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九十六 内容: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菩萨处胎经云。 譬如泉源陂池。 五河驶流。 各各有名。 悉归于海。 便无本名。 亦如须弥。 峙立难动。 杂色众鸟。 往依附山。 皆同一色。 便无本色。 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 净佛国土。 亦复如是。 众生心识。 所念不同。 若干思想。 能令一切至解脱门。 想定意灭。 便无本念。 同一解脱。 十善业道经云。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 造业亦异。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 汝见此会。 及大海中。 形色种类各别不耶。 如是一切。 靡不由心造。 乃至又观此诸大菩萨。 妙色严净。 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 大威势者。 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 所有众生。 形色麁鄙。 或大或小。 皆由自心种种想念。 作身语意诸不善业。 是故随业。 各自受报。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云。 佛告贤护。 寂照神变三摩地者。 谓一切法平等性智。 一切言说不现行智。 乃至悟入心智。 于心自性。 能随觉智。 于引不引。 及引发中成善巧智。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云。 佛言。 如是一法。 随心变现。 即能具足六波罗蜜。 应当广说。 教化众生。 为大利益。 乃至成佛。 贤劫定意经云。 若有菩萨平等三昧。 诸根具足。 圣慧成就。 是曰一心。 又云。 其在禅定。 不着内外。 亦无中间。 是曰一心。 舍利弗陀罗尼经云。 唯修一心念佛。 不以色见如来。 不以无色见如来。 不以相。 不以好。 不以戒。 定慧解脱。 解脱知见。 不以生。 不以家。 不以姓不以眷属。 乃至非自作。 非他作。 若能如是。 名为念佛。 商主天子所问经云。 商主天子问言。 文殊师利。 云何菩萨能清净心。 答言。 天子。 若知诸心。 皆是一心。 如是菩萨。 名得净心。 大乘流转诸有经偈云。 诸法唯假名。 但依名字立。 离于能诠语。 所诠不可得。 释曰。 故知法但有名。 因名立法。 又名因于语。 语因觉观。 觉观心不起。 能所悉皆空。 弘道广显定意经云。 佛言。 又复三事。 心之所生。 诸法无常。 从其心生。 诸法皆苦。 亦由心生。 诸法无我。 亦从心生。 乃至能一其心。 知众生心。 顺行化之。 是则心力。 阿含经偈云。 我与己为亲。 不与他为亲。 智者善调我。 则得生善趣。 释曰。 所以云。 天下至亲。 无过于心。 可谓入道真要。 修行妙门。 若善调之。 速登大果。 所以般若经云。 调心为善哉。 调心招乐果。 杂藏经偈云。 心能导世间。 心能遍摄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随行。 文殊菩萨问法身经云。 如言摩尼宝舍有四角。 从一角视。 悉见诸角。 无所缺减。 是故见诸本际。 释曰。 若了一心本际何法不通。 以诸法从心所生。 皆同一际。 住此际中。 一一圆满。 举目咸是。 何待意思。 智不能知。 言不能及。 故云。 金刚宝藏。 无所缺减。 象腋经偈云。 种种幻无实。 凡夫人见异。 是中无有异。 一切同一相。 老姥经云。 眼见好色即是意。 意即是色。 是二者。 俱空无所有生。 灭亦如是。 无所希望经云。 时舍利弗。 知诸众会心之所念。 即时告此诸比丘言。 仁等何故发于斯言。 吾等之身。 从今已往。 无佛世尊。 因从异学。 出为沙门。 时诸比丘。 报舍利弗。 吾从今始敬事六师。 一切所归。 为一相耳。 不倚六入。 是以不见若干种师。 不想出家沙门也。 释曰。 倚六入而为差。 妄分邪正。 归一相而为本。 彼我双亡。 如是解者。 可谓真出家矣。 寂调音所问经云。 寂调音天子言。 文殊师利。 何等如与垢净等。 文殊师利言。 空无相无愿如。 所以者何。 涅槃空故。 天子。 如瓦器中空。 宝器中空。 无二无别。 如是天子。 垢空净空。 俱同一空。 无二无别。 释曰。 器虽不等。 空本无形。 垢净虽殊。 性何曾异。 如是了者。 入无相门。 顿悟真空。 不堕修证。 月藏经偈云。 诸法无有二。 导师舍憎爱。 一道如虚空。 此是佛境界。 又偈云。 不分别诸法。 不见有众生。 诸法唯一相。 得见佛境界。 佛语经云。 佛言。 若有处语。 是魔王语。 是魔见语。 不名佛语。 善男子。 若无一切诸处语者。 是名佛语。 释曰。 无一切诸处语者。 因是无所证之法。 亦无能证之智。 既无有法。 岂可说耶。 但了唯心。 自然无语。 无语是真语。 故云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若着处所。 若有所说。 悉违本宗。 不见法性。 如云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杂藏经偈云。 如世有良医。 以妙药救病。 诸佛亦如是。 为物说唯心。 大乘理趣经偈云。 一切有为法。 如乾闼婆城。 众生妄心取。 虽现非实有。 诸法非因生。 亦非无因生。 虚妄分别有。 是故说唯心。 无明妄想见。 而是色相因。 藏识为所依。 随缘现众像。 如是目有瞖。 妄见空中华。 习气扰浊心。 从是三有现。 眼识依赖耶。 能现种种色。 譬如镜中像。 分别不在外。 所见皆自在。 非常亦非断。 赖耶识所变。 能现于世间。 法性皆平等。 一切法所依。 藏识恒不断。 末那计为我。 集起说为心。 思量性名意。 了别义为识。 是故说唯心。 心外诸境界。 妄见毛轮华。 所执实皆无。 咸是识心变。 色具色功德。 皆依赖耶识。 凡愚妄分别。 谓是真实有。 睡眠与惛醉。 行住及坐卧。 作业及士用。 皆依藏识起。 有情器世间。 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 非世性微尘。 如木中火性。 虽有未能烧。 因燧方火生。 由此破诸暗。 展转互为因。 赖耶为依止。 诸识从彼生。 能起漏无漏。 如海遇风缘。 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 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 境界风所动。 恒起诸识浪。 无间断亦然。 如酪未鑽摇。 其酥人不见。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赖耶妄熏习。 隐覆如来藏。 修习纯熟时。 正智方明了。 诸识随缘转。 不见本觉心。 自觉智现前。 真性常不动。 宝雨经云。 菩萨云何行心念处。 善男子。 菩萨作是思惟。 心实无常执着为常。 实是其苦。 执着为乐。 本无有我。 执着为我。 本来不净执着为净。 其心轻动。 无时暂停。 以不停故。 于诸杂染。 能为根本。 坏灭善道。 开恶趣门。 生长三毒。 与随烦恼等。 作其因缘。 为主为导。 又能积集。 净不净业。 迅速流转。 如旋火轮。 亦如奔马。 如火焚烧。 如水增长。 遍知诸境。 如世彩画。 菩萨如是观察心时。 便得自在。 得自在已。 于诸法中。 亦无罣碍。 是名菩萨善行心念处。 持地经云。 佛言。 持世。 何谓菩萨摩诃萨修心观心。 菩萨摩诃萨。 观心生灭住异相。 如是观时。 作是念。 是心无所来。 去无所至。 但识缘相故生。 无有本体。 无一定法可得。 是心无来无去。 无住异可得。 是心非过去未来现在。 是心识缘故。 从忆念起。 是心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两中间。 是心无一生起相。 是心无性无定。 无有生者。 无使生者。 起杂业故。 说名为心。 识杂缘故。 说名为心。 念念生灭相续不断故。 说名为心。 但令众生通达心缘相故。 心中无心相。 是心从本已来。 不生不起。 性常清净。 客尘烦恼染。 故有分别。 心不知心。 亦不见心。 何以故。 是心空。 性。 空故。 本体无所有。 是心无有一定法。 定法不可得故。 是心无法。 若合若散。 是心前际不可得。 后际不可得。 中际不可得。 是心无形。 无能见者。 心不自见。 不知自性。 但凡夫颠倒相应。 以虚妄缘识相故起。 是心空。 无我无我所。 无常无坚牢。 无不变异相。 如是思惟得修心念处。 是人尔时。 不分别是心是非心。 但善知心无生相。 通达是心无生性。 何以故。 心无决定性。 亦无决定相。 智者通达是心无生无相。 尔时如实观心集没灭相。 如是观时不得心。 若集相。 若没灭相。 不复分别心灭不灭。 而能得心真清净相。 诸菩萨以是清净心。 客尘所不能恼。 何以故。 诸菩萨见知心清净相。 亦知众生心清净。 作是念。 心垢故众生垢。 心净故众生净。 如是思惟时。 不得心垢相。 不得心净相。 但知是心常清净相。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 修心观心如是。 宝网经偈云。 普遍诸佛土。 法王之境界。 释师子人尊。 一毛光所照。 释曰。 如无量无边诸佛土。 不出一毛头心地。 以智了达者。 故云光所照。 十住经云。 金刚藏菩萨。 是菩萨。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时问难。 以无量无边音声差别问难。 是菩萨于一念中。 悉受如是问难。 但以一音。 皆令开解。 释曰。 但以一音皆令开解者。 万法从心。 何疑不释。 依心所示。 何法不融。 可谓得佛法之精华。 开人天之眼目。 广博严净经偈云。 自在世导师。 不可说而说。 于空中作结。 即空而解之。 释曰。 心有即结。 心空即解。 若无于心。 无结无解。 故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此宝华巾。 汝知。 此巾。 元止一条。 我六绾时。 名有六结。 汝审观察。 巾体是同。 因结有异。 于意云何。 初绾结成。 名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结生。 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 六结若存。 斯第六名。 终非第一。 纵我历生尽其明辩。 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言。 六结不同。 修顾本。 因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则汝六根。 亦复如是。 毕竟同中。 生毕竟异。 佛告阿难。 汝必嫌此六结不成。 愿乐一成。 复云何得。 阿难言。 此结若存。 是非锋起。 于中自生。 此结非彼。 彼结非此。 如来今日。 若总解除。 结若不生则无彼此。 尚不名一。 六云何成。 佛言。 六解一亡。 亦复如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 知见妄发。 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如劳目睛。 则有狂华。 于湛精明。 无因乱起。 一切世间。 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阿难言。 此劳同结。 云何解除。 如来以手。 将所结巾。 偏掣其左。 问阿难言。 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 又问阿难。 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 吾今以手左右各牵。 竟不能解。 汝设方便。 云何解成。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当于结心。 解即分散。 佛告阿难。 如是如是。 若欲除结。 当于结心。 释曰。 左右偏掣况有无二见。 当于结心。 即正明中道。 所以味真。 空而有无情起。 执根尘而一六义生。 谛了自心。 解缚俱泯。 故知垢净解缚。 悉从自心。 以心垢故见垢。 心净故见净。 心缚故见缚。 心解故见解。 若无于心。 何垢何净。 如首楞严三昧经云。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 名魔界行不污。 现于魔宫。 语恶魔言。 汝宁不闻。 佛说首楞严三昧。 无量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出汝境界。 亦皆当复度脱余人。 出汝境界。 魔即报言。 我闻佛说首楞严三昧名字。 以被五缚。 不能得往。 所谓两手两足。 及颈。 又问恶魔。 谁系汝者。 魔即答言。 我适发心。 欲往坏乱听受。 首楞严三昧者。 即被五缚。 我适复念。 诸佛菩萨有大威德难可坏乱。 我若往者。 或当自坏。 不如自住于此宫殿。 作是念已。 即于五缚。 而得解脱。 菩萨答言。 如是。 一切凡夫。 忆想。 分别颠倒取相。 是故有缚。 动念戏论。 是故有缚。 见闻觉知。 是故有缚。 此中实无缚者解者。 所以者何。 诸法无缚。 本解脱故。 诸法无解。 本无缚故。 常解脱相。 无有愚痴。 如来以此法门说法。 若有众生得知此义。 欲求解脱。 勤心精进。 则于诸缚。 而得解脱。 宝箧经云。 文殊师利。 告大德舍利弗。 如恒沙劫。 火灾炽然。 终不烧空。 如是舍利弗。 一一众生恒河沙劫。 造作逆罪不善之业。 然其心性终不可污。 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偈云。 虚空离生灭。 法界无去来。 众色现于空。 诸法依心住。 空无色非色。 心性亦复然。 虚空唯假名。 心意识如是。 菴提遮女经偈云。 我虽内室中。 尊如目前现。 仁称阿罗汉。 常随不能见。 释曰。 故知念念释迦出世。 步步弥勒下生。 以自业所遮。 对面不见。 十地尚隔罗縠。 二乘可知。 守护国主陀罗尼经云。 尔时世尊。 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言。 此深三昧。 以菩提心而为其因。 以大慈悲而为根本。 方便修习无上菩提。 以为究竟。 善男子。 此中何者名为菩提。 善男子。 欲知菩提。 当了自心。 若了自心。 即了菩提。 何以故。 心与菩提。 真实之相。 毕竟推求。 俱不可得。 同于虚空。 故菩提相。 即虚空相。 是故菩提无所证相。 无能证相。 亦无能所契合之相。 何以故。 菩提毕竟无诸相故。 善男子。 以一切法。 即虚空相。 是故菩提毕竟无相。 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 若此菩提同虚空。 一切智体当何所求。 云何证得菩提现前。 一切智智当于何生。 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萨言。 善男子。 一切智体。 当于心求。 一切智智。 及与菩提。 从心而生。 何以故。 心之实性。 本清净故。 善男子。 此心之性。 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间。 善男子。 一切如来说此心相。 非青非黄。 非赤非白。 非红非紫。 亦非金色。 非长非短。 非圆非方。 非明非暗。 非男非女。 非非男女。 亦复非是亦男亦女。 善男子。 此心非欲界性。 非色界性。 非无色界性。 非天龙。 非夜叉。 非乾闼婆。 非阿修罗。 非迦楼罗。 非紧那罗。 非摩睺罗伽。 人。 非人等。 一切同类。 善男子。 此心不住于眼。 亦复不住耳鼻舌身意。 于三世中。 亦不可见。 何以故。 此心同于虚空相故。 以是义故。 远离一切麁细分别。 何以故。 此虚空性。 即心性故。 如其心性。 即菩提性。 如菩提性。 即陀罗尼性。 善男子。 是故此心。 虚空菩提。 陀罗尼性。 无二无二分。 无别无断。 如是一切。 皆以大慈大悲而为根本。 方便波罗蜜之所摄受。 善男子。 是故当知。 我今于此诸菩萨等大众之中。 说如是法。 为净广大菩提心故。 为令一切了自心故。 是故。 一切法自在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知菩提真实性者。 当了自心。 如其心性。 即菩提性。 云何而能了知心性。 谓此心性。 于一切相。 若形若显。 乃至若五阴。 若六入。 若十二处。 若十八界。 如是等法。 观察推求竟不可得。 善男子。 若诸菩萨如是了知。 即得成就第一清净法光明门。 住此门已。 任运得此不可思议一切智智。 诸佛境界甚深三昧。 文殊般若经云。 佛告文殊师利。 汝已供养几所诸佛。 文殊师利言。 我及诸佛。 如幻化相。 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佛告文殊师利。 汝今可不住佛乘耶。 文殊师利言。 如我思惟。 不见一法。 何当得住于佛乘。 佛言。 文殊师利。 汝不得佛乘乎。 文殊师利言。 如佛乘者。 但有名字。 非可得。 亦不可见。 我云何得。 佛言。 文殊。 汝得无碍智乎。 文殊师利言。 我即无碍。 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 佛言。 汝坐道场乎。 文殊师利言。 一切如来。 不坐道场。 我今云何独坐道场。 何以故。 现见诸法。 住实际故。 释曰。 若了一心实际。 则一切无所得。 于无所得中。 故。 能成办无边佛事。 于事事中。 皆不违实际故。 若如是解者。 未必是不坐道场。 是坐道场。 当坐道场时。 是不坐道场矣。 何以故。 道场等不出实际故。 大品经云。 若住一切法。 不住般若波罗蜜。 不住一切法。 方住般若波罗蜜。 释曰。 若住法。 则不见般若。 若住般若。 则不见法。 以法有相。 般若无相。 有无相反故尔。 又非离有相法。 别立无相般若。 以相即无相。 全是般若故。 经云。 色无边故。 般若无边。 又云。 若学般若。 应学一切法。 何以故。 夫般若者。 是无住义。 起心即是住着。 若不住一切法。 即是般若。 故云若学般若。 应学一切法。 设住般若。 亦成愚闇。 但一切处皆无住。 则无非般若。 金刚场陀罗尼经云。 文殊白佛言。 颇有一法。 菩萨行已。 能入一切陀罗尼诸法门不佛言。 有一字法门。 菩萨得已。 能说千万字法门。 而此一字法门。 亦不可尽。 说。 诸法已。 还摄入一字法门。 转女身经云。 若于诸法不见差别。 是则必能成就众生。 又云。 若知诸法皆解脱相。 是则名为究竟解脱。 释曰。 执心为境。 触目尘劳。 知境是心。 无非解脱。 所以二乘只证人空。 但离人我虚妄。 名为解脱。 末得法空一切解脱。 以不识心故。 如入楞伽经偈云。 诸法无法体。 而说唯是心。 不见于自心。 而起于分别。 出曜经云。 身被戒铠。 心无慧剑者。 则不能坏结使元首。 故知若不观心。 妙慧成就。 则不能断无明根本。 所以首楞严经云。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正法华经云。 第一大道。 无有两正。 释曰。 志当归一万法所宗。 如国无二王。 家无二主。 若离此别有所求则成两道。 如菩萨行方便经云。 夫求法者。 名不求于一切诸法。 又云。 若有所求则不能师子吼也。 若无所求能师子吼。 释曰。 涅槃经云。 师子吼者。 决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若知自心。 佛性具足。 则性外岂有法而可求耶。 那先经云。 王问那先。 何等为一其心者。 那先言。 诸善独有一心最第一。 一其心者。 诸善皆随之。 那先言。 譬若楼陛。 当有所倚。 诸善道者。 皆着一心。 杂藏经云。 阇王施宝衣与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忽于座上隐身不见。 如是展转施诸菩萨声闻。 亦复如是。 乃至自着。 亦不见身。 因兹悟道。 释曰。 夫祖佛起教之由。 莫不皆是破身心二执。 故金刚经云。 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宝藏论云。 清虚之理。 毕竟无身。 心亦如是。 若能直悟自他身心。 俱不可得。 心外无法。 万境皆空。 即同阇王所悟。 无量义经云。 佛告大庄严菩萨。 有一法门。 能令菩萨疾得菩提。 世尊。 是法门者。 字号何等。 其义云何。 善男子。 是一法门。 名无量义。 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 应当观察一切诸法。 自本来今。 性相空寂。 无大无小。 无生无灭。 非住非动。 不进不退。 犹如虚空。 无有二法。 而诸众生虚妄横计。 是此是彼。 是得是失。 释曰。 是一法门名无量义者。 即是一心门。 能生无量义。 以不守自性。 随缘成诸法。 正随缘时。 亦不失自性。 以众生不了故。 但随起动之缘。 不见寂灭之性。 故于诸法。 横计有无。 彼此得失。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云。 大王当知。 譬如男子。 或诸女人。 于其梦中。 梦心所见。 可爱园林。 可爱山谷。 可爱国邑。 及诸异类。 彼梦觉已。 所见皆无。 如是大王。 国祚身命。 虚伪无常。 一切皆如梦之所见。 故知梦中境界。 觉时境界。 唯心所见。 更无有异。 世人但信梦境是虚。 例执昼境是实。 是以大觉垂愍。 说况比知。 将所信之虚。 破所信之实。 令所信之实。 同所信之虚。 顿悟法空。 皆入宗镜。 入法界体性经云。 尔时长老舍利弗。 从自住处出。 往诣文殊师利童子住处。 到已。 不见文殊师利。 即诣佛所。 到已。 在佛别门外边而住。 尔时世尊。 告文殊师利童子言。 文殊师利。 是舍利弗比丘。 今在门外。 为欲听法。 汝令使入。 文殊师利言。 世尊。 若彼舍利弗际。 若法界际。 世尊。 此二际。 岂有在内在外。 若中间二耶。 佛言。 不也。 文殊师利言。 世尊。 言实际者。 亦非实际。 如是际非际。 无内无外。 不来不去。 世尊。 长老舍利弗际。 即是实际。 舍利弗界。 即是法界。 世尊。 然此法界。 无出无入。 不来不去。 其长老舍利弗。 从何处来。 当入何所。 佛言。 文殊师利。 若我在内共诸声闻语论。 汝在于外而不听入。 汝意岂不生苦恼想耶。 文殊师利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世尊。 凡所说法。 不离法界。 如来说法。 即是法界。 法界即是如来界。 说法界。 如法界。 言说界无二无别。 所有名者说者。 此等皆不离法界。 世尊。 以是义故。 我不苦恼。 世尊。 若我恒河沙劫等不来。 至世尊说法所。 我时不生爱乐。 亦无忧恼。 何以故。 若有二者。 即生忧恼。 法界无二。 故无恼耶。 释曰。 是以内外无际。 真俗一原。 入宗镜中。 忻戚不盈于怀抱。 住无二处。 增爱靡挂于情田。 故知不去不来。 见佛匪移于当念。 非近非远。 闻法岂越于毫端。 得文殊之心。 方知法尔。 起众生之见。 自隔情尘。 深密解脱经云。 诸佛如来。 善觉所觉。 离于二行。 到无相处。 行诸佛行。 得诸如来一切平等。 到无障碍之所去处。 能到一切不退法轮。 能到不可降伏境界。 不可思议体。 能到一切三世平等。 遍至一切诸世界身。 到于诸法无疑之处。 能到一切究竟智行。 悉能到于法智无疑境界。 得诸一切无分别身。 能答一切菩萨问智。 能到无二行之彼岸。 能到诸佛无有差别解脱智处。 能到无边无中三昧境界。 广大如法界。 究竟若虚空。 尽未来际。 释曰。 夫亲到诸法无疑之处。 悟心方知。 顿照万境无相之门。 见性方了。 斯乃如来行处。 大觉所知。 故云广大如法界。 究竟若虚空。 无始无终。 尽未来际。 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经云。 端身正坐。 作是思惟。 一切诸法从自心起。 从本已来皆无所有。 弥勒成佛经偈云。 久念众生苦。 欲拔无由脱。 今日证菩提。 豁然无所有。 释曰。 心识念念攀缘系缚尘境。 不得自在。 即是众生苦。 若了境空无缚。 内结不生。 证会一心。 根尘俱寂。 即入性空法界。 证无相菩提。 所以法华三昧经云。 无着无所依。 无累心寂灭。 本性如虚空。 是名无上道。 又法华经云。 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于此转于法轮。 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是以诸佛八相成道。 菩萨四摄度生。 自利利他。 悉皆于此本性空中成办。 杂藏经云。 譬如两木相揩。 则自生火。 还烧其木。 火不从风出。 不从水出。 不从地出。 其四魔者。 亦复如是。 皆从心生。 不从外来。 譬如画师。 画作形像。 随手大小。 虽因缘合。 有彩有板有笔。 画师不画。 不能成像。 四魔如是。 心已坚固。 便无所起。 释曰。 是以一心不动。 法不现前。 如画师不画。 且无形像故。 不动一心。 有大功德。 如法句经云。 佛言。 善男子。 善知识者。 有大功德。 能令汝等。 于贪欲瞋恚。 愚痴邪见。 五盖五欲。 众尘劳中建立佛法。 不起一心有大功德。 譬如有人。 持坚牢船渡于大海。 不动身心。 而到彼岸。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