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八十六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确定一心。 心外无法。 圣教所印。 理事圆通。 只如法华方便品。 明十界十如。 相性因缘果报本末。 初后不滥。 行相非虚。 今唯说一心。 如何合教。 答。 一心者。 即诸法实相也。 亦诸法实性也。 然诸法即实相。 实相即诸法。 从心所现。 性相全同。 依本垂迹。 理事非异。 如群波动而水体常露。 以水夺波。 波无不尽。 虽众法似起。 而心性恒现。 以心收法。 法无不空。 大品经云。 不见一法出法性外。 又云。 一切法趣色。 是趣不过。 如台教。 释法华经十法界十如因果之法。 一切唯心造者。 则心具一切法。 一切法者。 只是十如。 十如者。 即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体。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 因如是缘。 如是果。 如是报。 如是本末究竟等。 如是相者。 夫相以据外。 览而可别。 释论云。 易知故。 名为相。 如水火相异。 则易可知。 如人面色具诸休否。 览外相即知其内。 昔孙刘相显。 曹公相隐。 相者举声大哭。 四海三分。 百姓荼毒。 若言有相。 闇者不知。 若言无相。 占者洞解。 当随善相者。 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 心亦如是。 具一切相。 众生相隐。 弥勒相显。 如来善知。 故远近皆记。 不善观者。 不信心具一切相。 当随如实观者。 信心具一切相也。 如是性者。 性以据内。 不改名性。 又性名性分。 种类之义。 分分而不同。 各各不可改。 如火以热为性。 水以湿为性等。 不改约理。 种类约事。 又性是实性。 实性即是理性。 极实无过。 即一心佛性之异名耳。 又无行经云。 称不动性。 即不改义。 今明内性不可改。 如竹中火性。 虽不可见。 不得言无。 燧人乾草。 遍烧一切。 心亦如是。 具一切五阴性。 虽不可见。 不得言无。 以智眼观。 具一切性。 如是体者。 体是主质义。 此十法界阴入。 俱用色心为体质也。 如是力者。 堪任义。 如王力士。 千万技能。 病故谓无。 病差有用。 心亦如是。 具有如来十力。 烦恼病故。 不能运动。 如实观之。 具一切力。 如是作者。 运为建立义。 若离心者。 更无所作。 故知心具一切作也。 如是因者。 招果为因。 亦名为业。 十法界业。 起自于心。 但使有心。 诸业具足。 若无于心。 即无诸业。 以一切善恶凡圣等业。 唯心造故。 如是缘者。 缘名缘由。 助业皆是缘义。 无明爱等能润于业。 即心为缘。 离心缘不起故。 如是果者。 克获为果。 若自心造善。 克获乐果。 若自心造恶。 克获苦果。 如是报者。 酬因为报。 一念心正。 妙报相酬。 一念心邪。 劣果潜现。 风和响顺。 形直影端故。 则邪正在心。 得丧由我。 相为本。 报为末。 本末悉入缘生。 缘生故空。 则空等也。 相但有字。 报亦但有字。 悉假施设。 则假等也。 又相即无相。 无相而相。 非相非无相。 报亦然。 一一皆入如实之际。 则中等也。 若三涂以表苦为相。 定恶聚为性。 摧折色心为体。 登刀入镬为力。 起十不善为作。 有漏恶业为因。 爱取等为缘。 恶习果为果。 三恶趣为报。 本末皆痴为等。 乃至菩萨佛类者。 缘因为相。 了因为性。 正因为体。 四弘为力。 六度万行为作。 智慧庄严为因。 福德庄严为缘。 三菩提为果。 大涅槃为报。 本末皆智为先导为等。 故知十界十如。 善恶因缘。 凡圣果报。 皆是一心。 终无别法。 斯乃发究竟菩提心者之慈父。 度虚妄生死野者之导师。 转凡入圣之津梁。 会俗归真之蹊径矣。 譬如天乐。 随众生念。 出种种声。 亦如摩尼。 随意所求雨种种宝。 此心无尽。 孕法何穷。 色法尚然。 真灵岂劣。 问。 凡圣既同一心。 云何圣人成一切种智。 凡夫触事不知乎。 答。 只为凡夫背觉合尘。 为尘所隔。 迷真徇妄。 被妄所遮。 所以教中。 诮之为生盲。 不开智眼。 诃之作聋俗。 岂达真闻。 自心与他心。 二俱不了。 焉能博通万类。 成一切种智乎。 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 佛言。 善男子。 若诸佛子。 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若欲善能知自心者。 乃至应先发起大慈悲心。 普为众生。 归依三宝。 受菩萨戒等。 是以自心难知。 莫能善察。 不入宗镜。 焉能照明。 若了自心。 即是顿发菩提心者。 是以心之绵密。 世莫能知。 古人有心隐篇云。 二仪之大。 可以章程测也。 三纲之动。 可以圭表度也。 雷霆之声。 可以锺鼓传也。 风雨之变。 可以音律知也。 故有象可覩。 不能匿其量。 有光可见。 不能隐其迹。 有声可闻。 不能藏其响。 有色可察。 不能灭其性。 以夫天地阴阳之难明。 犹可以术数揆而耳目知。 至于人心。 则异于是矣。 心居于内。 情伏于衷。 非可以算数测也。 凡人之心。 险于山川。 难知于天。 天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 人者厚貌深情。 不可而知故。 有心刚而色柔。 容毅而质弱。 意强而行慢。 性悁而事缓。 假饰于外以蔽其情。 喜不必爱。 怒不必憎。 笑未必乐。 泣未必哀。 其藏情隐行。 未易测也。 他心尚不可测。 外境则焉能知。 故起信论云。 众生以依染心能见能现。 妄取境界。 迷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 无明不觉。 妄与法违故。 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 种种知故。 是知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但了一心。 诸尘自会。 起心背法。 即乖法体。 既与法违。 则不通达。 若能顺法界性。 合真如心。 则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矣。 问。 若了一心。 何用广知诸法。 答。 一心是总。 诸法是别。 别虽从总。 事起千差。 若不子细通明。 遮照双运。 则理孤事寡。 不入圆通。 维摩经云。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台教云。 于诸法门文义教海。 须了非字非非字。 双照字非字。 不可说。 非不可说。 不可见。 非不可见。 何所简择。 何所不简择。 何所摄。 何所不摄。 何所弃。 何所不弃。 是则俱是。 非则悉非。 能于墨色通达一切非。 于一切非通达一切是。 通达一切非。 非非是。 一切法邪。 一切法正。 若于墨色不如是解。 则不知字与非字。 如虫食木。 莫辩所归。 似鸟言空。 何知旨趣。 问。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以何为中道。 答。 且约古师四句分别。 如中论玄枢云。 问。 汝以不生不灭为中道。 有此中道不。 若有此中道。 则不名中道。 若无此中道。 无亦不名中。 二俱不可得。 何名中道。 答。 有四义。 一有此中道。 何者本将中道破偏。 何得无中道。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空即中道也。 二无此中道。 何者。 为破偏病。 是故说中。 偏病既亡。 中药须遣。 若有中道。 中还是病。 三亦有中道。 亦无中道。 何者。 至理虚存。 故名亦有。 无形无相。 故名亦无。 如涅槃经云。 内外合故。 名为中道。 四非有中道。 非无中道。 何者。 既云中道。 何得是有。 既云中道。 何得是无。 此是一往为言耳。 若更再论。 则非四句。 所谓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问。 若尔。 云何取定。 答。 若也有执。 则无所不碍。 若也无执。 则无所不通。 如智论云。 若人见般若。 是则名被缚。 若不见般若。 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 是则名解脱。 若不见般若。 是则名解脱。 中道即实相。 是有也。 中道即性空。 是无也。 亦名为假名。 亦有亦无也。 亦名为中道。 非有非无也。 故知无执则四句皆是。 涅槃经云。 有缘服毒生。 无缘服毒死。 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 或有服甘露寿命得长存。 此之谓矣。 问。 为中即是道。 为离中别有道。 为道即是中。 为离道别有中。 答。 如彼中品人。 此则是中而非道。 如彼三乘人道。 此即是道而非中。 如彼菩萨道。 此即亦中亦是道。 如彼外道道。 此即非中又非道。 今言中道者。 即菩萨道。 离中无别道。 离道无别中。 即以道为中。 即以中为道。 此之中义。 即是一心。 道。 即是心。 心即是道。 以真心遍一切处故。 所以云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前辩所见不同。 故论得失。 若入宗镜。 则泯同平等。 三乘五性。 若内若外。 无非一心中道矣。 又中道者。 以一真心不住有无一边。 故称中道。 若言其有。 相不可寻。 若言其无。 性不可易。 所以菩萨以行契理。 观一切法。 双遮双照。 双亡双流。 台教明双亡正入。 常冥中道。 无心亡照。 任运寂知。 双亡即亡空亡假。 故名为寂。 正入只是入中。 故名为照。 而亡而照。 故曰双流。 遮流约智用。 亡照约智体。 无心释智体。 智体成就。 不须作意念念忘照。 而常任运。 而寂而知。 寂即是亡。 知即是照。 又能所双寂。 故曰双亡。 门理历然。 称为正入。 正入则理无不契。 双亡则相无不寂。 斯即不住空有。 遮照分明。 不滞二边。 方成正入。 肇论云。 有心者。 众庶是也。 无心者。 太虚是也。 众庶处于妄想。 太虚绝于灵照。 不可以处妄想。 绝灵照。 而语圣心乎。 故须遮照无滞。 体用自在。 方成理行之门。 华严经云。 菩萨住是不思议。 于中思议。 不可尽。 住是不可思议地。 思与非思俱寂灭。 若唯遮思议境者。 则凡圣绝分。 故非但遮常心。 亦应融常心。 是则于中思议不可尽。 遮融无二。 则思与非思。 体俱寂灭。 方曰真不思议也。 是则遮照无滞。 理事不亏。 即遮而照故。 双非即是双行。 即照而遮故。 双行即是双遣。 不坏本而常末。 万行纷然。 不坏末而常本。 一心恒寂。 所以色尘体寂。 香界性空。 执作有无之边邪。 达成唯心之中理。 法法皆圆愿海。 尘尘尽具行门。 应念而六度咸成。 目击而真心普遍。 如无尽意菩萨经云。 普贤。 如来国土。 彼诸菩萨当见佛时。 寻能分别诸深妙义。 具足成就。 六波罗蜜。 何以故。 若不取色相。 即是具足檀波罗蜜。 若除色相。 即是具足尸波罗蜜。 若观色尽。 即是具足羼提波罗蜜。 若见色寂灭。 即是具足毗梨波罗蜜。 若不行色相。 即是具足禅波罗蜜。 若不戏论色相。 即是具足般若波罗蜜。 是诸菩萨。 即观佛时。 寻具如是六波罗蜜得无生忍。 问。 此唯识门。 未了之人。 以何方便而为开导。 答。 初觉之人。 先以比知。 后当信验。 摄论云。 一切时处。 皆唯有识。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 于唯识中云何比知。 由圣教。 及正理。 如教云。 如是三界。 皆唯有心。 理显者。 如于定心中。 随所观见诸青瘀等。 所知影像。 一切无别。 青瘀等事。 但见自心。 又云。 外种内为缘。 外法种子。 皆是众生感受用业熏种子。 依阿赖耶力所变现。 是故外种离内。 无别有种。 如有颂言。 天地风虚空。 陂池方大海。 皆真内所作。 外义俱非有。 又颂云。 圣教及正理。 各别有功能。 为生于信慧。 无一不成故。 是以识生此识。 说名相分。 知此相唯内心变。 外义不成故。 如有颂言。 于一端严淫女身。 出家耽欲及饿狗。 嗅尸昌艶美饮食。 三种分别各不同。 以前尘无决定相。 唯心自分妍丑。 若外法是实。 云何各随自见不同。 是以比知。 唯心自现。 非他境界。 古德云。 菩萨从初正信创发心时。 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 得成正信。 故摄论云。 得彼本识。 说菩萨初起。 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 此之谓也。 如实者。 无非一心。 余皆虚妄。 若有勐提直入之者。 顿悟圆信之人。 即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不动尘劳之位。 遍坐一切道场。 靡移所习之门。 游戏十方国土。 是以法华经偈云。 得如是乘。 令诸子等。 日夜劫数。 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 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 直至道场。 以是因缘。 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 除佛方便。 若能依实。 修行。 果满不离一念。 如还原观云。 卷舒无碍。 隐显同时。 一际绝其始终。 出入亡于表里。 初心正觉。 摄多生于刹那。 十信道圆。 一念该于佛地。 即无生显而幻有立。 两相泯而双事存。 摄法界而摄一尘。 举一身而十身现。 问。 既以圣教正理比知。 已生胜解。 欲入圣位。 缘何境界亲证修行。 答。 但了人法二空。 即入此观。 人法何以成空。 以唯有意言分别。 故摄论云。 从愿乐位。 乃至究竟位。 若欲入唯识观。 修加行。 缘何境界。 缘意言分别为境。 离此无别外境。 何以故。 此意言分别。 似文字言说。 及义显现。 唯有意言分别。 无别有名言。 菩萨能通达名无所有。 则离外尘邪执。 又此义依名言。 唯意言分别。 前以遣名。 此下依名遣义。 义者。 即六识所缘境。 离名无别此境。 名言既唯意分别故。 义亦无别体。 菩萨通达义无所有。 亦离外尘邪执。 又此名义自性差别。 唯假说为量。 前已遣名义。 名义既无自性及差别。 云何可立。 若离假说。 无别名义自性。 及名义差别。 由证见此二法不可得故。 名为通达。 智整禅师六行。 法云。 大乘顿悟菩萨。 能观唯识无外空者。 谓观相空。 唯是空解。 心作空解。 无外相空。 是故大根知唯识者。 则灭空解。 离诸缘观。 故智论云。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普观诸法皆空。 空亦复空。 灭诸观。 得无碍般若波罗蜜。 以此文证。 无外相空。 大根观智则证空。 空谓法空。 空有皆是妄见。 悉是当时意分别作。 如人心起。 则唯见人。 微尘心起。 则唯见微尘。 空心起时。 则唯见空。 是故空有皆是心作。 故诸凡圣见境不同。 皆是当时意言有异。 是以世谛各唯有识。 觉无外边。 则名真谛。 以其二谛不相离故。 即以无外名为真谛。 是故若能观见唯识。 即知无外。 则亦达真。 此达真时。 则无外解。 便遣世俗妄取之心。 故摄论云。 知尘无所有。 通达真。 知唯有识。 通达俗。 若不通达俗。 无以能得见真。 以离俗无真故。 若不通达真。 无以遣俗。 以俗无别体故。 所以通达真俗。 由能解唯识理故。 以此文证。 观唯识者。 即达二谛。 能遣妄心。 虽复就实唯识无境。 称情则有凡圣大小。 谓若见尘。 意谓是人。 如此意言。 则是凡夫。 若观此身。 意谓是尘。 如此意言。 则是二乘。 若观细尘。 意谓体空。 如此意言。 是小菩萨。 若观空有知皆意言。 即是大乘大菩萨人。 故诸众生。 虽皆唯识。 意言不同。 凡圣各异。 故大根人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故摄论云。 初修观者。 则是凡夫菩萨。 此等能观深法空者。 即亦曾迳小乘观来。 非是不解众生无我。 一往即能顿见法空。 故摄论云。 若得法无我。 必先得人无我。 故知学大。 要先从小。 虽复从小。 渐顿仍别。 谓观生空执为极者。 后观相空进学。 名渐。 若有久习。 知小非极。 即解空空。 名为顿悟。 虽知心外无境。 然入观时亦从尘起。 以其色尘。 唯佛不见。 以佛常证唯识无境。 妄想尽故。 不见外尘故。 彼论云。 如来常不出观。 故寂静。 若大菩萨入真观时。 则知唯识。 亦不见尘故。 彼论云。 菩萨若入无分别观。 一切尘不显现。 以此文证。 故知大圣入真观时。 皆不见色。 自余凡圣莫问大小。 未入空观。 则皆见尘。 大根出观。 虽妄见尘。 若入观时。 则知唯识。 以其自知。 妄作尘解。 无尘可破。 便证唯心。 若能观中了知唯心。 后虽出观妄见自他。 寻复思时知自妄见。 不同凡小定执有外。 乃至观空犹见能所。 故彼论云。 菩萨以无分别后智。 观此因果相。 然无颠倒。 不执有外尘内根。 唯识是实有法。 故知大根一证唯心。 后虽出观。 不执有外。 若观自心妄见境时。 则知众生各唯有识。 故大菩萨。 乃至佛来。 常知众生唯心妄见。 谓知众生或作名解。 名则是凡意言分别。 情谓似外名字显现。 理是心作。 是自心相。 或作名下所说法解。 法义则是意言分别。 情谓有外法义显现。 理实法义。 亦是心相。 故彼论云。 十二部经。 是名为教。 十二部经所诠。 是名为理。 心相似此理教显现。 以此文证。 所缘境界悉是心作。 名为心相。 但此心相。 亦名心影。 亦名相识及境界识。 种诸凡小。 谓与心异。 理无别体。 实唯一识。 故彼论云。 唯识不出二法。 一者相识。 二者见识。 似尘显现名相。 谓所缘境。 似识显现名见。 谓能缘识。 定心亦尔。 显现似尘。 谓异定心。 一分似识。 一分似尘。 此二实唯是识。 以此文证。 境界相识即心无别。 唯情妄见。 以其唯是妄念作故。 即此是相识。 亦名相结。 故彼论云。 结有二种。 一者相结。 二者麁重结。 相结难解。 麁重结难灭。 心分别诸尘。 名相结。 由此分别起欲瞋等惑。 名麁重结。 若得无分别智。 即解相结。 相结不起麁重结即堕灭。 以此文证。 境是相结。 凡小迷执。 故名难解。 是故诸法名之与义。 皆是心作。 凡小不知。 理实无始所缘名义。 常是凡夫意言分别。 故彼论云。 凡夫从本。 来意言分别有二种。 一似名。 二似义。 名义摄一切法皆尽。 此名义。 但是意言分别所作。 离此无别余法。 以此文证。 故知凡夫妄见境界。 或名或义。 皆是当时意言分别。 如食蒗荡妄见针火。 据彼妄情意谓是实。 不知妄见谓有外火。 据实唯是意作火解。 火则唯是意言分别。 谓有火名。 名是意言。 谓有火事。 事是意言。 众生妄见自身他身地水火风等。 皆亦似彼。 虽复就实义唯识无外。 据凡妄情谓有能所。 故彼论云。 唯识义不失。 亦不无能取所取义。 虽复据情谓有内外。 理唯一心。 无别尘体。 故彼论云。 识所变异。 虽有内外事相不同。 实唯一识。 无有尘等别体。 故知自他内外事相。 唯是一心转变妄解。 故诸大圣知生妄见。 自恒不见凡所见境。 如人不食蒗荡之者。 唯见他人妄见针火。 自仍不见空中火事。 佛知唯识。 其事似此。 故不同凡妄见境界。 以生妄见。 本无外尘。 是以如来恒不见色。 唯凡与圣有见不见。 但真异妄。 莫不唯识。 凡唯识。 直是妄心故。 唯识论偈云。 唯识无境界。 无尘虚妄见。 若佛唯识。 但有真心。 故摄论云。 唯有真如及真智独存。 说名法身。 又唯识论云。 诸佛如来行处。 唯有真识。 更无余识。 以此文证。 佛无识故。 故不同凡妄见外境。 以实唯识本无外故。 业不同者。 一质异见。 如人见水。 鬼见为火。 鱼谓住处。 天以为地。 又如舍利妄见秽土。 螺髻菩萨即此见净。 若使实有水火染净。 同处相妨。 不得和合。 以各妄见齐无外故。 多心共处。 得作别解。 若诸众生同业之者。 妄见则同。 更无别解。 此同业者递互为因。 妄想见闻。 唯心缘合。 故唯识论云。 一切众生虚妄分别。 思惟忆念。 彼说我闻。 依彼前人说者意识。 于此听人闻者意识。 起如是心。 彼说我闻。 而实无有彼前境界。 是偈言递共增上因。 彼此心缘合。 以此文证。 业相由者。 递互为因。 各妄见闻。 以其六道皆心缘合。 三界则是唯心转作。 故十地经云。 三界虚妄。 但一心作。 论自释言。 一心作者。 唯心转故。 故知三界同见别见。 皆是自心转变。 解异。 同见闻者。 虽心缘合。 心无形相。 恒非内外。 若谓心外有他心者。 则是妄解。 实无外识。 故唯识论云。 而实无有外识可取。 乃至二乘知他心者。 谓有外识。 亦仍是妄。 故彼论云。 虚妄分别。 此心知彼心。 彼心知此心。 以此文证。 实无外识。 直是凡小妄作外解。 故彼论云。 他心智者。 不如实知。 何以故。 以自内心虚妄分别。 以为他心。 不能了知。 问曰。 若言凡小作他心解。 云何得与他心相应。 释言。 由先方便想作他解。 似他解故。 得与相应。 凡小不知自作他解。 便谓我今知他人心。 虽作他解得与相应。 谓有能所。 犹非实知。 故彼论云。 世间他心智者。 于彼二法不如实知。 以彼能取可取境界。 虚妄分别故。 以此等文证。 无外识。 故作外解。 皆非实知。 若观心识本无形相。 非彼非此。 无来无去。 不依外解。 息分别时。 则是实知一切生心。 故智论云。 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性实有不虚诳者。 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性实虚诳。 无来无去故。 佛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譬如比丘贪求者。 不得供养。 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 心外如是。 若分别取相。 则不得实法。 不得实法故。 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若不取相。 无所分别。 则得实法。 故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无所罣碍。 以此文证。 心无去来。 佛知无外。 称实能知。 不同凡小他心智者。 向外缘心。 犹杂妄识。 故唯论识偈云。 他心知于境。 不如实觉知。 以非离识境。 唯佛如实知。 以此文证佛知唯识。 自作他解。 无外可取。 以知自心。 作诸心解。 永断向外分别之心。 入楞伽经云。 如实知一切诸法。 唯是自心。 是故不生分别之心。 以此文证。 佛知他心即是自心。 离外分别。 但缘自心。 意言为境。 为诸众生心识无边。 各各异解。 差别难量。 佛离外念。 一心遍知。 如水不动。 万像现中。 此佛一心知诸心时。 一作多解。 多即是一。 如彼一水照诸万像。 虽即一水。 而与水外万像相应。 佛心亦尔。 遍照他心。 虽是一心作诸心解。 而与一切他心相应。 由久修学唯识观成。 故离外念。 方能遍知。 故华严经颂云。 摩醯首罗智自在。 大海龙王降雨时。 悉能分别数其滴。 于一念中皆明了。 无量亿劫勤修学。 得是无上菩提智。 云何当于一念中。 不知一切众生心。 故知诸佛念念遍知。 此即是佛意言分别。 虽知世谛各唯识时。 别知诸心。 是佛分别。 据恒自觉。 唯自意言。 离外念边。 无复分别。 故诸大智观唯识者。 缘自意言知世谛时。 即亦达真。 离外分别。 是故大乘从凡至佛。 皆观自心意言为境。 则知心外无别他心。 凡圣等心。 虽非内外。 仍有因缘为他变者。 如维摩经云。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 变舍利弗令如天女。 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此变舍利弗。 令心异见。 非有别身改形换质。 众生心中修胜行者。 则有无中妄见佛业。 由有胜业感佛神力。 令心变异。 似见化身。 故摄论云。 于他修行地中。 由佛本愿自在力故。 彼识似众生变异显现。 故名变化身。 以此文证。 如来化身如释迦等。 皆是凡小自心变作。 以妄见佛成道化生。 后还妄见如来灭度。 此妄见者由佛变。 故彼论云。 菩提涅槃为二。 但变异他心。 令他为二。 体实不有。 以此文证。 佛变他心令妄见佛。 心外无佛。 据诸凡小不知妄见。 谓有外佛来度众生。 故经偈云。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众生。 众生强分别。 作佛度众生。 故摄论云。 由观行人识为增上缘。 故余人识变异如观行人。 愿力显现。 故知定无外尘。 唯有本识。 以此文证。 见圣化者。 皆由佛力为增上缘。 故彼论云。 浅行菩萨欲作众生利益事。 于现在先发愿竟。 即入真观。 出观后。 随所欲乐方得成就。 若深行菩萨。 欲作利益众生事。 现在不须发愿。 及入观出观。 但由本愿力。 随所欲作一切皆成。 若声闻等。 得九定自在。 因此定自在。 得六通自在。 于一物中。 随愿乐力。 各能变异。 为无量种。 若诸尘实有自性。 此事则不得成。 以此文证。 本无外境。 圣力令他无中见化。 以皆妄见。 无外境故。 若多圣人同处变物。 各随意成。 亦不相碍。 故彼论云。 于一物中。 若多观行人。 别愿同能变异一境。 此变异得成。 何故得成。 随彼意成。 故实无外境。 唯有识故。 是故各随彼意得成。 以此文证。 于一处中多圣变化。 随意各别。 令诸众生见境各异。 和而不同。 参而不乱。 此义甚深。 大根方知。 故至佛来。 皆观唯识。 故彼论云。 从愿乐位乃至究竟位。 通名唯识观。 以此文证。 大乘入道同观唯识。 渐明至佛。 言观唯识愿乐位者。 谓从师友闻说唯识。 即能解者。 心生愿乐。 由有愿乐。 学思量时。 即是大乘愿乐位人。 故彼论云。 诸菩萨。 但由德闻一切法唯有识。 依此教。 随闻起信乐心。 于一切法唯识理中。 意言分别生。 由此愿乐意言分别。 故。 说菩萨已入唯识观。 作如此知。 名入唯识愿乐位。 以此文证。 学观唯识。 即是大根菩萨入道。 上来总明大小入道。 浅深虽别。 皆唯修慧。 以其慧观是正道体。 若不修观。 余行皆非。 此明慧观是入道体。 如上所说。 若了一切境界。 唯是意言分别。 则意无所思。 口无所说。 攀缘既息。 名相即空。 妙明真心。 从此披露。 故得尘劳路绝。 生死河枯。 念念冥真。 心心合道。 所以金刚三昧经云。 佛言。 善不善法。 从心化生。 一切境界。 意言分别。 制之一处。 众缘断灭。 何以故。 一本不起。 三用无施。 住于如理。 六道门杜。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