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九十一 内容: 宗镜录卷第九十一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凡圣之道。 同一法身。 彼此俱亡。 物我咸绝。 则心内无得。 身外无余。 如何起应化之身。 摄机宜之众。 答。 只为众生不了自他唯心。 横生彼此。 若自达真空。 则诸佛终不出世。 菩萨亦无功夫。 古德问云。 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现。 离心无实我人者。 诸佛亦见有众生。 岂可有妄心未尽耶。 答。 诸佛见有众生。 俱是缘生幻有。 不知谓实有我。 所以造业受报。 枉有轮回。 此由无实我。 感诸佛慈悲。 若实有我。 非是妄有者。 诸佛何故妄救众生。 以我实有。 不可救故。 今为救者。 定知无我。 妄计有也。 故知众生不离佛果。 迷不觉知。 华严经颂云。 佛身非是化。 亦复非非化。 于无化法中。 示有变化形。 古释云。 此则依真起化。 真化各有二义。 初真中二者。 一不变义。 虽化而常湛然。 则佛身非是化也。 二随缘义。 谓不守自性。 无不现时。 则亦复非非化也。 化中二者。 一无体即空义。 谓揽缘无性故。 则于无化法中也。 二从缘幻有义。 则示有变化形也。 以随缘幻有。 不异不变体空。 是故现化纷然。 未甞不寂。 真性湛然。 未曾不化。 若不达此理。 自尚未度。 焉能化他。 又以无缘慈。 如石吸铁。 岂分能所之化。 以同体悲。 犹若虚空。 谁见自他之身。 故先德云。 穷源莫二执迹多端。 谓若据本以讨源。 则千途无异辙。 若三江之浩淼。 并源出于岷山也。 乃穷源莫二若执迹多端。 则据末以适本。 不知多端是应迹耳。 故光明觉品颂云。 一身为无量。 无量复为一。 了知诸世间。 现形遍一切。 此身无所从。 亦无所积聚。 众生分别故。 见佛种种身。 即其义也。 但是一法身。 义分二三四五乃至十身。 且如说五身者。 睿公维摩疏释云。 所谓法性生身。 亦言功德法身。 变化法身。 实相法身。 虚空法身。 详而辩之。 一法身也。 何者。 言其生。 则本之法性。 故曰法性生身。 推其因。 则是功德所成。 故言功德法身。 就其应。 则无感不形。 则是变化法身。 称其大。 则弥纶虚空。 所谓虚空法身。 语其妙。 则无相无为。 故曰实相法身。 故知一体不动。 名逐缘分矣。 故云同时异处。 决是多身。 而是一身全现。 故非多矣。 其犹一月。 一刹那中百川齐现。 皆即一即多。 又普现故非一。 一月故非多。 如智幢菩萨偈云。 譬如净满月。 普现一切水。 影像虽无量。 本月未曾二。 是也。 又经颂云。 如来清净妙法身。 一切三界无伦疋。 以出世间言语道。 其性非有非无故。 虽无所依无不往。 虽无不至而不去。 如空中划梦所见。 当于佛体如是观。 由非真非应。 非一非多故。 不可作真应一多等思也。 故光明觉品颂云。 佛见无生超戏论。 非是蕴处差别法。 故难思也。 又云。 皆是自他相作之身。 能所共成之化。 自他相作者。 如华严经云。 此菩萨能随众生心之所乐。 能以自身。 作国土身。 众生身。 业报身。 声闻身。 缘觉身。 菩萨身。 如来身。 法身。 智身。 虚空身。 此即自作他也。 又随众生心之所乐。 能以众生身作自身。 即他作自也。 能所共成者。 若无所化之机。 则无能化之迹。 又若无所应之身。 亦无能感之事。 自他能所。 非一非异。 缘起相由。 成兹密旨。 然缘起相由者。 皆是自心为缘。 终无心外法。 能与心为缘。 所以古德云。 十方诸佛。 皆我本师海印顿现。 且法华分身。 有多净土。 如来。 何不指己净土。 而令别往弥陀妙喜。 思之。 故知贤首弥陀等佛。 皆本师矣。 复何怪哉。 言贤首者。 即寿量品中。 过百万阿僧祇刹。 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 经中偈云。 或见莲华胜妙刹。 贤首如来住其中。 若此不是叹本师者。 说他如来在他国土。 为何用耶。 且如总持教中。 亦说三十七尊。 皆遮那一佛所现。 谓毗卢遮那如来。 内心证自受用。 成于五智。 从四智流出四如来。 谓大圆镜智。 流出东方阿閦如来。 平等性智。 流出南方宝生如来。 妙观察智。 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 成所作智。 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 法界清净智。 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 又问。 若依此义。 岂不违于平等意趣。 若言即我者。 依于平等意趣。 而说。 非即我身。 如何皆说为本师耶。 答。 平等之言。 乃是一义。 唯识尚说。 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 多佛共化以为一佛。 若属一佛。 佛能示现以为多身。 十方如来。 一一皆尔。 今正一佛能为多身。 依此而赞本师耳。 如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品颂云。 佛智通达净无碍。 刹那普了三世法。 皆从心识因缘现。 生灭无常无自性。 于一刹中成正觉。 一切刹处悉亦然。 一切入一一亦尔。 随众生心而示现。 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 如是一切诸佛教化方便法智。 我皆集在一心中。 同金刚菩提圣性三摩地故。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 譬如日月无有分别。 亦如水镜无有分别。 光明亦无分别。 三种和合。 得有影生。 如是法如如。 如如智。 亦无分别。 以愿自在故。 众生有感。 现应化身。 如日月影。 和合出现。 如来者。 无去无来。 故云往应群机而不去。 恒归寂灭而不来。 何者。 依体起用故是去。 以即体之用故不去。 应机现前合是来。 以应不离体如月之影故不来。 又往应合故是去。 应无应相故不去。 恒归寂灭合是来。 灭不可得故不来。 乃至一切法。 皆无来去。 如经偈云。 一切法无来。 是故无有生。 然于无生法中现起悲化。 所以大丈夫论云。 菩萨思惟。 一切众生。 能为我作端严业。 不使一众生作不端严意。 菩萨作是思惟。 言利他者。 求他人之相。 都不可得。 都如自己。 又云。 菩萨思惟。 使我悲犹如虚空。 一切山河树木。 飞鸟走兽。 皆依空住。 一切众生。 一切时皆入我悲中。 斯则以同体之大悲。 何生而不度。 起平等之大慧。 何道而不成。 如华严论云。 无尽功德藏回向者。 此位明禅与智冥智与悲会。 以无尽虚空为一道场。 以无尽众生无明行相而为佛事。 身恒承事无尽诸佛。 而遍周法界。 化无尽众生总成佛身。 表里相亡始终都尽。 遍知诸法。 不坏无心。 无尽功德藏品云。 于一毛孔。 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于世。 得入法无尽藏者。 明心性本无。 大小系尽。 身为智影。 国土亦然。 智净影明。 大小相入。 如因陀罗网境界喻。 是也。 经云。 以佛智力。 观一切法悉入一法者。 明万境虽多。 皆一心而起。 心亡境灭。 万境皆虚。 如净水中众影也。 水亡影灭。 此约破有成无说。 又以境约智生。 智虚境幻。 多相相入。 不离一虚。 幻不异虚。 虚不异幻。 幻虚无二一异总虚。 此约以智幻虚自在无碍门说。 此皆借法况说。 如实所知。 唯亡思者智会。 其智会者。 方可用。 而常真。 不惑心境。 以大愿力。 随智幻生等众生数身。 如应摄化。 故名无尽功德藏。 又云。 法云地菩萨。 随心念力。 广大微细。 自他相入。 一多大小互参。 神通德用自在。 皆随自心念所成故。 如一切众生作用境界。 皆是自心执业所成。 人天地。 狱。 畜生饿鬼。 善恶等报果。 一依心造。 如此十地菩萨。 以无作法身大智之力。 随所心念。 莫不十方一时自在。 皆悉知见。 以普光明智为体。 为智体无依。 称性遍周法界。 与虚空量等。 周满十方世界。 以无性智。 大用随念。 以不忘失智。 随念皆成。 以具总别智。 总别同异。 成坏俱作。 以广狭大小自在智。 化通无碍。 以与一切众生同体智。 能变一切众生境界。 纯为净土之刹。 以自他无二智。 一身而作多身。 多身而作一身。 以法身无大小离量之智。 能以毛孔广容佛刹。 以等虚空无边无方之智。 而一念现生。 满十方而无去来。 以如响智。 而能响应。 对现。 等众生应形。 以是具足圆满福德智。 而恒居妙刹。 常与一切众生同居。 若非圣所加持力。 而众生不见。 又问曰。 云何见佛出兴。 答曰。 当见自身。 无身无心。 无出无没。 无内无外。 不动不寂。 无思无求。 世及出世。 都无住处。 无心所法。 无心心法。 心法无依。 性无始末。 以无依住智。 说如斯法。 教化众生。 皆令悟入。 是名见佛出兴。 如光明觉品文殊师利颂云。 世及出世见。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当成大光耀。 若于一切智。 发生回向心。 见心无所生。 当获大名称。 众生无所生。 亦复无有坏。 若得如是知。 当成无上道。 又大乘大集经云。 佛告贤护。 如火未生。 或时有人发如是言。 我于今日。 先灭是火。 贤护。 于意云何。 彼人是语。 为诚实不。 贤护答言。 不也世尊。 佛告贤护。 如是诸法。 从本以来。 毕竟无得。 云何于今。 乃作斯说。 我能证知一切诸法。 我能了达一切诸法。 我能觉悟一切诸法。 我能度脱一切众生于生死中。 此非正言。 所以者何。 彼法界中。 本无诸法。 亦无众生。 云何言度。 但世谛中因缘度耳。 故知心外无法。 何所得耶。 佛身无为。 但随缘现。 如肇论云。 放光云。 佛如虚空。 无去无来。 应缘而现。 无有方所。 然则圣人之在天下也。 寂寞虚无。 无执无竞。 导而弗先。 感而后应。 譬犹幽谷之响。 明镜之像。 对之不知其所以来。 随之罔识其所以往。 恍焉而有。 惚焉而亡。 动而逾寂。 隐而弥彰。 出幽入冥。 变化无常。 其为称也。 因应而作。 显迹为生。 息迹为灭。 生名有余。 灭名无余。 然则有无之称。 本乎无名。 无名之道。 于何不名。 是以圣人。 居方而方。 止圆而圆。 在天而天。 处人而人。 原夫能天能人者。 岂天人之所能哉。 果以非天非人故。 能天能人耳。 是以明镜无形。 能现万形。 圣人无心。 能应万心。 隐不韬光。 显不现迹。 故论云。 圣人寂怕无兆。 隐显同原。 存不为有。 亡不为无。 何者。 佛言。 吾无生不生。 虽生不生。 无形不形。 虽形不形。 问。 如来法身。 即真心性。 如来报身。 依真而起。 若如来化身。 还有心否。 答。 若约体亦不离。 若约事即分。 如深密经云。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 如来化身。 当言有心。 为无心耶。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 善男子。 非是有心亦非无心。 何以故。 无自依心故。 有依他心故。 问。 经云菩萨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者。 夫一切众生。 随自心业。 各受苦报。 所以经偈云。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云何菩萨能关一切恶趣门。 答。 只约自心常开。 六识门。 何曾暂闭。 日夜计校。 缘想一切不善事。 遍诸境界。 念念恒造生死地狱。 经云。 集起心想。 名为地狱。 若能观自心识性无所有。 即是开善趣门。 若不起心想。 即是闭恶趣门。 若得自在智现前。 即现身生五道。 入地狱饿鬼畜生等界。 救苦众生。 故禅门中立无念为宗。 以为要学。 故经偈云。 勤念于无念。 佛法不难得。 何谓不难得。 以无念故。 万境不生。 当处解脱。 若有念起。 非独开恶趣之门。 二十五有。 一时俱现。 故知万质皆从念异。 十二之类纵横。 千差尽逐想生。 八万之门竞起。 如信心铭云。 眼若不睡。 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 万法一如。 以诸法无体。 从自心生。 心若不生。 外境常寂。 故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所以肇论云。 是以圣人。 乘真心以履顺。 则无滞而不通。 审一气以观化。 故所遇而顺适。 无滞而不通。 故能浑杂致。 纯所遇而顺适。 则触物而一。 如此则万象虽殊。 而不能自异。 不能自异。 故知象非真象。 象非真象。 则虽象而非象。 然则物我同根。 是非一气。 潜微幽隐。 殆非群情之所尽。 故知乘一心而履践。 则何往而不真如。 禀一气而化行。 则何物而不顺。 如庄子云。 天地一气。 而能万化。 老子云。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万物得一以生。 故圣人以一真心而观万境。 则所遇而顺适。 触物而冥一矣。 是知诸法无体。 缘假相依。 似有差殊。 不能自异。 何者。 长无长相。 且自不言我长。 短无短相。 亦自不言我短。 皆是随念计度分别。 遍计执着情生。 则知万物本虚。 即象而无象也。 问。 如上所说。 众生自心造业。 自受苦报。 又云何说。 代一切众生苦。 答。 约古德释代苦有七意。 一起悲意乐。 事未必能。 二修诸苦行。 能与物为增上缘。 即名代苦。 三留惑润生。 受有苦身。 为物说法。 令不造恶。 因亡果丧。 即名代苦。 四若见众生造无间业。 当受大苦。 无畏方便。 要须断命自堕地狱。 令彼脱苦。 五由初发心。 常处恶道。 乃至饥世身为大鱼。 即名为代。 六大愿与苦。 皆同真性。 今以即真之大愿。 潜至即真之苦。 七法界为身。 自他无异。 众生受苦。 即是菩萨。 初唯意乐。 次二为缘。 次二实代。 后二理观。 然约有缘。 方能代耳。 还原观云。 普代众生受苦德者。 谓菩萨修诸行法。 不为自身。 但欲广益群生。 怨亲平等。 普令断恶。 备修万行。 速证菩提。 又是菩萨。 本行菩萨道时。 大悲大愿。 以身为质。 于三恶趣。 救赎一切受苦众生。 要令得乐。 尽未来际。 心无退屈。 不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也。 经颂云。 广大悲云遍一切。 舍身无量等刹尘。 以昔劫海修诸行。 令此世界无诸垢。 谓众生妄执念念迁流。 名之为苦。 菩萨教令了蕴空寂。 自性本空。 故言离苦。 问曰。 众生无边。 苦业亦无边。 云何菩萨而能代受。 答曰。 菩萨代众生受苦者。 由大悲方便力故。 但以众生妄执。 不了业体。 从妄而生。 无由出苦。 菩萨教令修行止观两门。 心无暂替。 因亡果丧苦无由生。 但令不入三涂。 名为代众生受苦也。 是以三界生死之苦者。 皆是众生妄受。 以不了根尘无性。 本末常空。 于毕竟无中。 执成究竟之有。 因兹贪取。 结业受生。 于无量劫来受轮回苦。 无明所罩莫省莫知。 菩萨于是垂大悲心。 愍兹颠倒。 说性空之法药。 破情有之病根。 则达苦无生。 不造恶业。 知诸受互起。 能破惑因。 妄受之苦既空。 对治之乐自绝。 所以先德云。 苦是乐。 乐是苦。 只箇修行断门户。 亦无苦。 亦无乐。 本来自性无绳索。 以兹妙悟。 入一际门。 遂得人法俱空。 不为心境所缚。 当处解脱。 永出苦源。 岂非代苦。 乎。 又经云。 说法是大神变。 能令即凡成圣。 变祸为祥。 于地狱火轮之中。 踊净刹莲台之上。 岂非神变耶。 问。 一切境界。 因心分别。 若有分别。 即属无明。 故云。 无心分别。 一切法正。 有心分别。 一切法邪。 诸佛如来。 已断无明。 无有心相。 云何能知真俗差别之境。 名一切种智。 答。 以法无自体故。 即分别无分别。 以体不碍缘故。 无分别即分别。 如起信论云。 自体显照故。 名为觉者。 谓有难言。 若无别体。 何能普现众生心行。 故答云。 自体显现。 如珠有光。 自照珠体。 珠体喻心。 光喻于智。 心之体性。 即诸法性。 照诸法时。 是自照耳。 故论文甚分明。 然论中问曰。 虚空无边故。 世界无边。 世界无边故。 众生无边。 众生无边故。 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如是境界。 不可分剂。 难知难解。 若无明断。 无有心想。 云何能了。 名一切种智。 答曰。 一切境界。 本来一心。 离于想念。 以众生妄见境界。 故心有分剂。 以妄起想念。 不称法性。 故不能决了。 诸佛如来。 离于见想。 无所不遍。 心真实故。 即是诸法之性。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 无量方便。 随诸众生。 所应得解。 皆能开示种种法义。 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释云。 心真实故。 则是诸法之性。 佛心离想。 体一心原。 离妄想故。 名心真实。 体一心故。 为诸法性。 是则佛心为诸妄法之体。 一切妄法皆是佛一心相。 相现于自体。 自体照其相。 如是了知。 有何为难。 故能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是谓无所见故无所不见之由也。 钞云。 以内迷真理。 识外见尘故。 于如量之境。 不能随顺种种知也。 如人动目。 天地倾摇。 故不能如实知也。 是知心海波停。 万像齐鉴。 澄潭浪起。 诸境皆昏。 宗镜录卷第九十一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5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