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九十五 内容: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胜天王般若经云。 三世如来。 同在一处。 自性清净无漏法界。 若一若异。 不可思议。 智慧神力。 同一法界。 般若方便。 二相平等。 释曰。 同在一处自性清净者。 一切凡圣。 皆以无所住。 而住自性清净心秘密藏之一处。 若一若异不可思议者。 以报身妙土之相。 相入相资。 故云若异。 以法身自体之性。 相遍相即。 故云若一。 如芥瓶灯室。 同异难量。 故云不可思议。 般若方便二相平等者。 诸佛以般若方便。 常相辅翌。 何者。 以般若观空。 不住生死。 以方便涉有。 不住涅槃。 以不住生死故。 智眼常明。 以不住涅槃故。 悲心恒续。 悲智体同。 故云平等。 最胜王经云。 离无分别智。 更无胜智。 离法如如。 无胜境界。 释曰。 一切境界。 皆是意言分别。 则无境唯识。 若了识空。 但一真心。 成无分别智。 此乃无等之智。 第一之说。 岂有余智更能过者。 此真如一心之性。 为万法之所依故。 离此之外。 何处别有纤尘能为标指。 若离此一心境智。 或有所见。 皆是瞖眼狂心。 不见真实。 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 如众瞖者。 同于一处。 见各差别。 互不相碍。 皆由眼瞖不见正色。 众生亦尔。 色性无碍。 心缘异故。 蔽于正见。 不了真实。 禅要经云。 弃诸盖菩萨白佛言。 世尊。 禅门秘要。 为有一门。 为是多门。 若有多者。 法则有二。 若是一者。 云何容受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迫迮。 佛言。 善男子。 此禅要门。 亦非是一。 亦非多数。 一切众生。 性同虚空。 虽同虚空。 各于身心自有禅门。 实不共修。 何以故。 息口不言。 冥合于理。 口为禅门。 摄眼分别。 溷合无异。 眼为禅门。 耳所闻声。 了知虚妄。 毕竟寂灭。 犹如聋人。 耳为禅门。 乃至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 摄诸尘劳。 入不二门。 旷彻清虚。 湛然凝定。 释曰。 心是禅门。 身为慧聚。 禅能洞寂。 慧能起照。 寂照无差。 方入平等。 如永嘉集云。 以奢摩他故。 虽寂而常照。 以毗婆舍那故。 虽照而常寂。 以优毕叉故。 非照而非寂。 照而常寂故。 说俗而即真。 寂而常照故。 说真而即俗。 非寂而非照故。 杜口于毗耶。 故知若了念本不起。 常在等持。 不察境因念生。 翻悟真心亦动。 所以圆觉经云。 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 不知妄想之云自飞。 真月何动。 岂悟攀缘之舟常泛。 觉岸靡移。 如圆觉疏序云。 心本是佛。 由念起而漂沉。 岸实不移。 因舟行而骛骤。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 尔时天冠菩萨。 问于大树紧那罗王。 如是琴中妙偈。 从何而出。 答言。 善男子。 从诸众生音声中出。 又问。 诸众生音。 从何而出。 答言。 善男子。 众生音声。 从虚空出。 乃至当知是声。 即虚空性。 闻已便灭。 若其灭已同空性住。 是故诸法。 若说不说。 同虚空性。 是故应当不舍空际。 如音声分。 诸法亦尔。 乃至又以音声。 名为言说。 然是音声。 无有住处。 若无住处。 则无坚实。 则名为实。 若其是实。 则不可坏。 若不可坏。 则无有起。 若无有起。 则无有灭。 若无有灭。 是名清净。 若是清净。 是则白净。 若是白净。 是则无垢。 若是无垢。 则是光明。 若是光明。 则是心性。 若是心性。 则是出过。 若是出过。 则出过诸相。 若出过诸相。 则是正位。 若菩萨在正位。 是则名得无生法忍。 释曰。 入一心正位。 是究竟指归。 最后垂示。 言穷理极。 更无过矣。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云。 尔时世尊。 告频婆娑罗王言。 行识灭已。 初识次生。 或生天中。 或生人中。 或生地狱。 或生畜生。 或生饿鬼。 大王。 以初识不断。 自心相续。 应受报处。 而生其中。 大王。 观诸生灭。 颇有一法。 从于今世至未来世。 大王。 如是行识终时。 名之为灭。 初识起时。 名之为生。 大王。 行识灭时。 去无所至。 初识生时。 无所从来。 何以故。 识性离故。 大王。 行识行识空。 灭时灭业空。 初识初识空。 生时生业空。 观诸业果。 亦不失坏。 大王当知。 以初识心相续不断。 而受果报。 华手经云。 佛言。 复次坚意。 菩萨以善修习一佛相故。 随意自在。 欲见诸佛。 皆能现前。 坚意。 譬如比丘。 心得自在。 观一切入取青色相。 能得信解。 一切世界。 皆一青相。 是人所缘。 唯一青色。 观内外法。 皆一青色。 于是缘中。 得自在力故。 坚意。 菩萨亦复如是。 随其所闻诸佛名字。 在何世界。 即取是佛。 及世界相。 皆缘现前。 菩萨善修习此念佛缘故。 观诸世界。 尽皆作佛。 常善修习是观力故。 便能了达一切诸缘。 皆为一缘。 谓现在佛缘。 是名得一相三昧门。 佛昇忉利天为母说经云。 佛告月氏天子。 何谓菩萨晓了一切犹如虚空。 其三界者。 心之所为。 不计斯心。 无有色像。 亦不可覩。 无有处所。 无有教令。 犹如幻化。 因其心本。 而求诸法。 则不可得。 若以于心不求于心。 则无所获。 心不可逮。 以不得心。 一切诸法亦不可得。 诸法则无有法。 无形类想。 亦无有影。 而无所有。 及与实谛。 亦无所覩。 无所覩者。 于一切法。 心无所入。 知一切法。 无所成就。 亦无所生。 譬如虚空。 菩萨念佛三昧经云。 心如金刚。 善根穿彻一切法故。 心如迦隣提衣。 柔软。 善根。 能作业故。 心如大海。 善根摄诸戒聚故。 心如平石。 善根住持一切事业故。 心如山王。 善根发生一切善法故。 心如大地。 善根负持众生事业故。 演道俗业经云。 佛告长者。 智慧有四事。 一曰。 解于身空。 四大合成。 散坏本无主名。 二曰。 其生三界。 皆心所为。 心如幻化。 倚立众形。 三曰。 了知五阴。 本无处所。 随其所着。 因有斯情。 四曰。 晓十二缘。 本无根原。 因对而现。 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散灭无处所。 从心而得生。 五阴本无根。 所着以为名。 十二缘无端。 了此至大安。 善夜经云。 佛言。 过去之法。 不应追念。 未来之法。 不应希求。 现至之法。 不应住着。 若能如是。 当处解脱。 释曰。 此缘三世之境。 是相续识。 若初心人。 未得一念不生。 或前念忽起。 但后念莫续。 亦渐相应。 若欲顿消。 直观一念。 生时。 不得起处。 自然前后际断。 当处虚寂。 如金刚般若经云。 过去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以无得故。 自不相续。 入一切佛境界经云。 佛言。 若得修行正念法者。 彼无一法非是佛法。 何以故。 以觉一切法空故。 乃至文殊师利言。 修行正念者。 不取不舍。 即名正念。 不观不异。 名为行。 不着不缚不脱。 名为。 行不去不来。 名为行。 文殊师利。 正念行者。 彼处。 无行无利。 无果无证。 何以故。 文殊师利。 心自性清净故。 彼心客尘烦恼染。 而自性清净心不染。 而彼自性清净心。 即体无染。 不染者。 彼处无对治法故。 以何法对治。 能灭此烦恼。 何以故。 彼清净非净。 即是本净。 若本净者。 即是不生。 若不生者。 彼即不染。 若不染者彼不离染法。 若不离染法者。 彼灭一切染。 以何等法灭一切染。 彼不。 生若不生者。 是菩提。 菩提者名为平等。 平等者。 名为真如。 真如者。 名为不异。 不异者。 名为如实。 住一切有为无为法。 释曰。 但了无生。 即入平等。 言平等者。 即一切有为无为如实之性。 见此性故。 以无住义住一切法中。 若不达一切法。 是一心真如平等无生之性。 在染离染。 俱为烦恼所染。 若了诸法无生。 则一切有为无为。 皆是菩提之道。 何所染耶。 海龙王经云。 佛告龙王。 是无尽藏。 总持。 说德无量。 入无极慧。 集菩萨行。 乃至严净道场。 逮诸佛法。 是谓无尽之藏总持。 其有文字名号之数。 及法诸数。 游于正法。 皆来归斯无尽之藏。 为总持也。 菩萨入斯。 于诸文字无所分别。 诸法清白。 不坏本净故。 乃至由是总持。 后当来世。 是离垢总持所流布处。 皆是如来之所建立。 八万四千法藏。 是总持门为首也。 八万四千行。 皆来归于总持。 八万四千三昧。 皆从总持。 八万四千总持无尽之藏。 总持为本原。 释曰。 以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 是诸法总持之门。 从心所生。 用不失体。 故云不坏本净故。 末不离本。 故云皆是如来之所建立。 万法出生。 故云无尽之藏。 凡圣之地。 故号本原。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云。 是时大德阿难白言。 世尊。 是无量志庄严王菩萨。 自以其身供养如来。 当以何身觉菩提道。 时华室中诸菩萨等。 问阿难言。 于意云何。 可以身觉于菩提耶。 阿难勿作斯观。 当以身心觉于菩提。 阿难报言。 诸善丈夫。 若非身心觉于菩提。 当用何等而觉菩提。 诸菩萨言。 大德阿难。 身之实性。 是菩提实性。 菩提实性。 是心实性。 心之实性。 即是一切法之实性。 觉是一切诸法实性。 故名觉菩提。 坚固女经云。 坚固女言。 复次舍利弗。 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我不见彼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 若不见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汝云何发菩提心欲觉菩提。 女言。 欲令行邪道众生住正道故。 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乃至佛言。 善哉善哉。 能如是知。 未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女言。 世尊。 无有见如是法不得菩提者。 是故我今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妹。 汝未来世教化。 众生耶。 女言。 世尊。 无有见如是法不教化者。 是故我今必定当能教化众生。 佛言。 汝于来世作大导师耶。 女言。 世尊。 无有见如是法不作导师。 是故我今必定当得作大导师。 释曰。 故知若有见如是唯心一法。 入宗镜中。 法尔常为一切教化之主。 十方大导之师。 以自得本故。 能普摄一切枝末之法。 悉还归于一心本地。 故决定无疑矣。 如摄波归水。 会色归空。 有何疑哉。 大庄严法门经云。 佛言。 复次长者子。 清净攀缘方便行菩萨。 于一切众生心法中。 悉有菩提。 何以故。 若彼心无。 色离色分别。 体性如。 幻彼此内外。 不相续者。 是名菩提。 复次。 长者子。 菩萨。 不应觉于余事。 但觉自。 心何以故。 觉。 自心者。 即觉一切众生。 心故。 若自心。 清净。 即是一切众生心。 清净故。 如自。 心体性即是一切众生。 心体性如自。 心离垢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垢。 如自心。 离贪即是一切众生心离。 贪如自心离瞋即是一切。 众生。 心离瞋如自心离痴。 即是一切。 众生心难痴。 如。 自心离烦恼。 即。 是一切众生。 心离烦恼。 作此觉者。 名。 一切智知觉。 释曰。 若。 了一心。 遍知一切。 夫一切者。 是。 一之一切故。 名一切智知。 觉若各随相。 解则不得名一切智知。 觉以不觉诸法自性故。 所以。 华严经颂云。 世间一切法。 但以心为主。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 现在不住。 三世所有一切心法。 本性皆空。 彼菩提心。 说何名发。 善哉世尊。 愿为解说。 断诸疑网。 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 善男子。 诸心法中。 起众邪见。 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 心心所法。 我说为空。 如是诸见。 无依止故。 譬如丛林。 蒙密茂盛。 师子白象。 虎狼恶兽。 潜住其中。 毒发害人逈绝行迹。 时有智。 者以火烧林。 因林空故。 诸大恶兽。 无复遗余。 心空见灭。 亦复如是。 乃至善男子。 以是因缘。 服于空药除邪见已。 自觉悟心。 能发菩提。 此觉悟心。 即菩提心。 无有二相。 善男子。 自觉悟心。 有四种义。 云何为四。 谓诸凡夫。 有二种心。 诸佛菩萨。 有二种心。 善男子。 凡夫二心。 其相云何。 一者眼识。 乃至意识。 同缘自境。 名自悟心。 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 和合缘境。 名自悟心。 善男子。 贤圣二心。 其相云何。 一者观真实理智。 二者观一切境智。 善男子。 如是四种。 名自悟心。 释曰。 凡夫二心者。 一根境同缘心。 此则和合而生。 无有自体。 凡夫执实。 故说为空。 二离根境心。 即是真心。 不从缘生。 若了此心。 即真发菩提之道。 贤圣二心者。 一理智心。 即第一义谛。 空有两亡。 性相俱寂。 二境智心。 即随缘俗谛。 真俗双照。 理事相含。 若入宗镜之中。 总前凡圣四心。 或入相资门。 若圣若凡。 交彻无碍。 或入相泯门。 若一若多。 冥同性海。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 何谓广一心。 曰。 孝事父母则一其心。 尊敬师友而一其心。 断爱远俗而一其心。 入三十七品而一其心。 空闲寂寞而一其心。 在众烦乱而一其心。 多欲多诤多作多恼。 于是之处而一其心。 褒讪利失善恶之事。 于是不摇而一其心。 数息入禅。 舍六就净而一其心。 身自能行。 复教他人。 此谓广一心也。 文殊师利问经偈云。 若见有一法。 余法悉应见。 以一法空故。 一切法亦空。 释曰。 心有法则有。 心空法则空。 万法一心宗。 空有皆无寄。 举一例诸。 悉归宗镜。 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 曼殊室利菩萨。 对世尊大众菩萨前告言。 若有一切菩萨。 及一切有情众生。 志求无上菩提。 修持真实佛金刚圣性三摩地一切法者。 一切法。 即是一切有情心是也。 为有情众生心地法藏。 有烦恼种性。 烦恼种性。 则是菩提性者。 有情心处。 本性真净。 空无所得。 是故有情心。 是大圆镜智心处是也。 摩诃衍宝严经云。 譬如画师。 作鬼神像。 即自恐惧。 如是迦叶。 诸凡愚人。 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 轮转生死。 不知此法。 亦复如是。 文殊悔过经云。 文殊师利言。 人民所行众德本者。 志性各异。 使入总持光明之慧。 其有诸天一切人民。 愁忧苦恼。 为除众患。 悉入总持光明之耀。 一切诸论文字本际。 入于总持光明之耀。 一切诸行诸想所应。 悉入总持光明之耀。 使致普门诸根转轮。 使入总持光明之门。 一切庄严清净众饰。 使入总持光明之门。 乃至住于一事普见众事。 住于众事。 悉见一事。 则以一事。 入一切事。 以一切事。 入于一事。 则以一义告诲。 开化一切诸义。 以一切义。 兴发一义。 以无因缘。 入于诸缘。 化于诸缘。 令入无缘。 以无事法。 入于众生。 性行各异。 从其相行。 而教诲之。 释曰。 夫能泯异性。 永拔苦轮。 融诸行门清净严饰者。 悉令入一心总持之门。 被宗镜光明之耀故。 能住一事而见众事。 以一成多。 用诸义而发一义。 以多成一。 一成多而用遍。 多成一而体融。 体用交罗。 一多自在。 观佛三昧海经云。 复次阿难。 譬如有人。 贫穷薄福。 依诸豪贵。 以存性命。 时有王子。 遇行出游。 执大宝瓶。 于宝瓶内。 藏王印绶。 是时贫者。 诈来亲附。 得王宝瓶。 擎持逃走。 王子觉已。 遣六大兵。 乘六黑象。 手执利剑。 疾走追之。 时持瓶人。 走入深草。 空野泽中。 见旷野泽。 满中毒蛇。 四面吐毒。 吸持瓶者。 时贫穷人。 慞惶恐怖。 驰走东西。 蛇亦随之。 无藏避处。 于空泽中。 见一大树。 蓊郁扶疎。 甚适其意。 头戴宝瓶。 攀树而上。 既上树已。 六兵乘象。 驰疾如风。 寻复来至。 贫人见已吞王宝印。 持瓶冠头。 以手覆面。 生贪惜故。 不忍见之。 时六黑象。 以鼻绞树。 令树倒躄。 贫人落地。 身体散坏。 唯金印在。 宝瓶现光。 诸蛇见光。 四散驰走。 佛告阿难。 住念佛者。 心印不坏。 亦复如是。 释曰。 夫观佛三昧者。 则谛了自心。 名为观佛。 既识心已。 不为境乱。 湛然常定。 名为三昧。 有人贫穷薄福者。 有人者。 有即二十五有。 人即一切众生。 以无法财。 名为贫穷。 不悟心佛。 故称薄福。 依诸豪贵者。 即是诸佛菩萨。 以存性命者。 即是依观佛三昧门。 得见自性。 以成慧命。 乃至贫人落地者。 即是于凡夫身。 达人法二空。 证会一心。 住真如地。 身体散坏者。 既洞唯识之性。 身见自亡。 唯金印在者。 即是悟心常住。 所以一钵和尚云。 尘劳灭尽真如在。 一颗圆明无价珠。 宝瓶现光者。 即般若智照。 诸蛇见光四散驰走者。 即四大之身蛇。 三毒之烦恼。 智了即空。 名为驰走。 住念佛者。 心印不坏。 亦复如是者。 以无念智。 见真觉性。 故云住念佛者。 诸尘不动。 一体不移。 名为心印。 恒住法位。 究竟寂灭。 名为不坏。 况如唯金印在。 故称亦复如是。 所以起信论云。 得见心性。 名究竟觉。 即斯旨矣。 首楞严三昧经云。 尔时佛告现意天子。 汝可示现首楞严三昧本事少分。 现意天子语坚意言。 仁者。 欲见首楞严三昧少势力不。 答言。 天子。 愿乐欲见。 现意天子。 善得首楞严三昧力故。 即现变。 令众会者。 皆作转轮圣王。 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及诸眷属七宝侍从。 乃至复现神力。 普令众会。 皆如释迦牟尼佛身。 相好威仪。 各有比丘眷属围绕。 释曰。 天子名现意者。 以一切法。 从意生。 形因心所现。 故名现意。 是知自心如幻。 无有定仪。 所见差殊。 随心生灭。 若能知幻无实。 即见真性。 以得真性故。 方能周遍法界。 示如幻法门。 普现色身。 引幻众生。 同归实地。 转有经偈云。 若为真实说。 眼则不见色。 意不知识法。 此是最秘密。 释曰。 入此一心秘密之藏。 则能所俱亡。 不与六尘作对。 故云眼。 不见色等。 大法鼓经云。 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 无量相好。 庄严照明。 以彼性故。 一切众生得般涅槃。 释曰。 故知一切众生。 悉有正因佛性。 以万行庄严为引出性。 乃至因圆。 为。 至得果性。 毕竟成就一心常乐涅槃之道。 宝顶经云。 佛言。 迦叶。 譬如有人。 怖畏虚空搥胸叫呼。 作如是言。 善友。 汝等为我。 除此虚空。 除此虚空。 迦叶。 于汝意云何。 此空为可除不。 迦叶言。 不可。 世尊。 佛言。 迦叶。 若有如是沙门。 婆罗门。 怖畏性空。 我说是人。 失心狂乱。 所以者何。 迦叶。 一切诸法。 并是说空方便。 若畏此空。 云何不畏一切诸法。 若惜诸法。 云何不惜此空。 佛性论问云。 此经为显何义。 答。 为示一切诸法本性非有。 故说法空。 非关法灭。 然后得空。 故于空性。 不应生怖。 释曰。 一切诸法。 并是说空方便者。 夫有所说。 皆为显空。 所以空则一切法。 法则一切空。 非先有而后无。 宁归断灭。 岂先无而后有。 不堕无常。 是以性本常空。 空无间断。 体应诸有。 有自繁兴。 能入斯宗。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不了此义。 闻诸法空。 心大怖畏。 以不了法空。 违现量境。 执为外解。 闻说唯心之旨。 恐堕空见之门。 心境俱迷。 遂生怖畏。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云。 佛言。 文殊师。 利菩提者。 无相无缘。 云何无相。 云何无缘。 不得眼识是无相。 不见色是无缘。 不得耳识是无相。 不闻声是无缘。 乃至意法亦如是。 释曰。 无相则无能缘之心。 无缘则无所缘之境。 能所俱亡。 真心自现。 文殊师利行经偈云。 过现未来法。 唯语无真实。 彼若于实处。 一相无差别。 释曰。 若说三世所有之法。 皆是世谛语言。 若了一心真实之处。 一道自无差别。 何言之所议。 意之所缘耶。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