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八十三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八十三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真心是一字之王。 般若之母。 云何论说。 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答。 若约正宗。 心智路绝。 若离二谛。 断方便门。 以真心是自证法。 有何文字。 凡能诠教。 无非假名。 故云依二谛说法。 金刚三昧经偈云。 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 论释云。 此四句。 义有总别。 别则明二门义。 总则显一心法。 如是一心二门之内。 一切诸法无所不摄。 前二融俗为真。 显平等义。 后二融真为俗。 显差别门。 总而言之。 真俗无二而不守一。 由无二故。 则是一心。 不守一故。 举体为二。 又真俗无二一实之法。 诸佛所归。 名如来藏。 明无量法及一切行。 莫不归入如来藏中。 无边教法所诠义相。 更无异趣唯一实义。 所言实者。 是自心之性。 除此之外。 皆是虚幻。 智度论云。 除一实相外。 其余尽成魔事。 法华经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即非真。 凡经论大意。 并是显宗破执。 独标心性。 若通达。 一切诸法即心自性。 心外无法。 性无不包。 犹若虚空遍一切处。 则一切诸法。 无非实相。 故知诸义。 但一念心。 一理应一切名。 以理外无名故。 一切名即一理。 以名外无理。 故则是无名之真名。 无理之真理。 是以一心二谛。 体用周足。 本约真论俗。 从一起多。 还约俗论真。 从多会一。 如如意珠。 珠以譬真。 用以譬俗。 即珠是用。 即用是珠。 不二而二。 分真俗耳。 起信论明一心二门。 心真如门者是体。 以一切法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 唯是一心。 如是名为心真如门。 楞伽经云。 寂灭者。 名为一心。 心生灭门者。 是用。 此一心体有本觉。 而随无明动作生灭。 故于此门。 如来之性隐而不显。 名如来藏。 楞伽经云。 一心者。 名如来藏。 又云。 如来藏者。 是善不善因。 此二门约体用分二。 若以全体之用。 用不离体。 全用之体。 体不离用。 还念其一。 以一心染净其性无二真妄二门不得有异。 故名为一。 此无二处。 诸法中实。 不同虚空。 性自神解。 故名为心。 既无有二。 何得有一。 一无所有。 就谁曰心。 如是道理。 离言绝虑。 不知何以言之。 强为一心也。 问。 摩诃衍论云。 一即是心。 心即是一。 无一别心。 无心别一。 一切诸法平等一味。 一相无相。 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者。 云何复说同相异相。 答。 若同若异。 俱一心作故。 如海涌千波。 千波即海。 以众生差别性故。 不能同种。 以如来平等性故。 不能异种。 众生虽差别。 不能自异。 如来虽平等。 不能自同。 不能自异故。 即异无异也。 不能自同故。 即同非同也。 摩诃衍论云。 同相者。 一切诸法唯一真如。 异者。 唯一真如作一切法。 金刚三昧论云。 平等一味故。 圣人所不能异也。 有通有别故。 圣人所不能同也。 不能同者。 即同于异。 不能异者。 即异于同。 又不可说异故。 可得说是同。 不可说同故。 可得说是异耳。 说与不说。 无二无别也。 又云。 依甚深教如言取义者。 有二种失。 一者。 闻佛所说动静无二。 便谓是一一实一心。 由是拨无二谛道理。 二者闻佛所说空有二门。 计有二法而无一实。 由是诽谤无二中道。 又云。 如是一心。 通为一切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故。 即是诸法根本。 本来静门。 恒沙功德无所不备。 谓一切是随缘动门。 恒沙染。 法无所不具。 然举染法以望心体。 不能遍通。 所以经云。 若离若脱。 若举心体。 望诸净法。 无所不遍。 故经言。 于世法中不离不脱。 总明一心。 通于动静。 为染净所依。 别显动门。 染法所依。 别显静门。 净法所依。 亦如起信。 于一心立真如生灭二门。 若卷若舒。 或总或别。 皆是一心之体用。 如日月之光明。 似江河之波浪。 真心无寄。 不落言思。 但约世谛随缘门中。 分其二义。 以真心不守性故。 随缘成异。 即成异门。 以随缘时不失自性故。 随缘不变。 即成同门。 虽立同异。 常冥一际。 古释。 一真心非一非异者。 真心全体动故。 心与生灭非异。 而恒不变真性故。 与生灭不一。 先明不异门有三义。 一本从末明不异。 经云。 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能遍造一切趣生。 又经云。 佛性随流成别味。 二摄末同本明不异。 经云。 众生即如也。 又云。 十二因缘。 即佛性。 地论云。 三界唯一心者。 第一义谛也。 前即末之本。 本无别本。 唯有生灭。 更无别法可相异也。 后即本之末。 末无别末。 故唯有不生灭。 亦无别法可相异也。 三本末平等明不异。 经偈云。 甚深如来藏。 而与七识俱。 又论云。 唯真不立。 单妄不成。 此显本末鎔融。 际限不分。 故云不异也。 次明不一门者。 此中非直不乖不异以明不一。 亦乃由不异故成于不一。 何以故。 若如来藏随缘作生灭时。 失自不生灭者。 即不得有生灭也。 如水失湿性。 则不能成大小之波。 是故由不生灭。 得有生灭。 是故即不异故不一也。 起信明如来藏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而成办世出世间染净等事。 问。 论云。 同相者。 一切诸法唯一真如。 异相者。 唯一真如作一切法。 此同异二义。 为复法尔自作。 为复因人所置。 答。 法性不动。 岂有同异之文。 改变从心。 自起一多之见。 如大乘起信论云。 复次觉与不觉。 有二种相。 一者同相。 二者异相。 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 皆同微尘性相。 如是无漏无明。 种种业幻。 皆同真如性相。 是故修多罗中。 依于此义。 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 入于涅槃。 菩提之法。 非可修相。 非可作相。 毕竟无得。 亦无色相可见。 而有见色相者。 唯是随染业幻所作。 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以智相无可见故。 言异相者。 如种种瓦器。 各各不同。 如是无漏无明。 随染幻差别性。 染幻业差别故。 论释曰。 即此文中。 故有二门。 一者同相门。 二者异相门。 为明何义故。 建立同相门。 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一真如。 无余法故。 当真如门。 为明何义故。 建立异相门。 为欲显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 名相各别义用不同故。 当生灭门。 依何契经所建立耶。 谓文殊师利答第一经。 彼契经中当何说耶。 谓彼经中作如是说。 佛问文殊。 汝久远来。 恒无休息。 普遍游行十方刹中。 见何殊事。 文殊答曰。 我久远来不见余事。 唯见微尘。 又佛问言。 汝百年中居于轮家。 不见种种瓦器相耶。 文殊对曰。 我唯见尘。 不见瓦器。 又佛问言。 汝实不见地水火风。 山川林树等种种相耶。 对曰。 我实不见如是等相。 唯见微尘。 如是如是。 世尊问讫。 文殊答曰。 至一百数。 佛问文殊。 见微尘耶。 文殊对曰。 我久远来不见微尘。 尔时世尊告文殊言。 善哉善哉。 汝是大士。 能觉一相。 能觉一相。 即无相法。 文殊师利。 汝一仁者。 非如是觉。 依一相门。 一切众生本来常住。 入于涅槃。 菩提之法。 非可修相。 非可作相。 毕竟无得。 亦无色相可见。 而有见色相者。 唯是随染业幻所作。 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以智相无可见故。 异相门者。 彼契经中作如是说。 佛告身子。 汝见此土。 作何心见。 身子答曰。 我见此土。 山川林树。 沙砾土石。 日月宫殿舍宅等。 种种相。 各各形相名字差别不同。 佛言。 汝智慧力。 下劣狭少。 心有高下。 见如是异。 唯汝一人非如是见。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乃至诸法亦复如是。 真妄互熏。 染净相待。 功德过患。 形相名字各各差别。 随凡夫心所立名相。 有而非实。 皆如幻化。 问。 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 有何所以。 答。 甚有功能。 深谐事理。 一心者。 起大乘之信。 二门者。 破邪见之执。 约真如门信妙理决定。 约生灭门信业用不立。 可谓理事圆通。 真俗无滞。 释摩诃衍论云。 心真如门有十种名。 一者名为如来藏门。 无杂乱故。 二者名为不二平等门。 无差别故。 三者名为一道清净门。 无异岐故。 四者名为不起不动门。 离作业故。 五者名为无断无缚门。 无治障故。 六者名为无去无来门。 无上下故。 七者名为出世间门。 无四相故。 八者名为寂灭寂静门。 无往向故。 九者名为大总相门。 无别相故。 十者名为真如门。 无虚伪故。 是名为十。 如是十名。 总摄诸佛一切法藏。 平等义理法门名字。 生灭门有十种名。 一者名为藏识门。 摄持一切染净法故。 二者名为如来藏门。 覆藏如来法身故。 三者名为起动门。 相续作业故。 四者名为有断有缚门。 有治障故。 五者名为有去有来门。 有上下故。 六者名为多相分异门。 染净之法过恒沙故。 七者名为世间门。 四相俱转故。 八者名为流转还灭门。 具足生死及涅槃故。 九者名为相待俱成门。 无自成法故。 十者名为生灭门。 表无常相故。 如是十名。 总摄诸佛一切法藏。 种种差别法门名字。 又夫真如者。 虽在不起不动门。 非是凝然不动。 寂尔离缘。 此落静尘。 生于断见。 斯乃随缘会寂。 约法明真。 是以无性因缘。 理事一际。 因缘无性。 隐显同时。 如义海云。 入真如者。 谓尘随心回转。 种种义味。 成大缘起。 虽有种种。 而无生灭。 虽不生灭。 而恒不碍一切随缘。 今无生灭。 是不变。 不碍一切是随缘。 随缘不变。 是真如义。 问。 上说一切众生皆有本觉。 常熏无明成其净用。 此真如妙用。 诸佛化门。 为在真如门中。 生灭门中。 答。 此是生灭门中本觉真如。 故有熏义。 真如门中。 则无此义。 由此本觉内熏不觉。 令成厌求反流顺真。 故云用也。 涅槃经云。 阐提之人。 未来佛性力故。 还生善根。 佛性力者。 即本觉内熏力成其净用。 乃至八相成道。 十地行位。 并约世谛门收。 问。 上立一心真如生灭二门。 为复从何门入。 疾得成就。 答。 但从生灭门入。 直至道场。 不动尘劳而成正觉。 起信论云。 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 入真如门故。 令观色等相。 皆不成就。 云何不成就。 谓析麁色渐至微尘。 复以方分析此微尘。 是故若麁若细。 一切诸色。 唯是妄心分别影像。 实无所有。 推求余蕴渐至刹那。 相别非一。 无为之法。 亦复如是。 离于法界。 终不可得。 如是十方一切诸法。 应知悉然。 犹如迷人谓东为西。 方实不转。 众生亦尔。 无明迷故谓心为动。 而实不动。 若知动心即不生灭。 即得入于真如之门。 如上二谛之义。 不可一向作一解。 亦不可一向作二解。 所以仁王经二谛品云。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 世尊。 胜义谛中有世俗谛不。 若言无者。 智不应二。 若言有者。 智不应一。 一二之义。 其事云何。 佛言。 大王。 汝于过去龙光王佛法中。 已问此义。 我今无说。 汝今无听。 无说无听。 是即名为一义二义。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无相胜义谛。 体非自他作。 因缘如幻有。 亦非自他作。 法性本无性。 胜义谛空如。 诸有幻有法。 三假集假有。 无无谛实无。 寂灭胜义空。 诸法因缘有。 有无义如是。 有无本自二。 譬如牛二角。 照解见无二。 二谛常不即。 解心见无二。 求二不可得。 非谓二谛一。 一亦不可得。 于解常自一。 于谛常自二。 了达此一二。 真入胜义谛。 世谛幻化起。 譬如虚空华。 如影如毛轮。 因缘故幻有。 幻化见幻化。 愚夫名幻谛。 幻师见幻法。 谛幻悉皆无。 若了如是法。 即解一二义。 遍于一切法。 应作如是观。 故涅槃经况二鸟双游者。 生死俱常无常。 涅槃亦尔。 在下在高。 双飞双息。 即事而理。 即理而事。 二谛即中。 中即二谛。 非二中而二中。 是则双游义成。 二鸟者。 即鸳鸯鸟。 双飞双止。 双飞即况双照。 双止即况双遮。 亦是体用理事。 不即不离。 问。 真谛云何不称第一义谛。 答。 真但对俗得名。 未是中道。 又通了一切法无我。 但是真诠。 未穷实性。 不通真俗。 如中道第一义谛者。 非离二边称中。 即是一切法之实性。 遍通凡圣情与非情。 故称第一。 亦云无等。 以无法可过。 故称第一。 以无法可比。 故称无等。 此非约胜劣而言。 以一切法即真如一心故。 所以起信论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古释云。 诸法既无。 故唯心矣。 如万像本空。 唯是一镜。 问。 妙明真心。 遍一切处。 云何涅槃经云。 佛性除于瓦砾。 答。 能所不同。 不可执一。 心境一味。 不可称异。 若以性从缘。 则情非情异。 为性亦殊。 若泯缘从性。 则非觉不觉。 若二性互融。 则无非觉悟。 华严经云。 真如无少分非觉悟者。 则真如遍一切有情无情之处。 若无少分非觉悟者。 岂无情非佛性乎。 又经意但除执瓦砾无情之见。 非除佛性。 则性无不在。 量出虚空。 宁可除乎。 又古德云。 觉性是理。 觉了属事。 如无情中。 但有觉性。 而无觉了。 如水中但有火性。 亦无火照。 今言性者。 但据理本。 谁论枝末。 又觉智缘虑名情。 自性不改名性。 愚人迷性生情。 故境智不一。 智者了情成性。 故物我无二。 问。 万法唯心。 诚证非一。 入楞伽经偈云。 三界上下法。 我说即是心。 离于诸心法。 更无有可得。 若四维上下皆是自心者。 则行住坐卧依何而住。 若无依报所居。 正报如何成立。 答。 有识之身。 无情之土。 皆是内外四大。 悉皆无体。 且如地大。 唯依风轮。 众微所成。 本无自性。 但是有情心变。 更无异理。 安庠动止。 皆在心中。 似鸟飞空。 不离空界。 如鱼潜水。 岂越水源。 入楞伽经偈云。 若一切唯心。 世间何处住。 去来依何法。 云何见地中。 如鸟虚空中。 依心风而去。 不住不观察。 于地上而去。 如是诸众生。 依分别风动。 自心中来去。 如空中飞鸟。 见是资生器。 佛说心如是。 故知举足下足。 不离自心。 如鸟若离空。 何以骞翥。 鱼若离水。 岂得浮沉。 所以西天祖师弥遮迦。 问婆须蜜曰。 何方而来。 复往何所。 答曰。 自从心来。 欲往无处。 又此土五洩和尚。 临终歇食三日而告寂。 学人问云。 师何处去。 答。 无处去。 学人何不见。 答。 非眼所覩。 故大集经云。 佛言。 即四大中求于菩提。 不余处求。 求时不见一切诸物。 不见者。 即是无处。 无处者。 即是无住。 无住者。 即是一切诸法之性。 一切诸法若无性者。 即是实相。 实相者。 非常非断。 名毕竟节。 金刚三昧经云。 无住菩萨言。 尊者。 我从无本来。 今至无本所。 佛言。 汝本不从。 来今亦不至所。 汝得本利不可思议。 乃至色无处所。 清净无名。 不入于内。 眼无处所。 清净无见。 不出于外。 心无处所。 清净无上。 无有起处。 清净无动。 无有缘别。 性皆空寂。 乃至如彼心王。 本无住处。 凡夫之心。 妄分别见。 如如之体。 本不有无。 有无之相。 见唯心识。 云何无本。 以无住故。 有本则有住。 无住则无本。 明知众生业趣去来。 诸圣净界动止。 来是心来。 去是心去。 动是心动。 止是心止。 毕竟无有去。 来动止而可得。 不离法界故。 则未有一法非心所标。 是以文殊师利化善财童子。 现三千世界满中台观。 善财观之。 忽然不现。 世界皆空。 问世界来去之处。 文殊答言。 从来处来。 却归去处去。 即是清净法界中来。 却归清净法界中去。 故知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生灭去来。 皆如来藏。 斯乃穷迹达本。 见法明宗矣。 又如瑠璃光法王子云。 我忆往昔经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声。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 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 观世动时。 观身动止。 观心动念。 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我时了觉此群动性。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十方微尘颠倒众生。 同一虚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 如一器中贮百蚊蚋。 啾啾乱鸣。 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乃至我以观察风力无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令十方佛传一妙心。 斯为第一。 故知群动无二唯一妄风。 风赖众缘。 本无依处。 若能谛观风力无依。 顿悟唯心不动。 则本觉妙明。 恒照法界。 故云十方诸佛。 传此一妙心耳。 风力既无依。 万法皆无主。 来从缘有。 去逐幻空。 唯本觉心。 本无生灭。 所以法华经。 但说一乘。 开示于此。 般若经。 唯言无二付嘱于此。 涅槃经。 佛性平等。 广喻于此。 华严经。 法界无尽。 显现于此。 无边妙旨。 同归宗镜矣。 问。 楞伽经云。 佛语心为宗。 既立一心为宗。 云何复云无心是道。 答。 心为宗者。 是真实心。 此心不是有无。 无住无依。 不生不灭。 有佛无佛。 性相常住。 为一切万物之性。 犹如虚空体。 非一切。 而能现一切。 只为众生不了此常住真心。 以真心无性。 不觉而起妄识之心。 遂遗此真心妙性。 逐妄轮回。 于毕竟同中成究竟异。 一向执此妄心。 能缘尘徇物。 背道违真。 则是令息其缘虑妄心。 若不起妄心。 则能顺觉。 所以云无心是道。 亦云冥心合道。 又即心无心。 常顺本觉。 未必灭心取证。 却成背道。 然虽即心无心。 又不可。 故起。 此妄识心对境而生。 无体可得。 如海上波。 随风断续。 境界妄风不起。 分别。 识浪不生。 密严经云。 一切诸世间。 譬如热时焰。 以诸不实相。 无而妄分别。 觉因所觉生。 所觉依能觉。 离一则无二。 譬如光共影。 无心亦无境。 量及所量事。 但依于一心。 如是而分别。 能知所知法。 唯依心妄计。 若了所知无。 能知则非有。 所知无者。 则是无境。 能知无者。 则是无心。 妄心幻境既空。 一道真心自现。 故知但心不起。 万法无生。 才有起心。 即成住着。 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 佛言。 一切住即是非住。 但是思想移来。 次第相续。 故有生耳。 乃至若正思惟。 一切皆是无住住也。 故知一切万法。 皆从思生。 凡有思惟。 皆是邪思惟。 若无思惟。 即是正思惟。 故云若正思惟。 一切皆是无住住也。 无住住者。 乃万法之根本矣。 问。 若云心同境空。 了不可得者。 如今介尔心起。 果报非虚。 一念善心。 远阶佛果。 一念恶想。 长劫受殃。 岂同外色前尘。 性是无记。 依心假有。 体毕竟无。 若缘念心。 即应是有。 答。 此一念心。 亦不孤起。 依他假有。 内外皆空。 此一念瞥起觉了能知之心。 如阿难妄执在其七处。 世尊一一推破。 俱无所在。 然因依之处。 不过此七。 世人同执。 熏习坚牢。 若非大圣子细推寻。 情见无由可脱。 此七处既破。 则一切处皆无。 可以即今现知。 无劳更执。 如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如汝所说。 真所爱乐。 因。 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 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 发兵讨除。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 心目为咎。 吾今问汝。 唯心与目。 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 只在我面。 如是识心。 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 汝今现坐如来讲堂。 观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阁清净讲堂。 在给孤园。 今祇陀林。 实在堂外。 阿难。 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 我在堂中先见如来。 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 方瞩林园。 阿难。 汝瞩林园。 因何有见。 世尊。 此大讲堂。 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 得远瞻见。 乃至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身在讲堂。 户牖开豁。 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 不见如来。 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 世尊。 在堂不见如来。 能见林泉。 无有是处。 阿难。 汝亦如是。 汝之心灵。 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 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颇有众生。 先见身中。 后观外物。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 筋转脉摇。 诚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云何知外。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内。 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 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 亦如灯光。 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 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 是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循乞抟食。 归祇陀林。 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 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比丘虽阿罗汉。 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 若汝觉了知见之心。 实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干。 则心所知。 身不能觉。 觉在身际。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汝眼见时。 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难。 若相知者。 云何在外。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 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见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离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处。 佛言。 处今何在。 阿难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 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 不见内者。 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 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潜根内者。 犹如瑠璃。 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 见瑠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当以瑠璃笼眼。 实见瑠璃。 佛告阿难。 汝心若同瑠璃合者。 当见山河。 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 云何说言。 此了知心。 潜在根内。 如瑠璃合。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潜伏根里。 如瑠璃合。 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众生身。 腑藏在中。 窍穴居外。 有藏则闇。 有窍则明。 今我对佛。 开眼见明。 名为见外。 闭眼见闇。 名为见内。 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 汝当闭眼见闇之时。 此闇境界。 为与眼对。 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 闇在眼前。 云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无日月灯。 此室闇中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 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合眼见闇。 名为身中。 开眼见明。 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 内对不成。 见面若成。 此了知心。 及与眼根乃在虚空。 何成在内。 若在虚空。 自非汝体。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 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 身合非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应有二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 汝言见闇。 名见内者。 无有是处。 阿难言。 我常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我今思惟。 即思惟体。 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 汝今说言。 由法生故种种法生。 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汝所知心。 为复内出。 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 还见身中。 若从外来。 先合见面。 阿难言。 见是其眼。 心知非眼。 为见非义。 佛言。 若眼能见。 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 应皆见物。 若见物者。 云何名死。 阿难。 又汝觉了能知之心。 若必有体。 为复一体。 为有多体。 今在汝身。 为复遍体。 为不遍体。 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挃一支时。 四支应觉。 若咸觉者。 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 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 则成多人。 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 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 当汝触头。 亦触其足。 头有所觉。 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是故应知。 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亦闻佛。 与文殊等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 世尊。 亦言。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 内无所见。 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 复内无见。 当在中间。 佛言。 汝言中间。 中必不迷。 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 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 在边非中。 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 为有所表。 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 表则无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 东看则西。 南观成北。 表体既溷。 心应杂乱。 阿难言。 我所说中。 非此二种。 如世尊言。 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 色尘无知。 识生其中。 则为心在。 佛言。 汝心若在根尘之中。 此之心体。 为复兼二。 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 物体杂乱。 物非体知。 成敌两立。 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无体性。 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 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昔见佛。 与大目连。 须菩提。 富楼那。 舍利弗。 四大弟子。 共转法轮。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俱无所在。 一切无着。 名之为心。 则我无着。 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 汝言觉知分别心性。 俱无在者。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 诸所物像。 名为一切。 汝不着者。 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着。 有不着者。 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 非无则相。 相有则在。 云何无着。 是故应知。 一切无着。 名觉知心。 无有是处。 如上所推。 即今生灭身中。 妄心无寄。 现量所知。 分明无惑。 可谓顿悟真心。 直了无生矣。 宗镜录卷第八十三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