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八十七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八十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入道之门。 触途咸是。 简要。 分别。 无出四门。 今约天台四教。 藏通别圆。 各有四门入道。 前三教四门。 广在彼说。 今引圆教四门。 堪当入道。 一有门。 二空门。 三亦有亦空门。 四非有非空门。 止观云。 圆教四门。 妙理顿说。 异前藏通二教。 圆融无碍。 异于别教历别。 若有门即假。 寄于有以为言端。 而此有门亦即三门。 一门无量门。 无量门一门。 非一非四而言一四。 此即圆门相也。 若有为门。 即生死之有。 是实相之有。 一切法趣有。 有即法界。 出法界外。 更无法可论。 生死即涅槃。 涅槃即生死。 无二无别。 举有。 为门端耳。 实具一切法。 圆通无碍。 是名有门。 三门亦如是。 此门微妙不可思议。 岂同藏通拙度而但空。 别教不融而隔别。 又圆四门皆妙无麁。 若有门为法界。 摄一切法。 况复三门。 空门即是法界。 摄一切法。 况复三门。 余二亦如是。 法相平等。 无复优劣。 若尔。 无四门之异。 但因顺根机。 赴缘四说。 如四指指一月。 月一指四。 又如藏通别圆四教。 如空中四点。 虽四点似别。 不出一空。 虽四指不同。 唯指一月。 一有门者。 观见思假。 即是法界。 具足佛法。 又诸法即是法性因缘。 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 大经云。 因灭无明。 即得炽然三菩提灯。 是名有门。 二空门者。 观幻化见思及一切法。 不在因。 不属缘。 我及涅槃。 是二皆空。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此即三谛皆空也。 三亦空亦有门。 幻化见思。 虽无真实。 分别假名。 则不可尽。 如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 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亦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 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乃至佛亦但有名字。 是为亦空亦有门。 四非空非有门。 观幻化见思。 即是法性。 法性不可思议。 非世。 故非有。 非出世。 故非空。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一中一切中。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岂有见思而非实法。 是名非空非有门。 云何一门即是三门。 一门尚是一切法。 何止三耶。 所以者何。 观因缘所生法。 是初门。 一切皆初门。 初门即空。 一空一切空。 即是第二门。 此初门即假。 一假一切假。 即是第三门。 此初门即中。 一中一切中。 即是第四门。 初门即是三门。 三门即是一门。 但举一门为名。 虽有四名。 理无隔别。 即是圆教四门。 正是今之所用也。 若尔。 何用前来种种分别。 但凡情闇钝。 不说不知。 先诱开之。 后入正道。 法华经云。 虽说种种道。 其实为一乘。 若得此意。 终日分别。 无所分别。 涅槃名为复有一行。 是如来行。 法华名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大品名为一切种智。 知一切法。 净名称为瞻卜林。 不嗅。 余香。 华严称为法界。 即是此四门意也。 故知若了一心。 修行。 因果圆备。 犹如地。 万物出生故。 犹如海。 众宝所聚故。 犹如车。 能运载故。 犹如城。 善防护故。 是以大涅槃经云。 佛言。 我为须达说言。 长者。 心为城主。 长者。 若不护心。 则不护身口。 又华严入法界品中。 宝眼主城神。 眷属围绕。 于虚空中而现其身。 种种妙物以为严饰。 手持无量众色宝华。 以散善财。 作如是言。 善男子。 应守护心城。 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 应庄严心城。 谓专意趣求如来十力。 应净治心城。 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 应清凉心城。 谓思惟一切诸法实性。 应增长心城。 谓成办一切助道之法。 应严饰心城。 谓造立诸禅解脱宫殿。 应照耀心城。 谓普入一切诸佛道场。 听受般若波罗蜜法。 应增益心城。 谓普摄一切佛方便道。 应坚固心城。 谓恒勤修习普贤行愿。 应防护心城。 谓常专御扞恶友魔军。 应廓彻心城。 谓开引一切佛智光明。 应善补心城。 谓听受一切佛所说法。 应扶助心城。 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 应广大心城。 谓大慈普及一切世间。 应善覆心城。 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 应宽广心城。 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 应开豁心城。 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 应密护心城。 谓防诸恶欲不令得入。 应严肃心城。 谓逐诸恶法不令其住。 应决定心城。 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 应安立心城。 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 所有境界。 应莹彻心城。 谓明达一切佛正法轮修多罗中所有法门。 种种缘起。 应部分心城。 谓普晓示一切众生。 皆令得见萨婆若道。 应住持心城。 谓发一切三世如来。 诸大愿海。 应富贵心城。 谓集一切周遍法界。 大福德聚。 应令心城明了。 谓普知众生根欲等法。 应令心城自在。 谓普摄一切十方法界。 应令心城清净。 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 应知心城自性。 谓知一切法皆无有性。 应知心城如幻。 谓以一切智了诸法性。 佛子。 菩萨摩诃萨。 若能如是净修心城。 则能积集一切善法。 释曰。 夫城者。 能防外寇。 护国安人。 坚密牢强。 即无众患。 况心城须护。 密守关津。 无令外缘六尘魔贼所侵。 内结烦恼姦臣所乱。 防非禁恶。 常加莹净之功。 立德运慈。 广备庄严之事。 遂得四门无滞。 一道常通。 力敌大千。 威临法界。 可以抚提弱丧。 摄化无遗。 伏外降魔。 永固真基矣。 华严疏云。 城有三义。 一防外敌。 二养人众。 三开门引摄。 今言法城。 通教理行果。 行契理教。 则无不俱严故。 各有三义。 谓了心城之性空。 则众惑不入。 见恒沙性德。 则万行爰增。 道无不通。 则自他引摄。 便能契果。 绝百非以成解脱。 养众德以全法身。 开般若而无不通矣。 方显教城无非。 养所。 诠旨。 句句通神。 有斯多义。 净名疏云。 佛法如城。 能为行人防非拟敌。 故名为城。 若护佛法。 即是护城。 又阴界入法即空。 即空之理名涅槃。 众生是王。 而种性具足恒沙佛法。 如城中人物故。 立一切众生。 即大涅槃。 即菩提相。 但此妙理。 外为天魔外道之所欲坏。 内为通别见思之所侵。 菩萨为护众生本有涅槃之城。 不令妄起诸爱见也。 问。 圣人大宝曰位。 若无位次。 即是天魔外道。 既有信入。 须假鍊磨。 于初心方便门中。 证解唯识。 约教所分。 有几位次。 答。 有五位门。 准识论云。 谓具大乘二种性者。 略于五位渐次悟入。 一本性住种性。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 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二习所成种性。 谓闻法界等流法。 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要具大乘此二种性。 方能渐次悟入唯。 识乃至云何渐次悟入唯。 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 资粮位中。 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 能渐伏。 除所取能取。 引发真见。 在通达位。 如实通达。 修习位中。 如所见理。 数数修习。 伏断余障。 至究竟位。 出障圆明。 能尽未来化有情类。 复令悟入唯识性相。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 一资粮位。 颂曰。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论曰。 从发深固大菩提心。 乃至未起顺决择分。 求住唯识真胜义性。 剂此。 皆是资粮位摄。 为趣无上正等菩提。 修习种种胜资粮故。 为有情故。 勤求解脱。 由此亦名顺解脱分。 此位菩萨。 依因。 善友。 作意。 资粮。 四胜力故。 于唯识义虽深信解。 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故于二取所引随眠。 犹未有能伏灭功力。 念彼不起二取现行。 此二取言。 显二取取。 执取能取所取性故。 二取习气。 名彼随眠。 随逐有情眠伏藏识。 或随增过。 故名随眠。 即是所知烦恼障种。 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 萨迦邪见而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及彼等流诸随烦恼。 此皆扰恼有情身心。 能障涅槃。 名烦恼障。 所知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 萨迦邪见而为上首。 见。 疑。 无明。 爱。 恚。 慢等。 覆所知境。 无颠倒性。 能障菩提。 名所知障。 乃至菩萨住此资粮位中。 二麁现行虽有伏者。 而于细者。 及二随眠。 止观力微。 未能伏灭。 此位未证唯识真如。 依胜解力修诸胜行。 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乃至所修胜行。 谓福及智等。 释云。 本性住种姓者。 未闻正法。 但无漏种无始自成。 不曾熏习令其增长。 名本种姓。 性者体也。 姓者类也。 谓本性成住此菩萨。 种子姓类差别。 不由今有。 名本性住种姓。 菩萨地说。 无始法尔六处殊胜。 名本性住种姓。 习所成种姓者。 此闻正法已去。 令无漏旧种增长数习种姓。 菩萨地说。 闻十二分教法界等流。 平等而流。 又法界性善顺恶违。 具诸功德。 此亦如是。 故名等流。 依因善友。 作意资粮四胜力故者。 此上四力。 摄论云。 能悟入中。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 此乃因力。 已得奉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 即善友力。 已得一向决定胜解。 非诸恶友所能动摇。 名作意力。 已善积习诸善根等。 名资粮力。 随眠义者。 随逐有情。 常在生死。 眠伏藏识。 不现余处。 故名随眠。 或随增过。 故名随眠。 随。 逐有情。 多增过失故。 名随眠。 何。 故眠者乃是增义。 如。 人睡眠眠。 即滋多。 故过失增。 是随眠义。 即二障种也。 二加行位。 颂曰。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论曰。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 善备福德智慧资粮。 顺解脱分既圆满已。 为入见道住唯识性。 复修加行伏除二取。 谓煖顶。 忍。 世第一法。 此四总名顺决择分。 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乃至菩萨此四加行中。 犹于现前安立少物。 谓是唯识真胜义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 带相。 观心有所得故。 非实安住真唯识理。 彼相灭已。 方实安住。 依如是义故。 有颂言。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自心。 知所取非有。 以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乃至此加行位。 未遣相缚。 于麁重缚。 亦未能断。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违见道故。 于俱生者。 及二随眠。 有漏观心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未全伏除。 全未能灭。 乃至此位。 亦是解行地摄。 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释云。 四总名顺决择分者。 则名真实决择分。 决择是智。 即择法也。 决。 简疑品。 彼犹预故。 择。 简见品。 彼不择故。 分者。 是支因义。 即择法觉支。 现前立少物者。 心上变如。 名为少物。 此非无相。 故名带相。 若证真时。 此相便灭。 相者。 即是空所执相。 三通达位。 颂曰。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论曰。 若时菩萨于所余境。 无分别智都无所得。 不取种种戏论相故。 尔时乃名。 实住唯识真胜义性。 即证真如智。 与真如平等平等。 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能所取相。 俱是分别。 有所得心。 戏论现故。 乃至此智。 虽有见分。 而无分别。 说非能取。 非取全无。 虽无相分。 而可说。 此带如相起。 不离如故。 如自证分缘见分时。 不变而缘。 此亦应尔。 变而缘者。 便非亲证。 如后得智。 应有分别。 故应许此有见无相。 加行无间。 此智生时。 体会真如。 名通达位。 初照理故。 亦名见道。 乃至前真见道。 证唯识性。 后相见道。 证唯识相。 二中初胜。 故颂偏说。 前真见道。 根本智摄。 后相见道。 后得智摄。 诸后得智。 有二分耶。 乃至此智现身土等。 为诸有情说正法故。 若不变现似色声等。 宁有现身说法等事。 转色蕴依不现色者。 转四蕴依应无受等。 又若此智不变似境。 离自体法。 应非所缘。 缘色等时。 应缘声等。 又缘无法等。 应无所缘缘。 彼体非实。 无胜用故。 由斯。 后智二分俱有。 释曰。 又若此智不变似境。 离自体法。 应非所缘者。 既无相分。 自他之心。 他身土等。 离自己体之法。 不带影像。 应非所缘缘。 直亲照彼。 不变为相故。 不同真如。 真如即是智自体故。 问。 若尔。 真如应非所缘缘。 无似境相故。 答。 不然。 带如之相起故。 离自体法既无影像。 不可言带彼相起。 如何说有所缘缘。 彼皆离自体故。 既亦带相起名所缘缘。 色等时。 应缘声等。 缘色等智。 不带声等相故。 又缘无法等。 应无所缘缘者。 不变为无相。 为见所缘故。 以无相分。 直照于无。 无非有体。 所缘缘义如何得成。 由此故知。 佛亦不能亲缘于无。 此文理证也。 四修习位。 颂曰。 无得不忍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麁重故。 便证得转依。 论曰。 菩萨从前见道起已。 为断余障。 证得转依。 复数修习无分别智。 此智远离所取能取。 故说无得及不思议。 或离戏论。 说为无得。 妙用难测。 名不思议。 是出世间无分别智。 断世间故。 名出世间。 二取随眠。 是世间本。 唯此能断。 独得出名。 或出世名。 依二义立。 谓体无漏。 及证真如。 此智具斯二种义故。 独名出世。 余智不然。 即十地中无分别智。 数修此故。 舍二麁重。 二障种子。 立麁重名。 性。 无堪任。 违细轻故。 令彼永灭。 故说为舍。 此能舍彼二麁重故。 便能证得广大转依。 依谓所依。 即依他起。 与染净法为所依故。 染谓虚妄遍计所执。 净谓真实圆成实性。 转谓二分转舍转得。 由数修习无分别智。 断本识中二障麁重故。 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 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 由转烦恼得大涅槃。 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成立唯识。 意为有情。 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或依。 即是唯识真如。 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愚夫颠倒迷此真如。 故无始来受生死苦。 圣者离倒悟此真如。 便得涅槃毕竟安乐。 由数修习无分别智。 断本识中二障麁重。 故能转灭依如生死。 及能转证依如涅槃。 此即真如离杂染性。 如虽性净而相杂染。 故离杂染时假说新净。 即此新净说为转依。 修习位中断障证得。 虽于此位亦得菩提。 而非此中颂意所显。 颂意但显转唯识性。 二乘满位。 名解脱身。 在大牟尼。 名法身故。 云何证得二种转依。 谓十地中修十胜行。 断十重障。 证十真如。 二种转依由斯证得。 五究竟位。 颂曰。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论曰。 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前。 即是究竟位相。 此谓此前二转依果。 即是究竟无漏界摄。 诸漏永尽。 非漏随增。 性净圆明。 故名无漏。 界者藏义。 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 或是因义。 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庄严经论。 说四加行位。 偈曰。 尔时此菩萨。 次第得定心。 唯见意言故。 不见一切义。 释曰。 此菩萨初得定心。 离于意言。 不见自相总相。 一切诸义。 唯见意言。 此见。 即是菩萨煖位。 此位名明。 如佛灰河经中所说。 明此明名见法忍。 偈曰。 为长法明故。 坚固精进故。 法明增长已。 通达唯心住。 释曰。 此中菩萨。 为增长法明故。 起坚固精进。 住是法明。 通达唯心。 此通达。 即是菩萨顶位。 偈曰。 诸义悉是光。 由见唯心故。 得断所执乱。 是则住于忍。 释曰。 此中菩萨。 若见诸义。 悉是心光。 非心光外。 别有异见。 尔时得所执乱灭。 此见。 即是菩萨忍位。 偈曰。 所执乱虽断。 尚余能执故。 断此复速证。 无间三摩提。 释曰。 此中菩萨。 为断能执乱故。 复速证无间三摩提。 问。 有何义故。 此三摩提名无间。 答。 由能执乱灭时。 尔时入无间。 故受此名。 此入无间。 即是菩萨世间第一法位。 乃至五位。 第一资粮位。 初学唯识。 为发心之始。 第一发心分。 依止大菩提而发心故。 菩萨善生。 有四义。 一种子胜。 以菩提心为种子故。 二生母胜。 以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 三胎藏胜。 以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 四乳母胜。 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 第二通达位颂曰。 已知义类性。 善住唯心光。 现见法界故。 解脱于二相。 论曰。 此位由解一切诸义。 唯是意言为性。 则了一切诸义。 悉是心光。 菩萨尔时。 名善住唯识。 从彼后现见法界。 了达所有二相。 即解脱能执所执。 第三见道位颂曰。 心外无有物。 物无心亦无。 以解二无故。 善住真法界。 论曰。 此位如彼现见法界故。 解心外无有所取物。 所取物无故。 亦无能取心。 由离所取能取二相故。 应知善住法界自性。 第四修道位颂曰。 无分别智力。 恒平等遍行。 为坏过聚体。 如药能除毒。 论曰。 此位菩萨。 入第一义智转依已。 以无分别智恒平等作。 及遍处行。 何以故。 为坏依止依他性熏习稠林过聚相故。 此智力。 譬如阿伽陀药。 能除一切众毒。 第五究竟位颂曰。 缘佛善成法。 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别。 速穷功德海。 论曰。 缘佛善成法者。 诸菩萨。 于佛善成立一切妙法中。 作总聚缘故。 问。 云何总聚缘。 答。 心根安法界。 是故此心名根。 此后起观。 如前观事处处念转。 解知诸念唯是分别。 非实有故。 如此知已。 速穷功德海。 即佛果功德海。 能速穷彼岸。 故摄论偈云。 福德智慧二资粮。 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 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 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 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 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消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 勇勐疾归德海岸。 释曰。 复有现观伽他。 如经。 庄严论说。 其中难解。 于此显示。 福德智慧二资粮。 菩萨善备无边际者。 资粮有二种。 一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 谓施等三波罗蜜多。 是福德资粮。 第六般若波罗蜜多。 是智慧资粮。 精进波罗蜜多。 二资粮摄。 何以故。 若为智慧而行精进。 是智慧资粮。 若为福德而行精进。 是福德资粮。 如是静虑波罗蜜多。 亦通二种。 若缘无量而修静虑。 是福德资粮。 余是智慧资粮。 如是资粮。 是谁所有。 谓诸菩萨。 长远难度。 名无边际。 如无边语。 非无有边。 但以多故。 得无边称。 此亦如是。 于法思量善决已者。 要由定后思惟诸法。 方善决定。 非余所能。 故了义趣唯言类者。 谓了知诸义。 唯意言为因。 若知诸义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者。 谓若了知似义显现。 唯是意言。 即住似义唯心正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者。 谓从此后现证真如。 永离所取能取二相。 如入现证。 次当显示。 体知离心无别物。 由此即会心非有者。 体知离心无所缘义。 彼无有故。 即会能缘心亦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者。 谓诸菩萨了达此二悉皆是无。 等住二无真法界者。 谓平等住离义离心真实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者。 谓诸菩萨无分别智。 所有势力。 周遍平等常顺行者。 于平等中随顺而行。 观契经等一切诸法。 犹如虚空。 性平等故。 内外诸法皆如是观。 故名周遍常恒。 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消众毒者。 灭谓除灭。 依谓所依。 即所依中杂染法因。 极难了故。 如谿谷林榛梗难入。 过失聚者。 是杂染法熏习自性。 佛说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者。 谓由佛教善安其慧。 置真如中。 及能缘彼根本心中。 根本心者。 谓缘如来所有正教。 总为一相。 应知即是无分别心。 了知念趣唯分别者。 谓彼安住根本心已。 为说正教。 由后得智念诸义趣。 知此念趣唯是分别。 勇勐疾归德海岸者。 谓诸菩萨。 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巧方便故。 速趣佛果功德海岸。 如是五颂总略义者。 谓第一颂显资粮道。 第二颂初半显加行道。 后半第三显于见道。 第四一颂显于修道。 第五一颂显究竟道。 金刚三昧经云。 大力菩萨言。 云何二入。 不生于心。 心本不生。 云何有入。 佛言。 二入者。 一谓理入。 二谓行入。 理入者。 深信众生不异真性。 不一不共。 但以客尘之所翳障。 不去不来。 凝住觉观。 谛观佛性不有不无。 无己无他。 凡圣不二。 金刚心地坚住不移。 寂静无为。 无有分别。 是名理入。 行入者。 心不倾倚。 影无流易。 于所有处静念无求。 风鼓不动。 犹如大地。 捐离心我。 救度众生。 无生无相。 不取不舍。 菩萨心无出入。 无出入心入不入故。 故名为入。 菩萨如是入法。 法相不空。 不空之法。 法不虚弃。 何以故。 不无之法。 具足功德。 非心非影。 法尔清净。 又云。 佛言。 从阐提心。 乃至如来。 如来实相。 住五等位。 一者信位。 信此身中真如种子。 为妄所翳。 舍离妄心。 净心清白。 知诸境界。 意言分别。 二者思位。 思者。 观诸境界。 唯是意言。 意言分别。 随意显现。 所见境界。 非我本识。 知此本识非法非义。 非所取非能取。 三者修位。 修者。 常起。 能起所起同时故。 先以智导。 排诸障难。 出离盖缠。 四者行位。 行者。 离诸行地。 心无取舍。 极净根利。 不动心。 如决定实性大般涅槃。 唯性空大。 五者舍位。 舍者。 不住性空。 正智流易。 大悲如相。 相不住如。 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 心无边际。 不见处所。 是至如来。 善男子。 五位一觉。 从本利入。 若化众生。 从其本处。 如上经论。 所言诸佛菩萨四加行位。 唯识五位等。 皆从一心分其深浅。 从本起末。 似现初心。 因末显本。 复归元地。 所以经云。 五位一觉。 从本利入。 若化众生。 从其本处。 如上诸位。 但是一心。 因智有浅深。 证分初后。 于行布中。 似有阶降。 如慤疏云。 首楞严经。 于一念上立六十位。 如珠中影像。 物类虽多。 珠全是一。 一中含众像。 众像还入一珠中。 如六十位中。 一一位含六十位。 且如位位全是心证。 一心能生多心。 多心还入一心。 心心互含。 有何障碍。 宗镜录卷第八十七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5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