鹞子头上阿。 问。 佛性于五眼中。 何眼能见。 答。 涅槃经云。 佛眼见故。 而得明了。 以佛眼见一切美恶差别等事。 悉皆不动。 为见性故。 维摩经云。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此是心鉴无碍为眼。 非取根尘所对。 是以肉眼见麁天眼观细。 慧眼明空。 法眼辩有。 佛眼观不二相一实之理。 华严经离世间品说十眼。 所谓肉眼。 见一切色故。 天眼。 见一切众生心故。 慧眼。 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法眼。 见一切法实相故。 佛眼。 见如来十力故。 智眼。 见诸法故。 光明眼。 见佛光明故。 出生死眼。 见涅槃故。 无碍眼。 所见无障故。 一切智眼。 见普门法界故。 又慧眼所见。 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者。 见法空故。 名为慧眼。 非独慧眼能见。 五眼俱现。 如是五眼。 照如千日。 十方之中。 无处不见。 于一切处。 地平如掌。 无诸秽恶。 若有可见。 即是生盲。 何以故。 无所有故。 当知无空。 色空俱遣。 又见一切尘全是眼。 更不可见。 闻一切声全是耳。 不复更闻。 所以云。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又云。 离心之外。 更无一法。 纵见内外。 但是自心所见。 无别内外。 此无过也。 乃至若了尘时。 尘。 全是知也。 终不以知知于尘。 即有所知也。 若知于无知。 不异知也。 今尘即知。 不复更以知及不知。 知于无知。 但无能所之知。 非无知也。 此方显无知也。 经云。 显现一切法。 各各不相知。 见亦如是。 又闻者。 圆教明我。 我即闻故。 能闻所闻。 皆法界故。 故使我外更无别闻。 是以若见若闻。 若知若觉。 皆一心故。 华严经云。 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 所知不可知。 一心不思议。 问。 五眼凡圣共有。 则众生具佛眼。 如来有肉眼。 云何唯佛眼能观。 十住菩萨等。 不见佛性。 答。 以十住菩萨。 有行有住故。 所以不了了见。 若见性了了证实之时。 不见。 已外。 更有菩提可行可住。 以十住位。 缘观未尽故。 心有所在。 心有所在。 故有所不在。 是故不能觉一切法。 至佛位息缘。 真心平等。 无处不在。 无不在故。 无有一法在于心外。 亦无一心在于法外。 心与法界。 同体照明。 故觉一切。 又此心性。 是真实了知义。 遍照法界义。 以本有为所照。 以净眼智明为能照。 如涅槃经云。 见性肉眼。 即名佛眼。 大涅槃经明二种见佛性。 一相貌见。 二了了见。 相貌见者。 谓登地菩萨。 方便权智。 识变似空。 名相貌见。 了了见者。 谓地上菩萨。 根本正智。 亲证真理。 不变相缘。 名了了见。 即是亲证。 相貌见者。 比量知。 了了见者。 现量得。 问。 既云佛眼能观佛性。 如何教中又言。 我以五眼不见。 三聚众生。 狂愚无目而言见耶。 答。 若约实相体。 性遍法界。 以实相无相故。 则不可见。 若论照用。 相遍法界。 以无相之相。 亦可得见。 又五眼圆照三谛之理。 诸境分明。 虽云洞鉴。 未必是有。 虽云不见。 未必是无。 斯乃无相之相。 不观之观。 当知相中无相。 只勿相。 观中无观。 只勿观。 体万物而自虚。 同一道之清净。 岂同执实随尘。 作能所断常之见耶。 问。 夫佛眼者。 皆是圆修圆证方具。 十住菩萨。 尚未分明。 云何无明。 烦恼凡夫。 尚未得天眼。 云何得同佛眼。 答。 如来五眼。 众生悉具。 非待证圣方有。 涅槃经云。 若学大乘人。 虽是肉眼。 而名佛眼。 二乘虽具天眼。 不名佛眼。 又云。 见如来性者。 虽有烦恼。 如无烦恼。 若实明宗见性。 即肉眼而明佛眼。 以智照为眼故。 台教约五。 品初位中。 以凡夫心。 同佛所知。 用所生眼。 齐如来见。 若论明味浅深。 即落修证。 今直论见性。 即无前后。 所以鸯崛摩罗经偈云。 所谓彼眼根。 于诸如来常。 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者。 止观释云。 彼是九法界眼根也。 于如来常者。 九界自谓各各非真。 如来观之。 即佛法界。 无二无别。 无减修者。 观诸眼即佛眼。 一心三谛。 圆因具足。 无有缺减也。 了了分明见者。 照实为了了。 照权为分明。 三智一心中。 五眼具足圆照。 名为了了见佛性也。 见论圆证。 修论圆因。 又具足修者。 观于眼根。 舍二边漏。 名为檀。 眼根不为二边所伤。 名为尸。 眼根寂灭。 不为二边所动。 名为羼提。 眼根及识。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名为精进。 观眼实性。 名为上定。 以一切种智。 照眼中道。 名为智慧。 是为眼根具足无减修。 无减故。 了了分明。 见眼法界。 乃至彼意根。 于诸如来常。 具足。 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 于一一根。 即空即假即中。 三观一心。 名无减修。 证慧眼法界。 佛眼一心中得。 名了了见。 皆如上说。 根既如此。 尘亦复然。 一切诸法。 亦复如是。 是为圆教调伏诸根。 满足六度。 此则究竟调伏。 究竟满足。 如是助道。 助究竟道。 当知六度。 遍能调伏一切诸根也。 又若论差别者。 则诸天是报得。 二乘是修得。 我此宗门。 非报非修。 是发得。 五眼。 以本圆具故。 若悟佛乘人。 虽具烦恼性。 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即肉眼而名佛眼。 二乘人。 虽证灭修道。 具漏尽通。 即天眼而为瞖眼。 所以志公云。 大士肉眼圆通。 二乘天眼有瞖。 融大师云。 不取天眼等五通。 造事外道。 唯取入理凡夫耳。 宗镜录卷第八十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