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八十四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八十四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妄心虚假。 诸圣同推。 此执坚牢。 故须具引。 又约经论。 有三种假。 一因成假。 因前境对。 方乃生心。 二相续假。 初心因境。 后起分别。 念念相续。 乃至成事。 三相待假。 如待虚空无生。 说心有生。 又计于有心待于无心。 如短待长。 似近待远。 此三非实。 故称为假。 所以异相互无。 如中观论偈云。 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 则无彼此异。 如长与短异。 长中无短相。 长无可对故。 无有长。 短中无长相。 短无可对。 故无有短。 长中无长相。 短无可对。 故无有短。 短中无短相。 长无可对。 故无有长。 既无长短。 孰言异耶。 又百论云。 若实有长相。 若长中有。 若短中有。 若共中有。 是皆不可得。 何以故。 长中无长相。 以因他故。 因短为长故。 短中亦无长相。 性相违故。 若短中有长。 不名为短。 共中亦无长。 二俱过故。 长相既无。 短相亦尔。 若无长短。 云何相待。 故遮异言不异。 非谓有无异。 此双绝以契性。 若约双显者。 谓上但显实。 则唯性而非异。 今性相皆具。 故云双显。 谓由体一故非异。 相。 差别。 故非不异。 此举双是以显双非。 斯乃非一非异。 而一而异。 遮照无碍。 性相融通。 长短既然。 万法皆尔。 若以初心破此三假。 一念无生。 得入空观。 夫空观者。 乃一切观之根本。 从此次入假观。 因不得假而入空。 复不得空而入假。 以非空非假。 后入中观。 乃至绝观。 所以止观广破。 四句检而不得。 横竪推而无生。 性相俱空。 名字亦寂。 若一念心起即具三假。 当观此一念心。 若心自生者。 前念为根。 后念为识。 为从根生心。 为从识生心。 若根能生识。 根为有识故生识。 根为无识故生识。 根若有识。 根识则并。 又无能生所生。 根。 若无识而能生识。 诸无识物。 不能生识。 根既无识。 何能生识。 根虽无识而有识性。 故能生识者。 此之识性。 是有是无。 有已是识。 并在于根。 何谓为性。 根无识性。 不能生识。 又识性与识。 为一为异。 若一性即是识。 无能无所。 若异。 还是他生。 非心自生。 若言心不自生。 尘来发心故有心生。 引经云。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若尔。 尘在意外来发内识。 则心由他生。 今推此尘。 为是心故生心。 为非心故生心。 尘若是心。 则不名尘。 亦非意外。 则同自生。 又二心并。 则无能所。 尘若非心。 那能生心。 如前破。 若尘中有生性。 是故生心。 此性为有为无。 性若是有。 性与尘并。 亦无。 能所。 若无。 无不能生。 若根尘合故有心生者。 根尘各各有心故合生心。 各各无心故合生。 心若各各有。 有合则两心生。 堕在他性中。 若各各无。 合时亦无。 又根尘各有心性。 合则心生者。 当检此性。 为有为无。 如前破。 若根尘各离而有心者。 此是无因缘生。 为有此离。 为无此离。 若有此离。 还从缘生。 何谓为离。 若无此离。 无何能生。 若言此离有生性。 为有为无。 若性是有。 还从缘生。 不名为离。 若性是无。 无何能生。 如是四句推求知心毕竟不生。 是名从假入空观。 若不悟者。 转入相续假破之。 何以故。 虽因成假。 四破不得心生。 今现见心。 念念生灭。 相续不断。 何谓不生。 此之念念。 为当前念灭后念生。 为前念不灭后念生。 为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生。 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生。 若前念不灭后念生。 此则念自生念。 两生相并。 亦无能所。 若前念有生性生于后念。 此性为有为无。 有则非性。 无则不生。 如前破。 若前念灭后念生者。 前不灭生。 名为自性。 今由灭生。 不灭。 望灭岂非他性。 他性灭中。 有生故生。 无生故生。 有生是生。 生灭相违。 乃至生生何谓灭生。 若灭无生。 无何能生。 若灭有生性性。 破如前。 若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生者。 若灭已属灭。 若不灭已属不灭。 若不灭合灭能生。 即是共生。 共自相违。 相违何能生。 又若各有生。 即有二过。 各各无生。 合亦不生。 若灭不灭中有生性者。 为有为无。 若性定有。 何谓灭不灭。 若性定无。 亦何为谓灭不灭。 此不免断常之失。 还堕共过。 若前念非灭非不灭而后念生者。 为有此非灭非不灭。 为无此非灭非不灭。 若有。 则非无因。 若无。 无因不能生。 若无因有生性。 此性即因。 何谓无因。 若无。 无不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续假求心不得。 无四实性。 但有心名字。 是字不住内外两中间。 不常自有。 相续无性。 即世谛破性。 名为性空。 相续无名。 即真谛破假。 名为相空。 性相俱空。 乃至作十八空。 若不得入者。 犹计有心待于无心。 相待惑起。 此与上异。 因成假。 取根尘两法和合为因。 相续假。 竪取意根前后为相续。 竪望生灭。 此是别灭。 别灭则狭。 今相待假待于通灭。 此义则宽。 通灭者。 如三无为。 不併是灭。 而得是无生。 待虚空无生而说心生。 即是相待假。 今检此心。 为待无生心生。 为待有心生。 为待亦生亦无生而心生。 为待非生非无生而心生。 若待无生而生心者。 有此无生。 无此无生。 若有生可待。 还是待有。 何谓待无。 有有相待。 即是自生。 若无此无生。 无何所待。 若只待此无无而生心者。 一切无无亦应生心。 无望于有。 无即是他生。 又无生虽无。 而有生性。 待此性故而知有心。 此性为已生。 为未生。 若已生。 生即是于生。 何谓为性。 性若未生。 未生何能生。 若待生而心生者。 生还待生。 长应待长。 既无此义。 何待心生。 若待生无生故有心生。 如待短得有于长。 此堕二过。 各有。 则二生并。 各无。 生全不可得。 如前破。 若待非生非无生而有心生者。 论云。 从因缘生尚不可得。 何况无因缘。 又此无因。 为有为无。 若有还是待有。 若无还是待无。 何谓无因。 若言有性。 性为有为无。 性若是有。 为生非生。 若生已是生。 何谓为性。 若无生云何能生。 如是四句推相待假求心不得。 不起性实。 但有名字。 名字之生。 生则无生。 复次性相中求阴入界不可得。 即是法空。 性相求人我知见不可得。 名众生空。 乃至十八空等。 辅行记释。 因成假。 初破自生中云。 前念为根。 后念为识者。 根无别体。 还指无间灭意为体。 根名能生。 由前意灭。 生后意识。 故俱舍论云。 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 身者。 体也。 无间灭时。 为意根体。 尔时五识。 亦依无间灭意以为亲缘。 用五色根以为疎缘。 而生五识。 五识无间。 分别生时。 即名意识。 今此文意。 不是五识。 是第六识。 缘于。 有见以为法尘。 即名为识。 即以此识对根研责。 故云根为有识故生识。 根为无识故生识。 大智度论问曰。 前念若灭。 何能生后。 答。 有二义。 一念念灭。 二念念生。 有此二故。 故灭得生。 恐生断见。 是故须立。 今为破故是故须责。 生灭虽殊。 根之与识俱是自心。 从根从识俱属自性。 于自性中根识互责求不可得。 又心之与识。 俱对于尘。 以立心名。 乃至根若有识。 则有二妨。 谓根识并。 及能所并。 则有生生无穷之过。 若无能所。 生义不成。 云何言生。 又无间灭方名生识。 根若有识。 生灭相违。 故并有过。 根若无识。 即类无识。 能生识也。 又责有识性。 此是纵破。 有还同有。 亦成并生。 无还同无。 同无情生。 又识性作一异责。 若一者。 凡言性者。 后方能生。 识与性一。 故无能所。 若异者。 若异识则同外境。 境能生识即同他。 如何计自。 次破他性者。 虽言心不自生。 由有外尘而来发心。 尘望于根。 尘名为他。 先责是心。 则有三妨。 一尘非心妨。 则心不名尘。 二尘非意。 外同自生妨。 三并生妨。 尘若非心。 容许尘生。 尘若是心。 还成心处生心。 即名并生。 子若生苗。 则有能所。 子还生子。 则二子并生。 有何能所。 尘若非心。 则与前根中无识义。 同责意亦尔。 故云如前破。 尘有识性。 例前可知。 破共生者。 堕自他性。 名为共生。 今破。 若自他各各无生。 和合亦无。 如二砂无油。 和合亦无。 破无因不生亦尔。 结成性相二空者。 但无性计。 名为性空。 性既破已。 但有色心内外之相。 既不住于无四句中。 故相亦叵得。 名为相空。 言不在内外中间者。 内只是因。 外只是缘。 中间是共。 常自有者。 只是无因。 无此计故。 即无四性。 此之二空。 言虽前后。 意不异时。 复以二谛结成二空。 若有性执。 世而非谛。 破性执已。 乃名世谛。 故云世谛破性。 性执破已。 但有名字。 名之为假。 假即是相。 为空相故。 观于法性。 观理证真。 名真谛破相。 空非前后。 二谛同时。 为辩性相。 前后说耳。 又有四运心。 一未运。 二欲运。 三正运。 四运已。 傅大士颂云。 独自作。 问我心中何所着。 推检四运併无生。 千端万累何能缚。 释曰。 未起欲起二运之心。 属未来。 未来何处有心。 正起一运之心。 属现在。 现在不住何处有心。 又属生时。 因未生已生立生时。 未生已生既无生。 生时亦无生。 如已去未去去时。 俱无去法。 如中论所破。 起已一运之心。 属过去。 过去已谢。 何处有心。 所以金刚经云。 过去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三际俱空。 一心何有。 以所依根本之心尚不有。 能依枝末一切万法。 宁是实耶。 故云千端万累何能缚。 故知但了一念空。 诸尘自然破。 所依既不有。 能依何得生。 如源尽流乾。 根危叶谢。 所以阿难七处执而无据。 故知邪法难扶。 二祖直下求而不生。 可验解空方悟。 祖佛大约。 只指斯宗。 既不得能起之心。 亦不得所生之境。 心不可得故即我丧。 境不可得故。 即法亡。 若能人法俱空。 即显一心妙理。 但以心尘相对。 万法纵横。 境智一如。 千差顿寂。 如是方能豁悟本觉灵智真心。 无住无依。 遍周法界。 广百论云。 经言。 无有少法自性可得。 唯有能造。 能造即是心及心法。 又云。 三界唯心。 如是等经。 其数无量。 是故诸法唯识理成。 岂不决定。 执一切法实唯有识者。 亦成颠倒。 境即无。 识云何有。 经言唯识者。 为令观识。 舍彼外尘。 既舍外尘。 妄心随息。 妄心息故。 证会中道。 故经偈言。 未达境唯心。 起种种分别。 达境唯心已。 分别则不生。 若知境唯心。 便舍外尘相。 从此息分别。 悟平等真空。 显识论问。 境识俱遣。 何识所成。 答。 境识俱泯。 即是实性。 实性即是阿摩罗识。 维摩经云。 华严菩萨曰。 从我起二为二。 见我实相者。 不起二法。 若不住二法。 则无有识。 无所识者。 是为入不二法门。 故知见有二法。 乃至纤毫并皆属识。 境识俱亡。 乃入真空之理。 所以智光论师。 立中根说。 法相大乘。 境空心有唯识道理。 未能全入平等真空。 为上根说无相大乘。 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 为真了义。 是以因唯识。 入真空究竟之门。 离此别求非真解脱。 唯识钞问云。 内心唯识者。 为是真实有。 为非真实有耶。 答。 论云。 诸心心所(前陈也)。 依他起故(因也)。 亦如幻事(喻也)。 非真实有(法也)。 问。 若尔。 心境都无差别。 何故乃说唯有识耶。 答。 为遣外道等心心所外执实有境故。 假说唯有识。 非唯识言。 便有实。 识论云。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 说唯有识。 若执唯识真实有者。 如执外境。 亦是法执。 若法执不生。 即入真空矣。 问。 约唯识理人法俱空者。 即今受用是何等物。 答。 所受用法。 但是六尘。 因缘故生。 因缘故灭。 决定内无人能受。 外无尘可用。 十八空论云。 外空者。 亦名所受空。 离六外入。 无别法为可受者。 若诸众生所受所用。 但是六尘。 内既无人能受。 外亦无法可受。 即人法俱空。 唯识无境。 故名外空。 以无境故。 亦无有识。 即是内空。 乃至十八空。 问。 人法俱空。 识又不立。 即今见闻从何而有。 答。 一切前尘所现诸法。 尽随念而至。 皆对想而生。 念息境空。 意虚法寂。 故经云。 想灭闲静。 识停无为。 又经云。 一切诸佛。 一切诸法。 从意生形。 又经云。 诸法不牢固。 唯立在于念。 以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故知见闻但是缘起。 见毕竟空。 如世幻施为。 似空华起灭。 故云见闻如幻瞖。 三界若空华。 且如眼根具五缘得见。 然此能见。 只是五缘。 无见者故。 若言具五缘发识能见者。 未知何缘定能生识。 若言一一不生。 和合故能生见者。 即如五盲和合。 应成一见。 众盲既不见。 和合云何生。 故知非别识生。 但有见即是众缘。 所以名缘起也。 故经云。 眼不自见。 属诸因缘。 缘非见性。 眼即是空。 眼根既然。 诸根例尔。 但起唯缘起。 灭唯缘灭。 起灭唯缘。 人法俱寂。 若了此我法二空。 即证圆理。 故云若见因缘法。 是名为见佛。 问。 凡夫界中取舍分别。 逆顺关念。 欣厌盈怀。 常缚六尘以为隔碍。 如何得根境融通。 一切如意。 答。 但见法性。 证大涅槃。 尚无一法可通。 岂有诸法为碍。 则常如意。 无有不如意时。 故涅槃论云。 今言涅槃如意者。 一切苦乐善恶无不是理。 故名如意。 释曰。 无不是理者。 皆一心真如理故。 以苦乐是心受。 善恶从心生。 则无外尘所违所隔。 若了一心。 岂非如意。 若有一法当情。 则成诤竞。 楞伽经偈云。 乃至有所立。 一切皆错乱。 若见唯自心。 是则无违诤。 所以迷时人逐法。 悟后法由人。 且如摩尼珠。 无情色法。 尚能无私两宝。 周给群情。 故称如意。 况灵台妙性。 岂弗能耶。 但归一心。 得大无碍。 故云。 转变天地。 自在纵横。 问。 论云。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者。 真则无伪。 如则不变。 妙色湛然不空之性。 云何经中复说心空则一切法空。 答。 夫言空者。 说世间一切妄心染法是空。 以遍计情执无道理故。 若出世佛法真心则不空。 以有道理故。 起信论云。 真如有二。 一如实空。 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如实不空。 以有自体。 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无一异等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 已显法体空无妄故。 即是真心。 常恒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清凉记释云。 不与妄合。 则名为空。 性。 具万德。 即名不空。 及至释文。 乃云。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 则显空藏。 因妄而显。 而不空藏。 要由翻染方显不空。 故云以显法体空无妄故。 即是真心等。 如本有檀德。 今为悭贪。 本有尸德。 今随五欲。 本有寂定。 今为乱想。 本有大智。 今为愚痴。 是则悭藏于施。 乃至痴藏于慧。 故论云。 以知法性无悭贪故。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 万行例然。 故论云。 本有真实识知义。 云若心有动。 非真识知。 明妄心之动。 藏其真知。 是以即妄之空。 藏不空之万德。 故经颂云。 知妄本自真。 见佛则清净。 故论云。 以能究竟显实。 故名为空。 故知空藏能藏不空。 能藏既空。 则显不空之藏。 本来具矣。 二者自性心上无妄为空。 随所无者。 即不空德。 如空无悭悋。 即显有檀。 空无妄动。 显有性空。 故是空藏藏不空也。 故知一切众生本觉佛智。 本自圆具。 但以妄覆而不自知。 若了妄空。 真觉顿现。 如云开月朗。 尘去镜明。 见性之时。 故云发得。 非是修成。 三身满日。 亦云万行引出。 不从外来。 皆约一心。 本有具足。 故知不空之空。 体含万德。 不有之有。 理合圆宗。 空有相成。 无诸障碍。 若离空之有。 有则是常。 若离有之空。 空则成断。 今有无齐行。 不违一旨。 是以智能达有。 慧能观空。 若达有而不知空。 则失慧眼。 观空而不鉴有。 则丧智心。 菩萨不尽有为。 不住无为。 尽有则智业不成。 住无则慧心不朗。 故义海云。 若空异于有。 即净不名净。 以迷空故。 若有异于空。 即染不名染。 以执有故。 今有即全空。 方名染分。 空即全有。 方名净分。 由空有无碍。 染净自在也。 若空即有。 有即空。 乃至一切法皆互相即也。 既互相即。 则毕竟无一异空有等法。 于心外发现。 设有发现。 皆是自心相分。 不同凡小不知。 取而执有。 舍而沉空。 若入此一心中道之门。 能成万行方便之道。 如大庄严法门经云。 文殊师利言。 方便有二种。 一者不舍生死。 二者不住涅槃。 复有二种。 一者空门。 二恶见门。 复有二种。 一者无相门。 二者相觉观门。 复有二种。 一者无愿门。 二者愿生门。 复有二种。 一者无作门。 二者种善根行门。 复有二种。 一者无生门。 二者示生门。 是以悟宗则逆顺同归。 达体则善恶并化。 问。 论云。 说智及智处。 俱名为般若。 智处即是境。 云何成般若。 答。 般若有二种。 一真实常住般若。 二观照有用般若。 若真实般若。 性遍一切处。 寂而常照。 唯一真心。 不分能所。 即不同世间顽境以为所照。 亦不同偏小妄心以为所照。 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为所照。 今则一体潜通。 心心互照。 以无心外境。 亦无境外心。 以心是境心。 境是心境故。 如是融鎔。 岂非般若乎。 所以云色无边故。 般若无边。 故知离色无心。 离心无色。 如般若经云。 复次勇勐。 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行。 色非所缘。 何以故。 一切法无所缘。 无有小法可取故。 彼若是可取。 此则是所缘。 如是勇勐。 非色行色。 乃至非识行识。 勇勐。 一切法不行。 故非色见。 亦非识见。 乃至非识知。 亦非可见。 若色至识。 非知非见。 是名般若波罗蜜。 又文殊般若经云。 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 修般若波罗蜜时。 不见法是应住。 是不应住。 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 何以故。 如诸如来。 不见一切法境界相故。 乃至不见诸佛境界。 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 不取思议相。 亦不取不思议相。 不见诸法有若干相。 自证空法不可思议。 如是菩萨摩诃萨。 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 种诸善根。 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 不惊不怖。 又云。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 不见凡夫相。 不见佛法相。 不见诸法有决定相。 是为修般若波罗蜜。 问。 世出世间。 唯是一心者。 云何复分真妄。 及与内外。 答。 真妄内外。 但约世间文字分别。 所以心非内外。 内外是心。 体非真妄。 真妄是体。 因内立外。 而成对治。 假妄显真。 非无所以。 进趣大乘方便经云。 心义者。 有二种相。 一者内心相。 二者外心相。 内相者复二。 一真。 二妄。 所言真者。 谓心体本相。 如如不异。 清净圆满。 无障无碍。 微密难见。 以遍一切处。 常恒不坏。 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 谓起念分别。 觉知缘虑忆想等事。 虽复相续。 能生一切种种境界。 而内虚伪。 无有真实。 不可见故。 所言心外相者。 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 随有所念。 境界现前。 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如是当知内妄想者。 为因为体。 外妄想者。 为果为用。 依如此等义。 是故我说一切诸法。 悉名为心。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 如梦所见种种境界。 唯心想作。 无实外事。 一切境界。 悉亦如是。 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 妄想作故。 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 所见所缘一切境界。 亦随心念念不住。 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种种法灭。 而生灭相但有名字。 实不可得。 以心不往至于境界。 境界亦不来至于心。 如镜中像。 无来无去。 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 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 本来常空。 实不生灭。 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 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寂静一味。 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 彼自性清净心。 湛然圆满。 以无分别相故。 无分别相者。 于一切处无所不在。 无所不在者。 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是以华严经颂云。 如金与金色。 其性无差别。 法非法亦然。 体性无有异。 又云。 刹平等。 不违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 不违刹平等。 一切众生平等。 不违一切法平等。 一切法平等。 不违一切众生平等。 离欲际平等。 不违一切众生安住平等。 一切众生安住平等。 不违离欲际平等。 过去。 不违未来。 未来不违过去。 过去未来。 不违现在。 现在不违过去未来。 世平等。 不违佛平等。 佛平等。 不违世平等。 菩萨行。 不违一切智。 一切智。 不违菩萨行。 释曰。 刹与众生。 云何平等。 以各无体故。 悉不成就。 若自类相望。 如刹望刹平等。 若异类相望。 如刹望众生平等。 以一无性之理。 乃至心境自他。 同异高下。 十。 方三世。 悉皆平等。 又事事无违。 理理无违。 事事无违者。 略有三因。 一法性融通。 二缘起相由门。 此二即事事无碍义。 三直语同一缘记通事通理。 如观一叶落。 知天下秋同一秋矣。 由不坏之事。 不变之性。 皆同一缘起故。 理理无违者。 亦有二门。 一刹无性。 即众生无性。 二理同故。 以无可即。 亦无可违。 宗镜录卷第八十四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