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遗身篇第七 正传十二 附见二 南齐蜀部会州寺沙门释法凝传一 周益部沙门释僧崖传二 周雍州逸沙门释普圆传三 隋终南山沙门释普济传四(又普济) 隋京师郊南逸僧释普安传五 隋九江庐山沙门释大志传六 唐伪郑沙门释知命传七 唐京师弘福寺释玄览传八 唐京师弘善寺释法旷传九 唐终南豹林谷沙门释会通传十 唐梓州沙门绍阇梨传十一 唐雍州新丰福缘寺释道休传十二 释法凝。 会州人也。 俗姓庞氏。 初齐武帝梦游齐山。 不知在何州县。 散颁天下觅之。 时会州父老奏称。 去州城北七里。 臣人山是旧号齐山。 武帝遣于上立精舍。 度僧给田业。 凝以童子在先得度。 专心持戒道德日新。 月六年三斋供不断。 但以坐禅为念。 出禅则诵经。 恒常入禅。 百姓争往看。 而不敢入。 唯于窓中遥见。 动经一月。 出犹不食。 大德名僧多往劝之。 虽复进食渐渐微少。 后年至七十。 于佛像前置座而坐。 初烧一指昼夜不动。 火然及臂。 诸人与弟子欲往扑灭。 及有叫唤者。 复有禁止不听者。 臂然火焰弥炽。 遂及身。 七日七夜。 时俗男女有号哭自搥者。 又有顶礼赞叹者。 至身尽唯一聚灰。 众共理之。 于上起塔。 今唯有一精舍在。 余皆摧灭。 释僧崖。 姓牟氏。 祖居涪陵。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 随军平讨。 因止于广汉金渊山谷。 崖即其后也。 而童幼少言不杂俳戏。 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 或谛视不瞬。 坐以终日。 人问其故。 答曰。 是身可恶。 我思之耳。 后必烧之。 及年长从戎。 毅然刚正。 尝随伴捕鱼。 得己分者用投诸水。 谓伴曰。 杀非好业。 我今举体皆现生疮。 誓断猎矣。 遂烧其猎具。 时獽首领数百人。 共筑池塞。 资以养鱼。 崖率家僮往彼观望。 忽有异蛇长尺许。 头尾皆赤。 须臾长大乃至丈余。 围五六尺。 獽众奔散。 蛇便趣水。 举尾入云。 赤光遍野。 久之乃灭。 寻尔众聚。 具论前事。 崖曰。 此无忧也。 但断杀业。 蛇不害人。 又劝停池堰。 众未之许。 俄而隄防决坏。 时依悉禅师。 施力供侍虽充驱使而言语讷澁举动若痴。 然一对一言时合大理。 经留数载无所异焉。 至玄冬之月。 禅师患足冷。 命之取火。 乃将大鑪炎炭。 直顿于前。 禅师责之曰。 痴人何烦汝许多火。 乃正色答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热。 孰是痴人。 情性若斯何由得道。 禅师谓曰。 汝不畏热。 试将手置火中。 崖即应声将指置火中。 振吒作声。 卒烟涌出。 都不改容。 禅师阴异之。 未即行敬。 又以他日。 诸弟子曰。 崖耐火。 共推之火炉。 被烧之处皆并成疮。 而忻笑自如。 竟无痛色。 诸弟子等具谘禅师。 禅师唤来谓曰。 汝于此学佛法。 更莫漫作举动或乱百姓。 答曰。 若不苦身焉得成道。 如得出家一日便足。 禅师遂度出家。 自为剃发。 但觉鬓须易除犹如自落。 禅师置刀于地。 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 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崖谦谢而已。 既法衣着体。 四辈尊崇归命输诚。 无所悋惜。 或有疾病之处。 往到无不得除。 三十年间大弘救济。 年踰七十心力尚强。 以周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路首。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有问烧指可不痛耶。 崖曰。 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所痛。 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 或有问曰。 似有风疾。 何不治之。 答曰。 身皆空耳。 知何所治。 又曰。 根大有对。 何谓为空。 答曰。 四大五根复何住耶。 众服其言。 孝爱寺兑法师者。 有大见解。 承崖发迹。 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 解衣施之顾大众曰。 真解波若非徒口说。 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火次掌。 骨髓沸上涌。 将灭火焰。 乃以右手残指。 挟竹挑之。 有问其故。 崖曰。 缘诸众生不能行忍。 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 兼又说法劝励。 令行慈断肉。 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 眉目不动。 又为四众说法诵经。 或及诸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或心怠。 私有言者。 崖顾曰。 我在山中初不识字。 今闻经语。 句句与心相应。 何不至心静听。 若乖此者则空烧此手。 何异樵头耶。 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到。 其后复告众曰。 末劫轻慢心转薄澹。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手灭身。 欲令信重佛法也。 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 崖夷然澄静。 容色不动。 频集城西大道。 谈论法化。 初有细雨殆将霑渍。 便敛心入定。 即云散月明。 而烧臂掌骨五枚如残烛烬。 忽然各生并长三寸。 白如珂雪。 僧尼佥曰。 若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乃以口啮新生五骨。 [打-丁+犬]而折之。 吐施大众曰。 可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 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 人畜惊骇。 于上空中或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 少时还息。 人以事问崖曰。 此无苦也。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可办供具。 时孝爱寺导禅师。 戒行清苦耆年大德。 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赠崖。 入火揵为。 僧渊远送班纳。 意愿随身。 于时人物諠扰。 施财山积。 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 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 汝往取导师锡杖紫被及纳袈裟来为吾着之。 便往造焚身所。 于时道俗十余万众拥舆而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 义无哭也。 便登高座为众说法。 时举目视于薪[卄/积]。 欣然独笑。 乃倾右脇而寝。 都无气息。 状若木偶。 起问曰。 时将欲至。 仍下足白僧曰。 佛法难值宜共护持。 先所积柴叠以为楼。 高数丈许。 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润之。 崖缓步至楼。 绕旋三匝。 礼拜四门便登其上。 冯栏下望令念般若。 有施主王撰惧曰。 我若放火便烧圣人。 将获重罪。 崖阴知之。 告撰上楼。 臂摩顶曰。 汝莫忧造楼得罪。 乃大福也。 促令下火。 皆畏之置炬着地。 崖以臂挟炬。 先烧西北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赫然炽合。 于盛火中放火设礼。 比第二拜。 身面焦炘。 重复一礼。 身踣炭上。 及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惟心尚存。 赤而且湿。 肝肠脾胃犹自相连。 更以四十车柴烧之。 肠胃虽卷。 而心犹如本。 兑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 今在宝园寺中。 初未烧前。 有问者曰。 菩萨灭度愿示瑞相。 崖曰。 我身可尽心不坏也。 众谓心神无形不由烧荡。 及后心存。 方知先见留以一心之不朽也。 然崖自生及终。 频现异相。 有数十条。 曾于一家将欲受戒。 无何笑曰。 将舍宝物生疑虑耶。 众相推问。 有杨氏妇欲施银钗。 恐夫责及。 因决舍之。 有孝爱寺僧佛与者。 偏嗜饮噉流俗落度。 随崖舆后。 私发愿曰。 今值圣人誓断酒肉。 及返至寺见黄色人曰。 汝能断肉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即食一切众生肉。 若又食者。 即食一切父母眷属肉矣。 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曰。 有六时念善大好。 若不能具一时亦好。 如是一念其心亦好。 皆能灭恶也。 见其言词真正音句和雅。 将欲致问。 不久而灭。 于是佛与翘心精进绕塔念诵。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观其感被皆崖力也。 初登柴楼。 沙门僧育在大建昌寺门。 见有火光高四五丈广三四丈。 从地而起。 上冲楼边。 久久乃灭。 又初焚日。 州寺大德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崖曰。 众生有相故痛耳。 又曰。 常云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不。 答曰。 既作心代受。 何以不得。 又曰。 菩萨自烧。 众生罪熟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犹如烧手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时普法师又问曰。 二家共诤大义。 终莫之决。 一云。 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缘境。 智是能缘。 一云。 除倒息妄即是真谛。 何者为定。 崖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本无异相。 若如此者。 菩萨即释迦观音。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苦众生。 愿令成佛耳海曰。 前佛亦有此愿。 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 前佛度一时众生尽也。 又问。 药王等圣。 何故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而救众生。 是则前佛殊堕。 答曰。 前段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如将落之花也。 故其应对一时。 皆此之类。 乃谓侍者智炎曰。 我灭度后。 好供养病人。 并难可测其本。 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实行也。 坐中疑崖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名曰。 诸佛应世形无定方。 或作丑陋诸疾乃至畜生下类。 檀越慎之勿妄轻也。 及将动火也皆覩异相。 或见圆盖覆崖。 有三道人处其盖上。 或见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门者或见柴楼之上如日出形并两诸花。 大者如两斛兜许。 小者锺乳片。 五色交乱纷纷而下。 接取非一。 枨触皆消。 又闻大鼓磤磤深远。 久久方息。 及崖灭后。 郫县人于郫江边。 见空中有油络舆。 崖在其上。 身服班纳黄。 偏袒紫被捉锡杖。 后有五六百僧。 皆罩竹伞乘空西没。 又潼州灵果寺僧慧策者。 承崖灭度。 乃为设大斋。 在故市中。 于食前忽见黑云从东南来翳日廕会。 仍两龙毛五色分明长者尺五短犹六寸。 又雨诸花幡香烟满空缤纷。 大众通见。 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 皆见花丛含盛。 光荣庭宇。 又阿迦腻吒寺僧慧胜者。 抱病在床。 不见焚身。 心怀怅恨。 梦崖将一沙弥来。 帊裹三斛许香并檀屑。 分为四聚以绕于胜。 下火焚香。 胜怖曰。 凡夫耳。 未能烧身也。 崖曰。 无怖用熏病耳。 煨烬既尽即觉爽健。 又请现瑞。 答曰。 我在益州诡名崖耳。 真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胜从觉后。 力倍于常。 有时在于外村。 为崖设会。 胜自唱导曰。 潼州福重。 道俗见瑞。 我等障厚都无所见。 因即应声。 二百许人悉见天花如雪纷纷满天映日而下。 至中食竟。 花形渐大如七寸盘。 皆作金色。 明净耀日。 四众竞接都不可得。 或缘树登高。 望欲取之。 皆飞上去。 又成都民王僧贵者。 自崖焚后举家断肉。 后因事故将欲解素。 私自评论。 时属二更。 忽闻门外唤檀越声。 比至开门见一道人。 语曰。 慎勿食肉。 言情酸切。 行啼而去。 从后走趁。 似近而远。 忽失所在。 又焚后八月中。 獽人牟难当者。 于就峤山顶行猎。 搦箭声弩举眼望鹿。 忽见崖骑一青麖。 猎者惊曰。 汝在益州已烧身死。 今那在此。 崖曰。 谁道许诳人耳。 汝能烧身。 不射猎得罪也。 汝当勤力作田矣。 便尔别去。 又至冬间。 崖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喧动。 若数万众。 举望见崖从以两僧。 执锡杖而行。 因追及之。 欲捉袈裟。 崖曰。 汝何劳捉我。 乃指前鸡猪曰。 此等音声皆有诠述。 如汝等语。 他人不解。 余国言音汝亦不解。 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为恶业故受此形。 汝但力田莫养禽畜。 言极周委。 故其往往现形豫知人意。 率皆此也。 具如沙门忘名集。 及费氏三宝录。 并益部集异记。 释普圆。 不知何许人。 声议所述似居河海。 周武之初来游三辅。 容貌姿美其相伟大。 言顾弘缓。 有丈夫之神采焉。 多历名山大川。 常以头陀为志。 乐行慈救利益为先。 人有投者辄便引度。 示语行要令遵苦节。 诵华严一部。 潜其声相人无知者。 弟子侍读。 后因知之。 然而常坐绳床。 敛容在定。 用心弥到不觉经过晨夕。 有时乞食暂往村聚。 多依林墓取静思惟。 夜有强鬼形极可畏。 四眼六牙。 手持曲棒。 身毛垂下。 径至其前。 圆怒目观之。 都无怖慑。 不久便退。 其例非一。 又有恶人从圆乞头。 将斩与之。 又不肯取。 又复乞眼。 即欲剜施。 便从索手遂以绳系腕着树。 齐肘斩而与之。 心闷委地。 村人明乃闻知。 因斯卒于郊南樊川也。 诸村哀其苦行。 争欲收葬。 众议不决。 乃分其尸为数段。 各修塔焉。 释普济。 雍州北山互人。 初出家依止圆禅师。 仪轨行法。 独处林野不宿人世。 跏坐修禅至于没齿。 栖迟荒险不避豺虎。 虽游浪物表。 而手不释卷。 甞读华严。 依而结业。 自佛法沦废。 便投太白诸山。 行不裹粮依时噉草。 咀嚼咽饮都不为患。 愿像教一兴舍身供养。 修普贤行生贤首国。 开皇之始大阐法门。 思愿既满。 即事捐舍。 引众集于炭谷之西崖。 广发弘誓自投而殒。 远方填赴充于岩谷。 为建白塔于高峯焉。 近贞观初有山居沙门普济者。 立操标勇贞专自固。 恒游名山习诵经典。 大品法花偏所通利。 其所造集多诵两经。 仍随文句时重解释。 声气所及周于一里。 故使数万众中无不闻者。 以武德十八年西入关壤。 时经邑落还居林静。 贞观度僧。 时以济无贯。 擢预公籍。 住京师光明寺。 众聚山结乐闻经旨。 济弊斯諠扰。 遂遗名逃隐。 不测所之。 有说。 今在终南幽岩独坐。 傍饶山果。 须者负还。 重更追寻。 便失来径。 余曾同聚目悦斯人。 衣则百结相连。 钵则才充受用。 汲灌瓦瓶麻绳系颈。 坐则籍草脇无着地。 骁悍果敢睡盖莫欺。 节约俭退利贼潜迹。 言论所指知足为先。 谈授正义如行为最。 所以一坐说法施积如山。 曾无顾涉。 任委监护。 乃重惟曰。 城邑所属五欲为根。 余力既微。 无宜自陷。 遂逃遁矣。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依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捐削世务。 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 或代执劳役。 受诸勤苦。 情甘如荠。 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读诵禅思准为标拟。 周氏灭法。 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 深林自庇廓居世表。 洁操泉石连踪由甫。 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 披释幽奥资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 或露形草莽施诸蚊虻。 流血被身初无怀惮。 或委卧乱尸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以祈本志。 而虎豹虽来。 皆嗅而不食。 常怀介介。 不副情愿。 孤践狩踪冀逢食噉。 于时天地既闭。 像教斯蒙。 国令严重不许逃难。 京邑名德三十余僧。 避地终南。 投骸未委。 安乃总召详集洲渚其心幽密安处。 自居显露身行乞索。 不惧严诛。 故得衣食俱丰修业无废。 乱世知士安其在欤。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段。 有人应募来欲执安。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京。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 不许道人民间。 尔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又周臣柳白泽者。 奉勅傍山搜括逃僧。 有党告云。 此楩梓谷内有普安道人。 因遣追取。 即与俱至。 泽语党曰。 我不得见。 宜即放还。 于是释然复归所止。 前后遭难曾无私隐。 皆见解勉。 例如此也。 时蔼法师避难。 在义谷杜映世家。 掘窰藏之。 安被放还因过礼觐。 蔼曰。 安公明解佛法。 颇未宽多。 而神志绝伦不避强御。 盖难及也。 安曰。 今蒙脱难。 乃惟花严力耳。 凡所祈诚莫不斯赖。 因请蔼还山亲自经理。 四远承风投造非一。 蔼乃与安更开其所住。 具如别传。 隋文创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安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余僧。 应诏出家。 并住官寺。 惟安欣兹重复不为名驰。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终寝烟霞不接浮俗。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 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 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 愿移余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余所。 大众共怪。 安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 有索头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弓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怒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振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安曰。 素了不知。 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安所私取佛油瓮。 受五斗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 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安曰。 余不知。 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 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安钱。 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卿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 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 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 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无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语。 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 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绳令断。 安入其庭。 又大唤之。 和即窟起。 匍匐就安。 令屏除棺器。 覆一筈筌以当佛坐。 令和绕旋。 寻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安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时安风声摇逸。 道俗荣荷。 其例众也。 皆来请谒。 兴建福会。 多有通感。 略述一两。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思见安形。 会其母意。 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 欲设大斋。 大万村中田遗生者。 家途壁立而有四女。 妻着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逈无条綫。 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惟有麁布二尺拟充布施。 安引村众次至其门。 愍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閴尔无从。 仰面悲号。 遂见屋甍一把乱床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得穀十余。 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余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余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 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 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构。 乃云田遗生女之愿也。 斋会齐率获粟十斛寻用济之。 安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尔后声名重振。 弘悟难述。 安居处虽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血祀者多。 周行救赎劝修法义。 不杀生邑其数不少。 尝于龛侧村中。 缚猪三头将加烹宰。 安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 增长索钱十千。 安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 可以相与众各不同。 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 羊皮裹腹来至社会。 助安赎猪。 既见诤竞因从乞酒。 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 此彼肉耳。 猪食粪秽。 尔尚噉之。 况人食米。 理是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绕安三匝。 以鼻[虫*豕]触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 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性多诚信乐读华严。 一钵三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 频勅入京。 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 复延住寺。 名虽帝宇常寝岩阿。 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遗骸于终南起塔。 在至相寺之侧矣。 释大志。 姓顾氏。 会稽山阴人。 发蒙出家。 师事天台智者顗禅师。 顗覩其形神洒落高放物表。 因名为大志。 禅诵为业。 苦节自专。 四方名所无远必造。 而言气清穆仪相贞严。 故见者眄睐知非凡器。 开皇十年。 来游庐岳住峯顶寺。 不隷公名不豫僧伍。 诵法华经。 索然闲雅绝能清啭。 使诸听者忘疲。 后于花山甘露峯南建静观道场。 头陀为业。 孑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恶狩辄往投之。 皆避而不噉。 山粒本绝终日忘餐。 或以饼果继命而已。 外覩不堪其恼。 而志安之容色如故。 经于七载禅业无断。 晚住此山福林寺。 会大业屏除流徙隐逸。 慨法陵迟一至于此。 乃变服毁形。 头擐孝服。 麁布为衣。 在佛堂中高声恸哭。 三日三夕初不断绝。 寺僧慰喻。 志曰。 余叹恶业乃如此耶。 要尽此形骸伸明正教耳。 遂往东都上表曰。 愿陛下兴显三宝。 当然一臂于嵩岳用报国恩。 帝许之。 勅设大斋。 七众通集。 志不食三日。 登大棚上。 烧铁赫然用烙其臂。 并令焦黑。 以刀截断肉裂骨现。 又烙其骨令焦黑已。 布裹蜡灌下火然之。 光耀岩岫。 于时大众见其行苦。 皆痛心贯髓不安其足。 而志虽加烧烙。 词色不变言笑如初。 时诵法句。 或叹佛德。 为众说法声声不绝。 臂烧既尽。 如先下棚。 七日入定加坐而卒。 时年四十有三。 初志出家至终。 结操松竹。 冬夏一服无御缣纩。 布艾麁素自此为常。 形极鲜白脣如丹画。 裙垂半胫足蹑蒲屦。 言气爽朗调逸风云。 人或不识。 怪所从来者。 便捋眉告曰。 余九江庐山福林寺小道人大志耳。 又善属文藻编词明切。 撰愿誓文七十余纸。 意在共诸众生为善知识也。 僧为强御难奉信者。 有见此誓无不掩泪。 今庐山峯顶每至暮年。 诸寺见僧宿集一夜。 读其遗誓用晓道俗。 合众皆酸结矣。 释智命。 俗姓郑。 名頲。 荣阳人。 族望清胜文华曜世。 词锋所指罕有当之。 初仕隋为羽骑尉。 班位斯薄。 逃官流俗。 备历讲会餐寝法奥。 就耕于宁州。 大业初年。 僕射杨素因事往彼。 乃通名谒见。 与语终日。 素曰。 观卿风韵。 殊非鄙俗所怀。 乃廊庙伟器耳。 且权抑忍辱。 寻当徵召。 及元德作贰。 搜访贤能。 素遂拔之。 对晤宣传应变不一。 有令试以三百对语。 一遍授之覆无遗漏。 致大重敬。 迁为中舍人官至五品。 及元德云薨。 不仕于世。 游听三论法华。 研味积年逾深信笃。 皇泰之初越王即位。 历官至御史大夫。 伪郑开明连任不改。 深谋广略有国惟寄。 于斯时也。 今上任总天策。 御兵西苑。 李密鸱张蚁诘咆休洛汭。 世充独固一都。 内外煎迫上下同惧。 頲弊斯纷梗情慕出家。 频请郑主为国修道。 既不遂志。 惟思剪剃不累形科。 夜则潜读方等诸经。 昼则缉理公政斯须不替。 经四十日诵得法华。 畅满胸襟决心出俗。 又劝妇氏归宗释教。 言既切至即依从之更互剃发。 頲语妻曰。 吾愿满矣。 不死而生。 当启郑主不宜尔也。 便法服擎锡。 径至宫门云。 郑頲辄已出家。 故来奉谒。 世充不胜愤怒。 下勅斩之。 頲闻喜曰。 吾愿又满矣。 欣笑泰然。 行至洛滨。 时惟旭旦未合行决。 頲曰。 若为善知识者。 愿早见过度。 不尔寻应被放。 不满本怀。 于时道俗围绕劝引至暮。 而頲厉色昌言不许。 因即斩之。 寻有勅放。 既所不救。 举朝怨恨。 即伪郑开明之初年也。 初頲从吉藏法师听讲。 有僧告曰。 观卿头颅额颔有富贵相。 但以眄睐后顾。 怨不得其终。 頲曰。 岂非伤死耶。 必如所相乃是本愿。 尝见诸死者。 疾甚危弱心不自安。 纷扰不定便就后世。 生死终一期也。 定不能免。 何如发正愿缘胜境心力坚明不有驰散。 刀落命终。 神爽自在岂不善乎。 故頲之临刑。 遍礼十方。 口咏般若。 索笔题诗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与诸知故别已合眼。 少时曰。 可下刀矣。 寻声斩之。 面貌熙怡有逾恒日。 妻为比丘尼。 见住洛州寺也。 释玄览姓李。 随州房子人。 毗季五人。 最处其末。 伯父任蒲州万泉令。 久而无子。 养之若亲。 年十三心慕出家。 深见俗过。 遂逃迸山谷。 北达汾州超禅师所。 见其言情博远。 即依而出家。 令既失之。 遣人罗捕。 虽复藏窜不免捉获。 口云身属伯耳。 心属诸佛。 终无俗志。 愿深照也。 伯乃愍而放之。 贞观年初入京蒙度。 配名弘福。 常乐禅诵礼悔为业。 每语法属曰。 虽同恒业而誓欲舍身。 至贞观十八年四月。 初脱诸衣服。 总作一幞。 付本寺僧。 惟着一覆单衣。 密去至京东渭阴洪陂坊侧。 且临渭水称念礼讫。 投身滢中。 众人接出。 览告众曰。 吾誓舍身命久矣。 意欲仰学大士难舍能舍诸经正行。 幸勿固遮两妨其业。 众悟意故乃从之。 即又入水。 合掌称十方佛。 广发弘愿已投于旋涡中。 三日后其尸方出。 村人接之起塔本寺。 怪其不归顾问无处。 便开衣幞乃见遗文。 云敬白十方三世诸佛。 弟子玄览。 自出家来一十二夏。 虽沾僧数大业未成。 今欲修行檀波罗蜜。 如萨埵投身尸毗割股鱼王肉山。 经文具载。 请从前圣教附后尘。 衣物众具任依佛教。 临终之人多不周委。 名学等见其遗文。 往寻究云。 释法旷。 姓骆。 雍州咸阳人。 少有异节。 偏爱儒素。 后听弘善寺荣师大论。 荣即周世道安之弟子也。 创染玄业便悟非常。 资学之勤不出门院。 年十六。 讲解前论道穆京华。 酬答冷然无替玄理。 专修念定无涉时方。 无量寿经世称难诵。 旷闻试寻。 一日两卷。 文言闇了。 故其诵持罕有加者。 自尔藏经披读。 以为恒任。 文理所指问无不知。 顾诸布萨人多说欲。 乃自励心力立诵千遍。 数旬之间便得满愿。 性乐俭约不尚华靡。 故其房中无有毡席。 满院种莎。 用拟随坐头陀行也。 勗诫门人惟存离着。 以末代根机随尘生染故也。 年登知命。 便袒三衣。 瓶钵以外一无受畜。 卓然正色懔洁风霜。 人有与语惟言离着。 至时分卫一食而已。 每曰。 余惟生死滞着无始轮回。 生厌者希死厌又少。 常怀怏怏欲试舍之。 以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入终南山。 在炭谷内四十里许。 脱衣挂树以刀自刎。 既独自殡无由知处。 诸识故等。 至八月中。 方始访得其遗身颂云。 又近有汾州大乘寺僧忘名者。 常厌生死浊世难度。 誓必舍身。 先节食服香。 至期道俗通集。 香花幡盖列卫。 而往西山子夏学岩。 面西敛容。 众唱善哉。 咸送随喜。 乃放身悬壑。 至地起坐。 及众就视方知已逝。 博访遗身其类甚众。 且随疏出。 示为一例。 余者盖阙。 释会通。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 少欣道检游泊林泉。 苦节戒行是其顾习。 投终南豹林谷。 潜隐综业。 读法花经至药王品。 便欣厌舍。 私集柴木誓必行之。 以贞观末年。 静夜林中积薪为窟。 诵至药王便令下火。 风惊焰发烟火俱盛。 卓尔加坐声诵如故。 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 身方偃仆。 至晓身火俱灭。 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 勒铭存焉。 贞观之初。 荆州有比丘尼姊妹。 同诵法花。 深厌形器。 俱欲舍身。 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 后顿绝穀惟噉香蜜。 精力所被神志鲜爽。 周告道俗。 剋日烧身。 以贞观三年二月八日。 于荆州大街置二高座。 乃以蜡布缠身至顶。 惟出面目。 众聚如山。 歌赞云会。 诵至烧处。 其姊先以火柱妹顶。 请妹又以火柱姊顶。 清夜两炬一时同耀。 焰下至眼。 声相转明。 渐下鼻口方乃歇灭。 恰至明晨合坐洞举。 一时火花。 骸骨摧朽。 二舌俱存。 合众欣嗟。 为起高塔。 近并州城西有一书生。 年二十四五。 诵法华经誓烧供养。 乃集数束蒿乾笼之。 人问其故。 密而不述。 后于中夜放火自烧。 及人往救火盛已死。 乃就加柴薪尽其形荫。 近有山僧善导者。 周游寰寓求访道津。 行至西河遇道绰部。 惟行念佛弥陀净业。 既入京师广行此化。 写弥陀经数万卷。 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时在光明寺说法。 有人告导曰。 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 导曰。 念佛定生。 其人礼拜讫。 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 上柳树表。 合掌西望。 倒投身下。 至地遂死。 事闻台省。 绍阇梨者。 梓州玄武人也。 俗姓蒲氏。 未出家前。 山行见一虫甚瘦。 又将一子于涧中取鰕子。 鰕子又不可得。 绍乃叹曰。 此虫应在深山。 今乃出路。 饥渴甚矣。 等是一死。 不如充此饥渴。 乃脱衣往卧虫前虫乃避去。 后方出家。 唯诵经行道而已。 更无异行。 大业之初。 汝州界虫暴非常。 三五十人持仗不敢独行。 害人既多。 绍乃往到其处立茅苫坐。 虫并远去。 道路清夷。 年一百九岁乃见疾。 谓弟子曰。 我欲露尸乞诸虫鸟。 而彪嫌我身。 生尚不食。 岂死能甞。 可焚之无余烬。 弟子等不忍依其言。 乃露尸月余。 鸟兽不犯。 乃收葬之。 释道休。 未详氏族。 住雍州新丰福缘寺。 常以头陀为业。 在寺南骊山幽谷。 结草为庵。 一坐七日乃出其定。 执钵持锡出山乞食。 饭钵满已随处而食。 还来菴所。 七日为期初无替废。 所以村野有信。 剋日至山。 路首迎逆。 而休欢笑先言。 卑词问讯。 行说禁戒诲以慈善。 诸俗待其食已。 从受归戒。 送入山门。 然后乃返。 积四十余载。 贞观三年夏内。 依期不出。 就庵看之。 端拱而卒。 众谓入定。 于傍宿守。 乃经信宿。 迫而察之方知气尽。 加坐不腐。 俨若生焉。 仍就而掩。 扉外加棘刺。 恐虫伤也。 四年冬首。 余往觐焉。 山北人接还村内。 为起庙舍。 安置厥形。 虽皮鞭骨连。 而容色不改。 加坐如故。 乃于其上加漆布焉。 然休出家已来。 常袒三衣不服缯纩。 以伤生也。 又所着布衣。 积有年稔。 尘朽零破。 见者寒心。 时属严冬忽然呻噤。 即合脱三衣露背而坐。 汵厉难耐。 便取一重披之遂便觉暖。 自诫劝曰。 汝亦易诳。 前后俱泠。 俱是一衣。 如何易夺。 遂觉暖也。 汝不可信。 当为汝师。 或时欲补衣。 以布相着。 欲加缝缀即便入定。 后出之时收而乞食。 斯季世以死要生业道者罕有踪也。 余曾参翻译。 亲问西域诸僧。 皆以布毡而为袈裟都无缯绢者。 纵用以为余衣。 不得加受持也。 其龟兹于遁诸国。 见今养蚕。 惟拟取绵亦不杀害。 故知休之慈救与衡岳同风。 前已广彰。 恐迷重举。 自余服翫。 安可言矣。 论曰。 窃闻。 轻生徇节。 自古为难。 苟免无耻。 当今为易。 志人恒人之传。 列树风猷。 上达下达之言。 照扬经典。 皆所以箴规庸度开导精灵。 惟道居尊。 惟德生物。 故能兼忘通塞。 两遣是非。 体流缚之根源。 晓想倒之条绪也。 是以达人。 知身城之假合。 如尘无性。 鉴命算之若流。 惟心生灭。 由斯以降同是幻居。 安有智者而能常保。 然则宅生附世缠取未捐。 寄以弘因用清心惑。 或挫拉以加恼辱。 或抑制以事奴骀。 或焚灼以拔贪源。 或刳剔以穷痴本。 缠身为炬且达迷途。 然臂为明时陈报德。 出灯入铁之相。 其踪若林。 肉山乳海之能。 备闻前策。 斯皆拔倒我之宏根。 显坏形之可厌。 以将崩之朽宅。 贸金刚之法身。 经不云乎。 诚至言矣。 若夫厚生所宝极贵者形。 就而揆之其实惟命。 大圣成教岂虚构哉。 故药王上贤焚体。 由其通愿。 下凡仰慕灼烂。 宁不失心。 然僧崖正身于勐焰。 言声不改。 大志刳臂以热铁。 神操逾新。 玄览致命于中流。 虽出还没。 法安亡形于缧绁。 放免来投。 是知操不可夺。 行不可掩。 诚可嘉乎。 难行事矣。 复有引肠树表条肉林中。 舒颜而临白刃。 含笑而受轻辱。 并如本纪。 又可嘉哉。 然则四果正士。 灰身而避谤徒。 八千受决。 护法而逃忍界。 彼何力而登危。 此何情而脱苦。 自非怀安旷济行杜我人。 观色相为聚尘。 达性命如风烛。 故能追踪前圣。 诚宗像末之寄乎。 或者问曰。 夫厌生者当拔生因。 岂断苦果而推集本。 未闻其旨。 请为陈之。 斯立言也。 不无恒致。 且集因绵亘。 如山之相属。 我为集本。 如烟之待搆。 生重惟身。 随重而行对治。 如世之病任形而设方术。 故焚溺以识贪瞋。 谦虚以攻痴慢。 斯业可尚。 同静观而缘色心。 斯道可崇。 等即有而为空也。 必迷斯迹谓我能行。 倒本更繁徒行苦聚。 故持经一句。 胜舍多身。 世该所质惟斯人也。 但患闻而不行。 更增常结。 何如薄捐支节。 分遣着情。 圣教包罗义含知量。 自有力分虚劣。 妄敢思齐。 或呻嘷而就终。 或激激而赴难。 前传所评何世无耶。 又有未明教迹淫恼缠封。 恐漏初篇割从阉隷。 矜诞为德轻侮僧伦。 圣教科治必有深旨。 良以爱之所起者妄也。 知妄则爱无从焉。 不晓返检内心。 而迷削于外色。 故根色虽削染爱逾增。 深为道障现充戒难。 尚须加之摈罪。 宁敢依之起福。 又有临终遗诀露骸林下。 或沉在溷流通资翔泳。 或深瘗高坟丰碑纪德。 或乘崖漏窟望远知人。 或全身化火不累同生之神或灰骨涂像以陈身奉之供。 鑽肤劓刖谓遣尘劳。 剜目支解言倾情慾。 斯途众矣。 因而叙之。 且夫陈尸林薄。 少袪鄙悋之心。 飞走以之充饥。 幽明以于熏勃。 得夫相补尠能兼济。 遂有虫蛆涌于肉外。 乌随啄吞狼籍。 膏于原野伤于慈恻。 然西域本葬。 其流四焉。 火葬焚以蒸新。 水葬沉于深淀。 土葬埋于岸旁。 林葬弃之中野。 法王轮王同依火祀。 世重常习余者希行。 东夏所传惟闻林土。 水火两设世罕其踪。 故瓦掩虞棺。 废林薪之始也。 夏后圣周。 行瓦棺之事也。 殷人以木槥椟。 藤缄之也。 中古文昌仁育成治。 虽明窆葬行者犹希。 故掩骼埋胔[古*朋]而瘗也。 上古墓而不坟。 未通庶类。 赫胥卢陵之后。 现即因山为陵。 下古相沿同行土葬。 纭纭难纪。 故且削之。 若乃裨行纪言。 导后业之清绪。 施轮树塔。 表前德之徽功。 阿含之所开明。 即世弥其昌矣。 至于埋尸塔侧。 尚制远撒边坊。 亲用骨涂。 寔乃虚通谄附。 又有厌割人世生送深林。 广告四部望存九请。 既失情投僶俛从事。 道俗赞善。 傧从相催。 嚬慼不已。 放身岩壑。 据律则罪当初聚。 论情则随兴大舍。 余有削略赘疣。 虽符极教而心含不净多存世染。 必能旷荡无寄开化昏迷。 故非此论所详。 自可仰归清达。 而世或多事妄行断粒。 练形以期羽化。 服饵以却重尸。 或呼吸沆瀣。 或吐纳阴阳。 或假药以导遐龄。 或行气以穷天地。 或延生以守慈氏。 或畏死以求邪术。 斯踪极众。 焉足闻乎。 并先圣之所关键。 后贤之所捐掷。 方复周章求及追赏。 时浇负钁陵峯。 望五芝之休气。 担锹赴壑。 趣八石之英光。 以左道为吾贤。 用淫祀为终志。 毕从小朴未免生涯。 徒寄释门虚行一世。 可为悲夫。 是知生死大期自有恒数。 初果分齐余未详论。 而忽厕以凡心筹诸圣虑。 通成愚结知何不为。 然则寒林之动。 庸识因悟无常。 舍生而存大义。 用开怀道。 全身碎身之相。 权行实行之方显妙化之知机。 通大圣之宏略也。 水清有着。 终果言于厚葬虚心不宾。 则任物之行藏。 斯道不穷固略言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5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921.html